我國著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從事海洋工程的院士主要有哪些人?

熱心網友

上GOOGLE查找

熱心網友

1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簡介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8月1日,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從事海洋科學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和新技術開發的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單位,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中科院博士研究生重點培養基地,設有7個博士點、10個碩士點;還設有海洋科學博士后流動站;具有博士生導師審定權。全所現有在崗職工565人,其中科技人員431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81人,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81人,中級科技人員204人;博士生導師89,在讀研究生428人,其中碩士生201人,博士生227,在站博士后17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50多年來,面向國家戰略和社會需求,面向國際海洋科學前沿,從開展我國沿海重要經濟海產生物種類及資源環境調查研究著手,特別是在組織實施全國海洋綜合調查的基礎上,對我國近海的水文物理、海洋化學、地質地貌、海洋生物分類區系、生態與資源等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積累了大量基礎資料與標本,發現了一些新的海洋現象,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和研究分析方法,在我國海洋水產養殖發展的三次浪潮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海洋生物分類區系、實驗海洋生物學、海洋水產養殖生物學、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生態學,淺海動力過程、海洋環流與氣候環境,海洋地質動力過程與古環境、海洋地球化學、海底巖石圈構造,化學海洋學、海藻化學和海洋資源化學,赤潮與海洋環境科學,海洋工程環境、海洋腐蝕及防護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大批基礎性、開創性的科學成果,為我國海洋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海洋軍事、航運、漁業、工程等部門提供了科學資料。在為國民經濟服務方面,開展了海洋經濟動植物的生物學和人工養殖原理研究,先后建立了海帶、紫菜、中國對蝦、貽貝、海灣扇貝等人工養殖原理和方法,做出了許多開創性和奠基性的工作,直接推動了我國海洋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取得了70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獲國家二等獎以上和中國科學院、省、部(委)一等獎以上的成果115項。為加強原始科學創新和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研究所進行了結構性調整,設置了實驗海洋生物學、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2個院級重點實驗室和海洋環流與波動、海洋地質過程與古環境2個所級重點實驗室,以及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洋環境工程技術2個應用研究發展中心;并建有中國科學院現代海底熱液活動研究青年實驗室、膠州灣生態系統研究站和海洋生物標本館;與中外聯合共建有中美聯合海洋生態動力學開放實驗室、海洋環流與氣候環境聯合研究中心、中日海洋腐蝕環境共同研究中心、海洋環境探測與模擬實驗室、青島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青島海洋環境腐蝕與防護重點實驗室;作為科研活動的重要支撐條件,還設有文獻信息中心、分析測試中心,及一支包括“科學一號”、“金星二號”在內的海洋科學考察船隊。中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編輯出版的學術期刊有《海洋與湖沼》、《海洋科學集刊》、《中國海洋湖沼學報》(英文版)、《海洋科學》。《海洋與湖沼》獲國家出版總署“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第二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科技部“中國百種杰出期刊”,中國科學院“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中國海洋湖沼學報(英文)》獲國家出版總署“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研究所圖書館館藏圖書15。6萬冊,中外期刊1000余種,與46個國家和地區的270多個機構交換原版書刊300多種。亞洲規模最大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建在海洋研究所。館藏海洋生物標本67萬余號,其中模式標本1100種共2300號。2001年4月,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給海洋研究所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近4年來,研究所按照中國科學院黨組的戰略部署,堅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海洋科學前沿領域,明確在創新體系中的戰略定位,確定和實施新時期發展戰略,科技創新目標得到了凝聚與提升,培育了一些新的學科生長點,調整了結構和科技布局,強化了原始創新和技術集成,優化了科技創新隊伍,創新觀念與文化明顯更新,體制與機制改革取得了突破,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大幅提高,各重點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可喜的創新成果。為把海洋研究所建設成為中國科學院30個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之一,建設成為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和多學科交叉與技術集成的開放型研究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海洋研究所的創新目標已經和正在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