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系列《黃金眼》中,激光武器被布置在太空中,輕而易舉的吹毀了地球上的目標。太空武器,可以縮短射程和對方的預警時間,從而提高打擊成功率。請問,現在的科技可否做到這點?國際有否相關法律限制這種做法?

熱心網友

其實在太空布置武器的大形勢是無法改變的,美國人在太空布置了武器中國想不弄都不行,美國要是弄好了中國就得天天受他威脅。所以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我想太空無武器而別人不想我也沒有辦法。自己在太空的利益也不小所以也要自衛。中國呼吁防止外太空武器競賽中國裁軍大使胡小笛28日在日內瓦舉行的裁軍談判會議(簡稱“裁談會”)上指出,外空正日益面臨被武器化的危險,其結果不僅可能導致外空軍備競賽,而且必將對國際軍控進程和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造成嚴重危害。胡小笛強調,“9·11”事件再次表明,國際社會目前面臨的安全威脅呈現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趨勢,非對稱特點日益突出,各國安全的相互依存性不斷加深。任何國家,無論多么強大,都需要參與和加強國際合作,才能有效應對各種安全挑戰,實現普遍和持久的安全與和平。胡小笛指出,為了避免將來出現“外空珍珠港”事件,各國更有必要加強合作,共同努力,通過規范國家行為的多邊裁軍條約來避免這一危險。他代表中國呼吁,裁談會應立即重設外空特委會,就締結防止外空武器化的法律文書進行談判。關于就《禁止生產核武器用裂變材料條約》重開談判的問題,胡小笛強調,中國關于這一條約的立場沒有變化,中國仍然贊成并期待盡早啟動有關談判,并隨時準備在裁談會達成工作計劃后參加這一談判過程。俄羅斯大使斯科特尼科夫在發言中指出,外空形勢益發變得嚴峻,裁談會必須盡快討論制訂禁止在外空部署武器的條約,將禁止在外空使用武力或者利用武力進行威脅的原則作為法律確定下來。巴基斯坦外交部長薩塔爾表示,巴基斯坦支持早日啟動關于禁止外空軍備競賽以及《禁產條約》的談判,同時希望裁談會能夠幫助制訂必要的多邊條約,以推動全球和地區性的裁軍進程。中國太空武器(一)中國太空指管通情系統自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軍事現代化的一個極為重大卻不惹人注目的動向,就是大力建設以太空為基地的指揮,管制,通信和情報的所謂指管通情(C3I)系統,為打嬴未來高科技局部戰爭作準備。1995年11月7日,“解放軍報”發表了一條很簡短的消息,稱中國將在1996到2000年的“九五計劃”期間投資3,600億人民幣,建立一條戰備通信電信網路。該通信網路將以太空衛星為主體,以地面活動衛星接收站,數位化微波系統和計算機程式控制系統等為輔。究竟是什么使得中國投下如此巨資發展C3I系統呢?C3I(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Intelligence)亦即“指揮,管制,通信和情報”對于整個軍事體系而言,通過高科技發展而成的指管通情系統,就好像是人的眼睛,耳朵,神經和大腦,把指揮,管制,通信和情報這現代戰爭的四大環節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指揮機關能夠隨時了解瞬息萬變,錯綜復雜的戰場態勢,進而統觀全局,運籌帷握,對部隊實施準確而高效率的作戰指揮。可以說沒有自動化的指管通情系統,就等于說沒有現代化的武裝部隊。其實,中國軍方借由對波灣戰爭的研究,早已認識到以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C3I系統,已成為現代軍隊與武器裝備的神經中樞,是高科技戰爭的戰略保障和物資基礎。但更切身感受的一次遭遇則是在1995年初夏某日,當時中國東南沿海及數百公里縱深的雷達和通信系統幾乎全部失靈,根本弄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南京軍區與濟南軍區對北京總參謀部的無線電訊聯絡也被干擾到無法工作,混亂達數小時。后經調查,當日曾有三架E-6電子戰機從日本那霸空軍基地起飛,并曾在我領空附近短暫徘徊,隨即離開。此事令中國軍方高層大為震驚,深感指控系統的落后及其嚴重后果,遂決心投下巨資加速C3I系統的現代化建設。如果上述的理由您認為只是荒談野史的話,那么下面兩點情勢分析也許更有說服力。以往,中國軍事戰略以本土防御為重心,以內線作戰為基礎,準備打大規模的人民戰爭,打世界范圍的核子戰爭,因此對指管系統的要求相對簡單。但是,隨著中國軍事戰略重點由內陸向海洋,由“準備打大仗,打核戰爭”向高科技局部戰爭的轉移,邊境地區和東南沿海的大范圍外線作戰,對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和C3I系統都提出了新的挑戰。此外,中國“重中之重”發展的武器系統,是以彈道和巡航導彈為核心的遠程精準攻擊戰力。而這種攻擊戰力運用的基礎,就是現代化的情報,導航和通信,意即C3I系統。而中國軍方也已認識到,在未來可能發生的臺?;蚰虾>植繎馉幹?,美國很可能是直接軍事介入的一方。尤其是美國海軍,將從太平洋和印度洋同時對中國軍隊實施兩面夾擊或封鎖。對于隨時準確掌握美航母戰斗群動向的要求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重要和緊迫。這可能也是最近傳出中俄衛星情報交易的隱因吧。在這種形勢的作用下,中國已將C3I系統建設作為軍事現代化的最優先項目之一。在武器裝備方面,第一項就是在本世紀內建成現代化的C3I系統,因此中國還與以色列和俄羅斯簽約,耗資10億美元訂購了4架A-50“主桅”(Mainstay)空中預警管制機。這種空中預警管制機的載臺為俄羅斯制造的IL-76大型運輸機,機載電子設備為以色列研制的高性能新一代相位陣列預警雷達。據日本“朝日新聞”1997年10月28日電,一架同型飛機于同年8月在位于沈陽市郊區的某空軍基地出現。至今為止還不能確定是中俄的交機行為。然而,要建立面向21世紀的C3I系統,就必須向太空發展。以衛星的太空偵察,通信,監視,導航,定位系統為核心組成部份的C3I系統將主宰未來戰場的命運。在偵察和情報上,現代戰場空間廣闊,戰況變化急劇,掌握戰場動態情報已成為作戰的關鍵,而傳統的偵察手段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F代衛星技術卻使戰場高度透明化,形成情報收集和導航系統,可使指揮官及時了解戰場上任何地點所發生的事態,使飛機,戰車,軍艦和步兵隨時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可與任何地點的上層指揮保持聯系,并為精確導引武器提供連續而真時(realtime)的遠程目標資訊。總之,只有通過部署在太空的衛星系統,才能運籌帷幄地收集情報,傳遞資訊,調動部隊和指揮作戰。因此,中國軍事專家不無道理地指出,現代C3I系統的基礎就是衛星,誰掌握了太空與衛星,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為了建立現代化的C3I系統,近年來中國正在執行一項非常龐大的太空發展計劃,不僅包括了偵察,通信,導航,監視,氣象等衛星的發展,而且也向載人太空具和太空站的方向發展。以下僅是此一龐大計劃的一瞥。(二)偵察衛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情報自古至今都是戰爭的第一要務。解放軍一向注意情報的收集,過去大量使用各種地面收集情報的手段,并且十分依賴民眾的力量,即所謂的“人民戰爭”。不過,在歷經了一系列的現代戰爭后,解放軍已經對現代戰爭高機動性,大縱深,富多變性等特質有了深刻認識。傳統的地面偵察手段已無法保障現代戰爭對情報的要求,走向太空才是唯一的出路。中國發展太空偵察已有20多年的理事。1975年11月26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返回式遙感偵察衛星,正式具有了太空偵察能力。到1996年底,中國已先后發射了17顆返回式偵察衛星,除了一顆失控外,其他均順利返回。但在整體水平上,中國的太空偵察能力仍然有限;每年平均只發射一枚偵察衛星,且衛星在軌道的停留時間僅有15天,而且偵察手段單一,主要為光學成像,解析度為10公尺。不過,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最近研制成功的光電耦合感應器(ChargeCoupledDevice)數碼照像機,即CCD像機,解析度達到1公尺。值得注意的是,CCD像機的圖像資訊對地即時(realtime)傳送技術,經過多年的實驗也有所進展。也就是說,今后中國衛星偵察將以電子光學成像為主,地面并可收到即時的成像情報。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還突破了星載合成孔徑雷達的關鍵技術。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技術是中國“863科技攻關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整體樣機已在幾年前研制成功。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是國際間于90年代發展出的最重要衛星對地觀測手段,是雷達成像技術的關鍵設備,具有不受氣候和日照的影響,能穿透云霧甚至地表與植被,偵察到地下隱藏目標的能力。這種全天候,二十四小時,具有透視功能的雷達,為當代最先進的軍事偵察裝備。90年代初,中國就已研制出機載合成孔徑雷達及即時成像傳送處理器,并成功地進行了高空雷達成像對地偵察以及雷達圖像的對地即時傳輸。中國還研制出超大型航天專用即時控制微機系統。據介紹,該計算機系統為中國首創,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體積小,重僅5。8公斤,為偵察衛星即時多模式遙感技術的關鍵設備。另外,中國在紅外線和多光譜衛星偵察技術上也獲得了巨大的進展,同時繼續加強電子偵察的發展和突破,無疑將使其戰略與戰術情報收集的能力獲得大幅提升。1996年10月,中國航天工業部官員在國際航天年會上,對“九五計劃”期間的太空衛星發展計劃曾做了大致的透露。在偵察衛星方面,一個項目是研制和發射配備有合成孔徑雷達的雷達成像巍峨行;一個是預計2002年發射的高功能紅外遙測衛星;另外,還要發射有先進CCD相機的小型偵察衛星。當然,中國航天部門并沒有提到發射載有高性能CCD相機的大型電子偵照衛星的計劃。1997年5月25日,據英國路透社報道,中國在前幾天成功地發射了一顆衛星。對這顆衛星的類型與功能,中國沒有透露任何信息,甚至沒有報道衛星發射的消息。顯然,這是一顆軍用衛星。據有關軍事專家的判斷,他是一顆偵察衛星,或裝有新研制成功的成像合成孔徑雷達,或裝有先進的CCD相機,兩者應都具有對地圖像即時傳送的能力。。

熱心網友

可以

熱心網友

當然可以了,美國早在很多年前不就進行星球大戰計劃了嗎.我想科技不是問題,主要是資金還有就是現在裝它有必要嗎?

熱心網友

可以的,老美就在干啊。雖然有那是美蘇之間的事。咱們不必尊守,未來的戰爭首先從太空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