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wǎng)友
前面的回答太精彩了。
熱心網(wǎng)友
道德經(jīng)是我國道教的經(jīng)典
熱心網(wǎng)友
《道德經(jīng)》是我國道教的基本經(jīng)典。“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德經(jīng)》一書的核心概念,是其學(xué)說的精華所在。《道德經(jīng)》為老子所著,故《道德經(jīng)》又稱為《老子》。博大真人老子是一位隱君子,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或稱《老子》)使他成為了人類文化史上的不朽者,國外哲學(xué)界承認中國的古典唯一哲學(xué)書籍即《老子》。
熱心網(wǎng)友
<<道德經(jīng)》是我國道教的基本經(jīng)典。“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德經(jīng)》一書的核心概念,是其學(xué)說的精華所在。《道德經(jīng)》為老子所著,故《道德經(jīng)》又稱為《老子》。博大真人老子是一位隱君子,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或稱《老子》)使他成為了人類文化史上的不朽者,國外哲學(xué)界承認中國的古典唯一哲學(xué)書籍即《老子》。《史記·老子列傳》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今河南鹿邑縣東)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善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著書上下篇(即《道德經(jīng)》上下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對關(guān)于老子的記載傳說很多,如《神仙傳》中說:“老子者,名重耳,字佰陽,楚國苦縣曲仁縣里人也,母懷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謂老子。”或云,老子之母適至李樹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類似此種神話傳說繁多,而且更神奇。研究老子者一般認為,司馬遷所傳大致不差,老子生活在孔子時代而長于孔子,曾為周之守藏室史官(圖書典籍管理者之類),后來隱居。 “老子以天道喻為人處世之道,有道至人寓于世便如道之寓于天地自然。虛極,靜篤,歸根而萬物并作,恍惚、希夷、微妙不可致詰、不敫不昧,不可名狀而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這是天之道。不騖不伐,為而不爭,成而不有,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下流自處,如水的柔弱而剛強,如天之不言,這是為人之道。以此施于倫理政治,則崇尚小國寡民,無為自化,無欲自樸,虛心實腹,弱志強骨。質(zhì)言之,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本于自然,無為而不為,這是最高的人生,同時是最園滿的社會。”老子的思想很難用我們現(xiàn)在一般所謂“積極”、“消極”的概念來論定,面對如此徹底的警醒與覺悟,淵博睿智的孔子也不能不自漸形穢。在《史記》及《莊子》中有多處記載孔子適周問禮于老子,老子居高臨下地教導(dǎo)孔子。《莊子》中有種種孔、老之間的辯駁與詰難,結(jié)果自然是孔子惶然無所應(yīng)對。其實,這并不意味著孔老之間的徹底對立,反而意味著他們的根本相ǎ獻?包括莊子)的至人,天人哲學(xué),與孔子的君子之說,共同基于一種深刻的批判與否定,一者更貼近人體,一者更貼近倫理;老莊的“至德之世與孔子的理想之治相比,前者只是更徹底的返回天人合一的理想狀態(tài)而已。……在儒家,天人合一意味著人與自己的道德本性原是一體,并終應(yīng)歸于一體,因此問題是要去除現(xiàn)實中的功利,私欲遮蔽,以道德實踐完成自然與自己的道德本性之間的合一,成人成已。在道家,天人合一意味著人與自己的本然真性(道、天)原是一體,人應(yīng)該執(zhí)守本真,不致喪失,自然去偽,這是一種超道德的道德。道家反對儒家的道德與作為并非不要道德,相反,是認為儒家的道德不夠道德,是人失去了本原意義上的道德之后的次一級的道德。老子身后有非同尋常的嘉譽,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創(chuàng)置老君廟,以道教為國教。宋真宗尊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這是出身并不高貴又沒富貴的老子所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