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福建中醫學院所屬的“國醫堂”內,一名患者向正在行醫的戴春福教授連捅數刀,導致教授不治身亡。據了解,戴教授今年50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患者行兇的原因是因為戴醫生多年未治好他的病。 近年來,關于醫生被患者毆打甚至殘殺的惡性事件頻頻發生,以至于不少人有點麻木了,甚至還幸災樂禍。但是,我們應當看到,在有些地方,醫患關系正經歷一個令人憂慮的“冰期”,出現了嚴重扭曲。長此下去,最終將不僅阻礙著醫學進步,影響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也對人民群眾的健康造成危害。 記得在抗擊非典的日子里,人們對醫生的贊歌處處可聞。然而,非典之后,有的人對醫生的評價又一落千丈。 必須肯定,我國的廣大醫護工作者絕大部分是好的。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就沒有廣大群眾的健康長壽,這是一個基本事實。對此,我們不能把支流當主流,更不能以極端方式“鬧醫院”、“殺醫生”。這種喪失理智的行為,是一個法治社會所不容的。 醫學是一個充滿未知數的高風險行業。盡管人類在醫學上取得了巨大進步,但由于人體的極端復雜性,仍有一大批疾病尚未被攻克,如癌癥、風濕病、糖尿病等。即便是對于很多常見病,在治療中也會因個體差異而發生意外。可以說,一部醫學史,就是無數失敗演繹的歷史。醫學的每一點進步,都是有代價的。 遺憾的是,很多患者對醫療效果期望過高,對醫療風險卻不認知,不能正確對待醫學的失敗,以為進了醫院就是進了“保險箱”,治不好病就是醫生的錯,動輒發生過激行為。這不僅極大地傷害了醫生的感情,也挫傷了醫生探索未知領域的積極性。為此,一些醫生只好采取防衛性措施,該做的手術不做了,該冒的風險不冒了。醫患互不信任、互相防范,其代價就是醫學進步延緩甚至停滯,患者根本利益受損。 想起梁啟超先生的一件往事。1926年初,梁啟超先生因尿血病住進北京協和醫院,醫生誤診為他的右腎生瘤,于是便做了手術,但右腎取出后,發現并無腫瘤。對于這一手術,當時社會上和梁啟超先生的家人多有責言,但梁啟超先生本人卻十分通情達理,他提出責任不在醫院。梁啟超對協和醫院誤診的寬容,主要是考慮到當時西醫剛進中國,醫術還不成熟,而老百姓對西醫還缺乏認識,協和醫院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西醫醫院,如果大加鞭撻,最終吃虧的是老百姓。在一定程度上,患者的這種胸懷和雅量,也是促進醫學進步的“加速器”。 醫療衛生和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日益突出,引發一些社會矛盾和不滿情緒是難免的。但是,我國人口眾多,國情復雜,醫療改革任務艱巨。有的問題是眼下可以解決的,有的則需要長期艱苦努力。目前,政府正在穩步推進城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努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全社會對此給予充分理解和支持,醫患雙方共同努力,最終將加快醫療事業改革發展的步伐。 和諧社會離不開和諧的醫患關系。愿醫生被害的悲劇不再重演,醫患“堅冰”早日化為“春水”。
熱心網友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總有那么些醫院和醫護人員胡作非為。總有那么些病人和家屬不理智,或無法在惡劣行為前理智。還有那么個醫方說了算且病人、家屬難以接受的醫療糾紛處理機制。可以希望醫患關系能改善,但最終可能還是只能都將就點。此外,不要輕易把某個人的遭遇與其職業、行業聯系起來。盡管現在報道有90%的人對醫療改革不滿,也有可能很多人對醫院和醫護人員不滿,但并不代表病人對每一個大夫和護士不滿。這種惡性事件是偶發的,不宜提到很高的層面來一概而論。退一萬步說,醫護人員還沒有法律給予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保護,而明確受到這種法律保護的軍警等人員也不時有被侵害的案例發生,這說明要杜絕醫護人員被傷害的事件,絕不是那么容易。醫護人員應以精湛的技藝、良好的風范以及希波克拉底誓言般的信念為自己、為本職、為本行贏得病患者、家屬及整個社會的信賴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