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的手指關節老是紅腫著,而且還疼。這是什么原因呢?誰知道呀?近來我媽媽的雙手關節老是紅腫著的。而且很疼,一碰水之類的就難受。她有時候膝蓋也疼。這是風濕嗎?請問要怎么才能治好。謝謝各位了!
熱心網友
您好!很有可能是類風濕關節炎,最好帶她去看看醫生哦。下面的內容供您參考:類風關”――易被濫診誤治的疾病(上海華山醫院風濕科 鄒和建)“類風關”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簡稱,是一種常見的風濕病,女性多見,好發年齡為30~60歲,臨床表現為慢性、進行性以小關節為主的全身性多關節腫痛,常雙側對稱分布,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嚴重的關節畸形,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關節腫痛可伴有晨起時...
熱心網友
您好!很有可能是類風濕關節炎,最好帶她去看看醫生哦。下面的內容供您參考:類風關”――易被濫診誤治的疾病(上海華山醫院風濕科 鄒和建)“類風關”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簡稱,是一種常見的風濕病,女性多見,好發年齡為30~60歲,臨床表現為慢性、進行性以小關節為主的全身性多關節腫痛,常雙側對稱分布,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嚴重的關節畸形,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關節腫痛可伴有晨起時雙手關節的僵硬、曲伸不利,稱為“晨僵”,一般持續時間超過30分鐘以上,部分患者還有乏力、發熱、貧血等全身癥狀。在臨床工作中發現,由于人們對該病的警惕性增強,使該病“漏診”并不多,相反容易將骨關節炎、骨質疏松癥、創傷性關節炎、腱鞘炎、甚至痛風等誤診為類風關,實為“濫診”。而另一方面,對于一些診斷明確的類風關卻只采用止痛藥加糖皮質激素(強的松)這種陳舊的治療方案,使很多患者喪失了寶貴的治療時間,實為“誤治”。目前國際上對于類風關的治療原則已較統一,主張在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的同時,早期使用甲氨喋呤、羥基氯喹、青霉胺、硫氮磺胺吡啶等“慢作用藥物”,這類藥物能真正起到改善病情,控制疾病發展的作用。“慢作用”系指這些藥物起效較慢,需要較長時間地治療方可顯效,因此類風關治療是一個較為持久的過程,患者應有耐心和信心。最近,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21世紀的前10年定為“骨-關節10年(Bone and Joint Decade)”,旨在通過10年的時間,加深對骨、關節疾病對健康、社會經濟與發展諸方面危害的認識,推動世界范圍對骨、關節疾病的預防、治療和研究。對于類風關患者來說,應該對這一常見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地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談談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表現(上海第一人民醫院 楊虎天)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以慢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關節滑膜炎癥是其主要病理改變,四肢關節則是最易受侵犯的部位。其慢性炎癥不僅限于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還可發生于心、肺、血管等器官和組織,因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疾病的晚期由于關節強直、畸形以致功能嚴重受損,故是一種能使人致殘的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疾病。RA是最常見的風濕性疾病之一,在我國的患病率為0.4%左右,因此中國患者總人數至少可達400萬。本病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婦女在40~65歲間是高發病年齡段。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2~3倍,因此女性患者遠多于男性患者。RA起病方式個體差異很大,大多數患者表現為漸進型。開始為少數關節的疼痛和∕或關節晨僵,持續數周至數月,于指、腕、肩、膝和腳趾關節常是首發部位,患者可伴有全身不適、疲勞,偶可有低熱或四肢肌肉酸痛。隨著疾病的發展,累及的關節逐步增加,受累關節可出現明顯腫脹、疼痛.局部皮膚稍紅。當累及手指關節時,局部關節明顯腫脹可類似紡織用的“梭子”,故稱為“梭形腫脹”,膝、腕、踝關節可因滑膜炎炎癥滲出而腫脹,醫生檢查能發現有關節積液、典型的RA表現多呈對稱性累及兩側相同關節的多關節病變。近端指間、掌指、腕、肘、肩、膝、踝及腳趾關節常被累及,而遠端指間(末節指關節)罕見受累。早期患者常述關節僵硬、尤常發生在休息后,特別是以凌晨起床時最為明顯,患者醒后感到雙手僵硬,活動不利,穿衣持物都感困難,必需反復屈伸,方感到“靈活”,在醫學上稱為“晨僵”。RA晨僵持續時間可達一小時以上甚至更長時間,這一癥狀具有一定特異性,醫生常把它作為對RA診斷及判斷疾病活動程度的一項有用的指標。隨著RA滑膜炎的進展,由開始的滲出發展成沿滑膜增殖、血管翳形成和最終的關節軟骨下的糜爛和破壞,以及關節周圍的肌健、韌帶的侵犯,從而出現局部關節強直、畸形或脫位以至關節的功能進一步損害,此時患者可出現各種類型的關節畸形,如雙手掌指關節可向尺側(小指側)偏斜,臨床上稱“尺側偏斜”;同樣指間關節也可出現關節畸形而表現為“天鵝頸畸形”或呈“紐扣花樣”改變。這一些均是RA關節病變特征性的表現。同樣腕、肘、膝等關節面的腐蝕以致纖維化,關節可呈骨性強直,使關節伸展屈曲大大受限,最終處于固定狀態,造成患者殘廢,以致生活不能自理,必須依賴于他人的照顧。部分患者當顳頜關節(耳孔前的部位)受累時,可致張口、叫嚼食物時疼痛;RA也可影響頸椎,當第一、二頸椎受累時可致頸前區疼痛,影響吞咽及呼吸;手腕屈肌腱鞘炎壓迫手的正中神經時可造成患者拇、食、中指及食指的一半(拇指側)感覺減退,患者感到麻木刺痛,臨床上稱之為“腕管綜合征”。本文簡述了RA的臨床發現,讀者倘發現自己或親屬有如下早期表現,如對稱性、持續性多關節疼痛,以手指小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腳趾關節受累,伴有晨僵者,應及早地去醫院的風濕病專科就診,以獲得早期診斷和及時的治療,這樣會大大改善患者的預后。 類風濕因子陽性就是類風濕關節炎嗎?(上海光華醫院 倪立清)有些人認為,類風濕因子陽性就是得了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因子陰性就可以排除類風濕關節炎,其實不然。類風濕因子不但存在于類風關病人的血液中,還存在于關節的滑液中。滑液中類風濕因子的陽性率比血清中的低,但有時滑液中為陽件的病人,在血清檢查時,則為陰性。類風濕因子在類風關病人血液中的陽性率一般為80%左右。當伴有類風濕結節、脾腫大時,陽性率可超過9O%。類風濕因子的測定,雖然對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具有一定價值,但并沒有特異性。類風濕因子陽性也可見于其他風濕性疾病、蛋白代謝、遺傳異常,以及有慢性抗原刺激的其他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陽性率達3O%,硬皮病陽性率為27%左右,結節性多動脈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結核以及慢性支氣管炎,特別是并發阻塞性肺纖維化的病人,也會有一定數量的陽性。我國曾對一組100例2O~50歲的正常人進行了測定,陽性率為2%,60歲以上的老年人陽性率更高;其他關節炎也有不到5%的病人出現陽性;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產女,則有部分人也可查到類風濕因子陽性,但他們并沒有類風濕關節炎的表現;不同原因引起的高球蛋白血癥、麻風、錐蟲病、病毒感染、心肌梗死、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陣發件夜間血紅蛋白尿、異體腎移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多次輸血、多次預防注射、白血病等偶爾也可查到類風濕因子陽性。綜上所述,類風濕因子陽性的病人,不一定是類風濕關節炎。鑒于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類風濕因子并非百分之百都是陽性,因此,類風濕因子陰性也不能說就不是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應結合癥狀、體征、化驗以及病理切片等各方面情況作具體分析。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策略(上海仁濟醫院 顧越英) 類風濕關節炎足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癥為主的全身性疾病。疾病的發展可造成關節的破壞和功能喪大。但由于發病機理不清,迄今為止尚無根治的方法。目前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雖然不能達到根治,但能夠控制類風關的病程不致進展,保護關節的功能。避免關節的破壞或進一步破壞。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要有醫生和病人雙方的積極性和良好的配合,才能在治療上產生良好的效果,下面談一談對類風關治療所強調的幾點原則:1、早期聯合治療:類風關的治療必須是在早期開始,就是說一旦類風關診斷確立,就必須早期應用聯合治療方案,聯合治療有二層意思:一是第一線藥物即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與第二線藥物(MTX,氯哇,SASP,青霉胺,金諾芬)的聯合治療。二是第一線藥物中的2-3種藥物的聯合治療。2、聯臺治療的關健藥物是二線藥物,而二線藥的首選藥物是MTX(甲氨蝶呤),這是因為MTX是所有二線藥中具有最好的療效及安全性,并已經得到國際風濕界的公認。3、醫生和患者的積極配合是治療類風關的有力保障。對病人來說不要輕信某些宣傳媒體的廣告和宣傳,因為有些宣傳媒體,并不懂得醫學知識,又未經調查研究,有的屬于好心辦壞事、有的則純屬商業行為。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延誤了診治類風關的最好時機。因為類風關發病后的最初二年內未進行正規的治療,則關節軟骨和骨的破壞將達到50%,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因此希望病人得了類風關后要到正規醫院的風濕病專科去治療,不要去看那些江湖郎中和輕信偏方,最后是騙去了你的錢,又騙去了你的健康。對醫生來說,要有認真負責的態度,早期診斷、及早應用二線藥物,并根據患者的病情,在治療方案上進行調整,還要將類風關的有關知識交給病人,定期進行隨訪。4、定期隨訪定期隨訪是類風關治療的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類風關是一種慢性病,藥物的見效時間也比較慢;各人對藥物的反應也不一樣,因此通過定期隨訪,醫生能了解到該病人對藥物的反應,治療效果和藥物的副反應等而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必要的檢查。這對類風關病情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有的病人在病情控制以后關節都不痛了,以為類風關已根治了就不再來復診,不再吃藥,過了一段時間病情又復發了,要重新開始治療,而且控制病情也不像原來那么容易。走這樣的彎路實在是對病情的控制很不利。希望大家能重視類風關的早期治療和定期隨訪。 類風關治療中的誤區(上海華山醫院 鄒和建)誤區之一:“西藥副作用大,中藥副作用小,中藥比西藥好。” 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其實“凡藥皆有毒”,不論中藥、西藥都是如此,如果能夠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江湖游醫就是利用患者這種心理,以所謂祖傳秘方、偏方來迷惑患者,上當者甚多,結果是化了冤枉錢,還耽誤了疾病的治療。因此,如果懷疑患了類風關,應該到正規的醫院就診,最好到風濕病專科檢查和治療。誤區之二:“激素(強的松)不能服,用了要上癮。” 這種看法不全面。以前,類風關治療中較多采用強的松,近年來,已較少將激素作為首選的治療藥物。但是,對于一些關節癥狀嚴重,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仍不能緩解癥狀,或伴有明顯全身癥狀或內臟器官受累時,仍需要采用激素治療,但劑量已遠低于以前。患者不必“望激素而生畏”,應由專科醫生決定取舍。誤區之三:“患了類風關,十之八九要殘廢。” 不必過分擔心。的確對于部分嚴重的類風關患者,或未堅持正規治療的患者,會導致關節畸形,功能減退,但是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說,如果能夠抓住發病初期一、兩年的時間,采取正規的治療和隨訪,嚴重的畸形完全可以避免,患者可以保持較好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即使有少數患者出現了嚴重的關節畸形,也有可能通過骨科手術進行治療。殘廢不殘廢,除決定于病情本身輕重不同外,有沒有堅持接受正規治療起相當重要的作用。誤區之四:“是否患類風關,測定類風濕因子便知。” 并非如此。這也是一些非風濕科醫生容易產生的錯覺。類風濕因子陽性并非類風關所特有,其他一些疾病,如: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同樣會出現陽性反應。而類風關患者中也僅85%左右類風濕因子陽性,另15%患者類風濕因子始終可為陰性。只得提出的是,對于陽性者一定要檢測滴度,沒有滴度的陽性對診斷是沒有意義的。類風濕因子檢測只是類風關診斷中的參考指標之一,醫生需綜合化驗、臨床癥狀、體檢等多方面資料,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誤區之五:“每次都服用同樣的藥,自己到藥房買一些就可以了,不必經常到醫院去” 千萬不可。到醫院隨訪,并不僅僅為配藥。醫生要觀察患者病情改變,有無藥物不良反應出現,必要時要做一些化驗檢查,醫生還要決定藥物劑量的增減以及品種的更換。 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衣食住行(上海光華醫院 倪立清)類風濕關節炎系慢性病,因此除吃藥打針外、還必須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療效,鞏固“戰績”。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選擇衣服的標準應該是舒適、輕巧和容易穿脫。如小鈕扣往往難以扣上,而拉鏈和尼龍帶則比較容易使用。若是拉鏈,則可在末端加一個環,并帶一個構形柄,便于上下拉動。冬季的衣服當然要暖和,但不宜太重。鞋的大小要合適。應選擇輕便柔軟的硬底軟幫鞋,鞋帶宜用松緊帶代替。深的素色鞋有助于掩蓋畸形的足。在大多數情況下,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除了少數人因某些食物引起反應而不宜食用外,并沒有必須禁忌的特殊食物。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若工作和居住的地方潮濕,應積極創造條件,盡量加以改善。即使條件優越,處于現代化的環境中,也有加以注意的必要,如夏季應用電扇、空調等時,應該適度適時。在工作中,應把自己的病情告訴一起工作的其他人,以便使他們能有所了解,必要時另行安排適當工作。在做家務時,也要講究“藝術性”,應干片刻歇片刻,經常變換零活和姿勢。熨衣服等許多零活可以坐著干,使用長把工具可以減少彎腰。注意廚房的工作臺平面都應在同一高度,使盛有熟食的平鍋和盤子可以沿著平面滑動而不需端起來。用凳子坐著淋浴比盆浴更安全。在馬桶上裝上高起的塑料墊座,并在周圍裝上扶手,使具更適合于病人等等。用木塊將床墊高,使得上床更容易,在床邊放一張椅子用來幫助起床。餐桌和辦公桌可用磚或木塊調節到合適的高度。選用支撐下背部的,并不要太軟和太矮的椅子一對支架和雙拐是首先幫助某些人行走的最好方法,但并不能使雙腿更強壯,應讓病人在溫水中鍛煉大腿肌肉,并鼓勵病人拄棍行走。拐棍的末端應裝上橡皮,以防止滑倒。少數病人需要靠輪椅助上一臂之力。病人的手臂如果有足夠的力量,可以自己推動輪椅;手僵硬的人需要將輪子的推圈包上墊子或戴手套。衣食住行雖屬瑣碎,但人人都離不開,合理安排衣食住行既有一定的實用性,又有一定的科學性,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必須先分注意,以助早日康復。 類風關小知識問答(上海華山醫院 鄒和建)1.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同一種病嗎? 不是!兩者完全不同。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而類風濕關節炎發病與感染沒有確切關系。目前臨床上類風關遠多于風濕性關節炎。但這兩種病都屬于"風濕病"。2.什么是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是人體內產生的一種抗體,因多見于類風關患者,故得該名。通常通過抽血化驗即可得知。3.類風濕因子陽性,是不是可以肯定為類風關?不可以。盡管類風濕因子多見于類風關患者,但是其他一些疾病如: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均可陽性。另外在老年人群中,有5%的正常人也可以出現陽性。4.類風濕因子陰性是不是可以排除類風關?不可以。有15%的類風關患者類風濕因子始終為陰性。而且目前常用的檢測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5.什么叫晨僵?類風關患者早晨起床后感雙手發僵、無力,無法緊握,嚴重者無法梳頭、穿衣,且持續時間長,一般超過半小時,嚴重者可持續半天至一天。如持續時間短暫,可以見于正常人,或類風關經治療,疾病得以控制后。6.類風關受影響的關節主要有哪些?以手部關節為主,如手腕、手掌、手指的關節,也可影響到身體其他部位的大關節。7.類風關會遺傳嗎?類風關的發病與遺傳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并不是引發疾病的唯一因素。該病的病因目前還不明確。8.類風關病人是否都會出現明顯的關節畸形?關節畸形是類風關常見的體征之一。但如果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就可避免嚴重關節畸形的發生或延緩關節畸形的發生。9.類風關能夠根治嗎?目前還無法根治,需要較長時間的藥物治療。但是如果堅持正確的治療的話,即可最大限度地保持患者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10.類風關是否必須用激素治療?目前,大多數病人都不必用激素(強的松)治療。僅一些病情嚴重,影響內臟器官,或經其他藥物治療都沒有明顯療效或對其他藥物過敏、不能耐受時才考慮使用激素治療,但大多數劑量都較小,一般不超過20mg (每天4片)。少數病人可能需要較大的劑量。激素的加藥、減藥都要在風濕科或內科醫生指導下進行,患者不可擅自增量,也不可突然減量或停藥。11.什么叫NSAIDs(恩賽)類藥物?NSAIDs是非甾體類抗炎藥的總稱。包括阿司匹林、消炎痛、扶他林等一大批藥物。俗稱止痛藥。但其作用不只是止痛,而是有抗炎的作用。但是這類藥物只能緩解關節紅腫、疼痛等癥狀,并不能阻止類風關的發展,也不能避免關節畸形的出現。12.有什么藥可以阻止或延緩類風關的發展?這類藥物稱為慢作用藥物,因其起效時間較慢(往往需要數周至數月)故而得名。包括一些抗腫瘤藥物、抗瘧藥、金制劑等。常用的藥物有:甲氨喋呤、氯喹、羥氯喹、青霉胺等。13.服用恩賽類藥物需要注意什么?NSAIDs類藥物較常見而重要的不良反應是消化道癥狀。部分患者會誘發消化道出血,因此有消化性潰瘍以及有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不宜服用。其他患者可在飯后服藥或同時加服一些制酸劑。14.服藥慢作用藥物應注意什么?大多數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這類藥物需要長期服用,因此患者應該定期到醫院就診隨訪,及時發現不良反應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15.生育與類風關有什么關系?沒有證據提示類風關會直接影響生育。約70%女性懷孕后癥狀會好轉,但分娩后病情可能再次復發。懷孕過程中患者仍需服用治療類風關的藥物,但應選擇對胎兒影響較小的制劑。請向專科醫生咨詢。16.類風關患者飲食應注意什么?從西醫的角度來看,不必忌口。我的治病體會陳家英本人患類風濕關節炎已經5年半了。當初發病時只有幾個手指關節紅腫、疼痛,一直到后來發展成全身關節疼痛,無法穿衣梳洗,下樓困難,曾二次住院治療。在這5年多的求醫過程中我走了不少彎路,吃了不少苦頭,現在病情已較穩定,所以很想把自己的體會寫出來告訴其他病友,尤其是初發病人可以少走彎路,少吃不必要的苦。患了類風關并不可怕,關鍵是要抓緊早期治療,根據醫囑吃藥,千萬不可病情稍有好轉就自己隨意減藥,這樣病情會很快反跳,而且更為嚴重。因類風關病程長,病人會感到急燥,繼而會尋找各種途徑求醫,殊不知,這樣亂投醫,不但病情得不到控制,而且還會使全身體質下降,病情更難穩定。我就是在服藥兩個多月后,病情稍有緩解就減藥,繼而改看中醫,中醫要求停西藥,僅吃中藥,誰知停西藥三天后,就臥床不起,全身關節疼痛連吃飯時嘴巴也張不開。這樣堅持吃了一個多月,病情無法控制,于是只好掉頭再吃西藥,住院進行治療,三個月后,病情基本穩定。這時我如果好好休息加以保養,可能就不會有第二次的反復。常言道:“七分治,三分養”,一個“養”字,包含了很多很多。由于類風關是全身性疾病,病程長,所以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要有耐心,保持良好的心情,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戰勝疾病。我在第一次出院后兩星期即開始上班,人一直在疲勞狀態下工作,經常感冒,這樣過了一年多,病情又反復了,這時有同事介紹我去一個地方看中醫,因為她看了兩年病就好了,所以我再次動心,又開始吃中藥,逐漸減少西藥。兩星期后,關節疼痛加劇,血沉急劇升高,整夜疼痛無法入睡,雙腿無法上下活動,只好休息在家,精神狀態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這時,我又回到了正規醫院。醫生果斷地用激素給我治療,通過第二次住院,使我對激素治療有了新的認識。以前聽到激素就“談虎色變”,通過醫生正確的用藥,使我的病情在很短時間就到了控制,現在病情恢復得很理想。我體會到醫生給病人用藥就像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樣,所以不能看到別人吃什么藥好,自己就盲目地也吃什么藥。另外無論工作,家務勞動或鍛煉都應以無疲勞感為度,休息得好,可使體質得到恢復。在飲食方面,應加強營養,尤其冬天最好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進行食療。
熱心網友
我覺得你母親的癥狀象是痛風. 痛風是一種由于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本病以關節、紅、腫、熱、痛反復發作,關節活動不靈活為主要臨床表現。關節痛是痛風最常見的癥狀,急性發作時,最多發生在足的拇趾關節,其次為踝、手、腕、膝、肘關節,患者第一次發作一般多數在夜間,開始時常為單個關節呈紅、腫、熱痛,與運動障礙,關節疼痛,如同撕筋裂骨,甚至不能忍受被單的重量,若室內有人走動或較重的震動也覺得...
熱心網友
我覺得你母親的癥狀象是痛風. 痛風是一種由于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本病以關節、紅、腫、熱、痛反復發作,關節活動不靈活為主要臨床表現。關節痛是痛風最常見的癥狀,急性發作時,最多發生在足的拇趾關節,其次為踝、手、腕、膝、肘關節,患者第一次發作一般多數在夜間,開始時常為單個關節呈紅、腫、熱痛,與運動障礙,關節疼痛,如同撕筋裂骨,甚至不能忍受被單的重量,若室內有人走動或較重的震動也覺得受不了,患者還可以出現高熱,心悸、疲乏、厭食等癥狀,白細胞計數增高、血沉加快,急性發作一般持續3-10天也有數周后,才緩解的,病情緩解后,關節外形及運動功能也隨之恢復。但經過1-2年又會發作,而且常常是多處關節同時發生腫痛。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是以春夏秋季多發。反復發作的次數一多,逐漸演變為慢性痛風性關節炎。進入慢性期后,關節呈現肥大,活動逐漸受到限制,其程度則隨著發作的次數而增加,最后可形成關節畸形、僵硬。有少數病人初發作癥狀輕微而不典型,等到出現關節畸形,痛風結節、或腎臟損害等癥狀時才引起注意。痛風以往在我國發病較少,不少人對該病不甚了解,認為痛風病是受風寒而招致的關節疼痛,其實不然,它是由于人體內的一種物質嘌呤經過一系列代謝變化,最終形成的產物叫尿酸,尿酸在人體內沒有什么生理功能,在正常情況下,體內產生的尿酸2/3為腎臟排出,余下的1/3從大腸排出,體內的尿酸是在不斷地生成或排泄,因此它在血液中維持一定的濃度,在嘌呤的合成與分解過程中,代謝發生紊亂,使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減少,結果均可以引起高尿酸血癥,當尿酸濃度過高時。尿酸即以鈉鹽的形式沉積在關節,軟組織、軟骨和腎臟中,引起組織的異物炎癥反應,成為引起痛風的禍根,如不及時治療,會引起痛風性腎炎、尿酸腎結石,以及性功能減退、高血壓等多種并發癥. 痛風的癥狀通常出現在腳部的關節和第一根腳趾,它也可以造成身體其他部位如腳踝、手腕和膝蓋疼痛。尿酸結晶也可能出現在皮層下或腎石。 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完全防止痛風的襲擊,但以下的預防措施,將可以減少患病的可能: ※減少或避免含高嘌呤食物的攝取,這方面的食物包括海鮮、肉類、內臟及豆腐; ※減少喝酒; ※多喝水,每天至少喝上8杯,將有助于把體內的尿酸排出; ※注意并控制體重,避免肥胖; ※接受藥物治療,以減輕疼痛和降低尿酸。 祛風解痛膠囊的四大特點 1、 動態平衡功能: 能有效控制嘌呤氧化酶(XO)增多,增強尿酸分解酶的活性、抑制尿酸生成,促進尿酸排泄,使嘌呤代謝正常。 2、消除溶解功能: 消除血液中漂浮的尿酸鹽,溶解組織關節中痛風石的沉積,改善腎臟生物膜通透性,促進尿酸鹽顆粒從腎小管排泄。 3、 通絡祛痛功能: 清流泄濁,活血化瘀,除濕化痰,消除痛風形成的關節炎癥反應和疼痛。 4、修復調節功能: 益腎健脾,修復腎臟功能,綜合調節機體,促進組織再生,疏通血管,防治痛風伴有的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等并發癥。不需嚴格控制飲食,不需長期服藥,神奇似療效,打破了現代醫學的貧乏。得到醫學界的肯定,是痛風患者首選良藥。 治療痛風病不只是用藥降低血尿酸,而應調節體內嘌呤代謝的紊亂,讓尿酸通腎臟,大腸正常排泄,跟正常人一樣生活,這樣才是我們的治療目的.
熱心網友
可能是風濕。先去查一下心臟和血壓(心臟病前期也會有風濕癥狀,但是一般醫生不查的);如果沒事的話,就要去看是什么風濕了。一般風濕的話還比較好治,類風濕比較麻煩。建議先去查查,查清楚了才好跟你提治療的方法。越早治療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