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晉冀魯豫軍區的歷史發展一直很不清楚,比如說吧47年軍區部隊差不多42W了,后來大別山部隊情況怎么樣。請高手做答,謝謝

熱心網友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敵后創建的第一個根據地。它位于華北的北部,包括當時熱河、察哈爾省的全部、河北省大部、山西省東北部、綏遠省東部和遼寧省西部廣大地區,處于華北抗戰最前沿的重要位置,曾被中共中央譽為"敵后模范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范區"(《中共六中全會擴大會主席團致晉察冀邊區電》,1938年10月5日)。 抗戰八年中,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創立、鞏固和發展,對堅持華北敵后抗戰和全國持久抗戰起了"堅強堡壘"的作用,對戰略反攻及配合蘇聯紅軍作戰、收復東北失地起了"前進陣地"的作用,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為后來新中國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一)從1937年七七事變到1938年10月粉碎日軍對邊區的二十五路圍攻,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創立階段。 七七事變后,1937年8月,八路軍根據國共兩黨談判達成的協議和中共洛川會議決定,從陜西出發開赴華北抗日前線,發動獨立自主的抗日游擊戰爭,擔負配合正面戰場、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9月下旬,八路軍總部到達晉東北前線。以羅榮桓為首的一一五師工作團即往晉察冀三省交界區發動群眾。9月24日,毛澤東指示:"山西地方黨目前應以全力布置恒山、五臺、管涔三大山脈之游擊戰爭,而重點于五臺山脈。……該處應設置軍政委員會一類的領導機關,應選擇能獨立領導黨政軍各方面之干部"(《毛澤東對恒山、五臺等地工作布置的指示》,1937年9月24日)開辟工作。此后9、10月間,八路軍在平型關、雁門關、陽明堡機場等地的一系列重大勝利,拉開了開辟華北敵后戰場,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序幕。10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華北軍分會在《關于冀察晉綏軍事部署的報告》中正式提出:"平綏以南、同蒲以東、正太以北、平漢以西為晉察冀軍區,以聶榮臻為軍區司令員兼政委。" 聶榮臻受命之后,率一一五師獨立團、騎兵營、教導隊等約三千人分兵挺進敵后開辟工作。與此同時,中共北方局也派王平、李葆華、劉秀峰組成晉察冀臨時省委,配合八路軍部隊在晉察冀三省邊界地區發動群眾。11月17日,太原失守的前一天,根據八路軍總部命令,晉察冀軍區在五臺公開宣告成立,聶榮臻為司令員兼政委,唐延杰為參謀長,舒同為政治部主任,下設四個軍分區。隨后,中共晉察冀省委也在阜平正式成立,黃敬任省委書記。至此,在平綏、正太、同蒲、平漢四條鐵路干線之間的晉察冀邊區中心根據地初步形成。11月18日,晉察冀軍區從山西五臺移駐冀西阜平。11月24日至12月22日,晉察冀軍區部隊打退了日軍二萬余人對邊區的八路圍攻,殲敵千余人,使根據地在敵后站穩了腳跟。 與此同時,冀中平原根據地也開辟起來。石家莊淪陷后,原在冀中的中共平漢線省委奉命西遷陽泉與一二九師會合,下屬保東、保南兩特委合并為中共保屬省委,繼續堅持冀中。中共中央派紅軍團長孟慶山到冀中任保屬省委軍事委員,著手組建省委領導的抗日游擊武裝。10月14日,在國民黨軍敗退的時候,呂正操(中共地下黨員)率東北軍五十三軍六九一團回師北上抗日,改六九一團為"人民自衛軍"。10月底,人民自衛軍攻占了高陽城,與保屬省委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會合,迅速打開了創建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的局面。12月,人民自衛軍奉命赴平漢路西晉察冀軍區整訓。從此晉察冀邊區山地和平原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保屬省委領導的人民武裝至此統編為"河北游擊軍",孟慶山為司令員。1938年初,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在河北平原創建抗日根據地的指示,人民自衛軍與河北游擊軍并肩戰斗,收編和解決了冀中許多游雜武裝和漢奸土匪武裝,2月又北上開辟大清河以北平、津、保三角地帶,4月粉碎了日軍對冀中的第一次春季"掃蕩",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初步建立。 1938年1月10日,晉察冀邊區第一次軍政民代表大會在阜平召開,選舉產生了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即邊區政府)。邊區政府初設晉東北、冀西兩政治主任公署(晉東北政治主任公署不久改為專署),4月1日又設立冀中政治主任公署(后改行署),從此邊區行政趨于統一。 1938年4月,北方局派彭真到晉察冀省委主持召開了邊區第一次黨代表大會。4月21日至5月1日,冀中區召開了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會后冀中省委改為冀中區黨委,黃敬為書記。人民自衛軍與河北游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并成立冀中軍區,呂正操為三縱隊和冀中軍區司令員,孟慶山為副司令員,孫志遠為政治部主任,下設四個軍分區(后又增設第五軍分區)。至此,邊區黨、政、軍組織統一健全起來。 為開辟冀熱察邊區抗日根據地,1938年3月,晉察冀軍區派鄧華支隊進入平西,建立了四個抗日聯合縣政府和黨的工作委員會,使平西抗日根據地初具規模,為挺進冀東、平北建立了前進基地。5月,根據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命令,活動在晉西北的宋時輪支隊和在平西的鄧華支隊組成八路軍第四縱隊,宋時輪任司令員,鄧華任政委,于6月奉命挺進冀東。與之相配合,在中共冀熱邊特委的領導下,冀東人民抗日大起義于7月6日舉行。起義迅猛發展到十七個縣,組織起十萬抗日聯軍,給冀東敵偽統治以沉重打擊,為創建冀熱察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基礎。 1938年9月至10月,日軍調集了五萬兵力分二十五路向晉察冀邊區腹地五臺、阜平、淶源等地大舉圍攻。晉察冀邊區軍民在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指導下,經過四十八天激戰,殲敵五千余人,粉碎了敵人的圍攻,保衛了根據地。到1938年10月,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已發展到擁有兩個政治主任公署、八個專署、七十二個抗日縣政府和一千二百余萬人口的廣大地區。 (二)從1938年10月至1940年底八路軍"百團大戰"結束,為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階段。 1938年10月日軍攻占武漢,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這時,日軍為確保其主要占領區華北,不僅把駐華北兵力擴充到三十萬人,而且從1939年初至1940年春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發動了三期大規模"治安肅正"討伐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日軍的主要作戰方向。與此同時,國民黨頑固派也開始實行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方針,不斷制造事端,大搞"磨擦"。 為了打退日軍的圍攻、"掃蕩",1939年初中共中央命賀龍、關向應率一二○師部分主力開入冀中,并派程子華任冀中軍區和三縱隊政委,晉察冀軍區各部隊也加緊進行軍事整訓。這一年,晉察冀軍區部隊與一二○師協同作戰,先后取得齊會、大龍華、上下細腰澗、陳莊和雁宿崖、黃土嶺等戰斗的重大勝利,打退了日軍的"掃蕩",并對國民黨頑固派的"磨擦"進攻進行了必要的斗爭和應有的回擊,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建設環境。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成立,彭真任書記(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后改為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在1941年彭真赴延安后,由聶榮臻任書記)。分局下設晉察冀邊區、冀中和冀熱察三個區黨委。按照中共中央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的指示,晉察冀根據地自下而上進行了村、區、縣、邊區各級政權的民主改造和民主選舉運動,使抗日統一戰線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權體系和民主制度在邊區更加完善起來。根據地的財政經濟建設和文化教育建設也有了發展,使根據地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為繼續創造冀熱察根據地,1939年初在成立冀熱察區黨委的同時,在平西建立了以肖克為首的冀熱察挺進軍,并確立了"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辟平北"三位一體的工作方針。到1940年初,平西發展為東北至平綏路,北至張家口,南至紫荊關,與晉察冀中心區連成一片,有三十萬人口的鞏固根據地,邊區政府這年在平西設立了第六專署。冀東地區抗日游擊戰爭到1940年底發展成為擁有一百余萬人口的大片游擊根據地。這年7月,邊區在冀東設立十三專署。同時建立冀東軍分區,司令員李運昌、副司令員包森、政委李楚離。1938年10月和1939年夏,宋、鄧四縱隊和冀熱察挺進軍曾兩次派部隊開辟平北。1940年初,冀熱察區黨委和挺進軍派蘇梅、鐘輝琨帶一個主力連和平北游擊支隊進入平北,站住腳之后,又派白乙化率第十團開入平北,很快建立了數塊游擊根據地,到這年年底,平北發展為有五個抗日聯合縣政府和四十萬人口的大塊游擊根據地,邊區在平北設立了第十四專署。至此,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已發展成為包括晉察冀邊區、冀中和冀熱察三個戰略區,擁有九十余個縣政府和一千五百余萬人口的廣大區域、成為華北敵后抗戰的堅強堡壘。 1940年8至12月,晉察冀軍區部隊參加了八路軍"百團大戰",給華北敵人以沉重打擊,給全國人民以巨大鼓舞。 (三)1941年初到1943年底邊區軍民粉碎日軍的"毀滅掃蕩",為根據地的艱苦斗爭和恢復發展階段。 1940年9月,日本帝國主義與德、意法西斯簽定了軍事同盟條約,把侵略矛頭指向東南亞和太平洋廣大區域。為了放手南進,日本急于解決中國戰事,一面對國民黨政府施以軍事壓力和外交誘降,一面以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日軍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偽軍對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各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的"掃蕩"。從1941年初到1942年底,日軍先后集中五至七萬余兵力對邊區北岳(1941年1月1日,中共晉察冀邊區黨委改為北岳區黨委,其所領導的晉東北、冀西五個地委范圍的行政區域--"晉察冀區"改稱為"北岳區")、冀中和冀東各戰略區進行了空前殘酷的"鐵壁合圍大掃蕩"、"五一大掃蕩"和大規模"肅正作戰",還在邊區內外修筑了數萬里鐵路、公路、封鎖溝墻和數千個據點、碉堡,制造了千里"無人區",對根據地進行嚴密封鎖和細碎分割,使邊區鞏固區大為縮小,財政經濟發生嚴重困難,進入了艱苦斗爭時期。 為了扭轉根據地的被動局面,邊區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八路軍總部的指示,實行了"敵進我進"、"向敵后之敵后發展",將敵后活動與正面斗爭相配合,平地與山地斗爭相配合,地方軍與主力部隊相配合的正確的反"蠶食"斗爭方針,將主力部隊分散深入基層和敵后,協助地方大力發展地道戰和地雷戰等群眾游擊戰爭,并派出大批"武裝工作隊",深入敵后負責恢復重建和發展我黨在游擊區的各項工作。與此同時,邊區進行了全黨整風運動,實行了黨對軍、政、民系統工作的一元化領導,厲行了"精兵簡政",實行了調整各抗日階級的關系的統一戰線的各項政策。1943年1月,邊區召開了第一屆參議會,完善健全了邊區"三三制"統一戰線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政權體系,使邊區各階層人民的抗日統一戰線得到鞏固和加強,從而團結廣大群眾渡過了難關。 1943年9月至12月,邊區軍民粉碎了日軍對北岳區為時最長、最野蠻、也是最后一次的"毀滅掃蕩"。這次戰后,北岳區非但未縮小反而開辟了新區,標志著日軍"蠶食"、"掃蕩"政策的徹底破產。從此日軍再也組織不起對邊區中心區的大規模"掃蕩"進攻了。 (四)從1944年初到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為根據地的局部反攻、全面反攻和大發展階段。 1944年,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反法西斯陣營在歐洲和太平洋戰場都轉入了戰略反攻。為了支持太平洋戰爭,華北日軍主力頻繁南調,開始部分收縮據點。這為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造成了局部反攻和向外發展的有利時機。 為了迎接反攻,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進行了"擁政愛民"、"擁軍優屬"和大練兵運動,大大激發了根據地人民參戰和支前的熱情,提高了部隊軍事、政治素質,為全面反攻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1944年,北岳區和冀中區開始了局部反攻。1945年上半年,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擴大解放區的指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各戰略區向敵偽發動了猛烈的春夏季攻勢,到7月,冀晉、冀察部隊收復了靈丘、淶源、懷安三縣城,掃清了平綏路兩側敵據點,使冀晉、冀察兩區連成一片,為向熱西、察北挺進,解放張家口市奠定了基礎。冀中部隊收復了十二座縣城,除趙縣、雄縣、高陽等部分縣城外,我軍控制了整個冀中平原,且向津南、平郊發展,與渤海、冀熱遼區連成一片,為圍困平、津打下基礎。冀熱遼部隊收復了熱中和遼西部分地區,為挺進東北開辟了通路。 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宣戰,抗日戰爭全面反攻開始。在大反攻中,晉察冀邊區部隊殲滅日偽軍七萬余人,收復了張家口、承德、宣化、山海關等七十多座城市,正規軍發展到三十二萬余人,民兵發展到九十余萬人,根據地發展到了極盛時期。 八年抗戰中當地武裝與日本軍隊及偽軍作戰3。2萬余次,斃傷日偽軍35萬余人。。

熱心網友

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