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的最早誕生時間和第一場比賽,冠軍是誰?

熱心網友

什么是F1方程式第一屆(1950年)F1大獎賽共設七場比賽,比賽冠軍由駕駛Alfa Romeo賽車的Giuseppe Farina奪得,他是世界上第一位F1世界冠軍。   組織和管理賽車運動的是國際汽車聯合會(FIA)。FIA是汽車比賽的國際管理組織,由它來指定有關參賽車輛、車手、路線及比賽方式等相應規則。  到了本世紀30年代,為了規范汽車比賽并使比賽的勝負不再由發動機的功率、而是由車手的技術來決定,人們開始規定發動機的類型和汽缸容量。于是有了方程式(FORMULA)的概念。所謂方程式賽車是按照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FISA)規定標準制造的賽車。這些標準對“方程式”賽車的車長、車寬、輪距、車重、發動機的功率、排量、是否用增壓器以及輪胎的尺寸等技術參數都作了嚴格的規定。要生產方程式賽車的廠家,首先要通過FIA的認可,在確信有足夠的技術生產實力后才能夠生產方程式賽車。方程式賽車是生產廠家創造力、想象力、技術水平和經濟實力的結晶,其價值不亞與一架小型飛機。  方程式賽車共有三個級別:  三級方程式 規定發動機氣缸容量2升,170馬力以上,簡稱F-3  二級方程式 規定發動機氣缸容量3升,475馬力以上,簡稱F-2  一級方程式 規定發動機氣缸容量3。5升,650馬力以上,簡稱F-1  一級方程式汽車大賽是方程式車賽中的最高級別。根據FISA的有關規定,每年,全世界有資格駕駛F1賽車的車手不超過100名。所有駕駛F1賽車的選手,都必須持有FISA簽發的“超級駕駛執照”;每年只有少數的優秀車手有資格參加決賽。  F1汽車大賽,不僅是賽車手勇氣、駕駛技術和智慧的競爭,在其背后還進行著各大汽車公司之間科學技術的競爭。福特汽車公司就形象地把汽車大賽比作“高科技奧運會”。在汽車大賽中推出的新型賽車,從設計到制造都凝聚著眾多研制者的心血,并代表著一家公司乃至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汽車大賽還是各國科技人才素質的較量。據悉,德國約有2000多名專業人才直接從事賽車的設計、制造和研究工作、美國約有1萬人;而日本則最多,近2萬人左右。  F1記分方法:  每一輛賽車都需在當站比賽前三天進行排位賽,通常排位賽時,共有28-30輛賽車參加計時,但最終只取前26輛賽車參加正式比賽。正式比賽開始,各車手按各自排位從相繼不遠的位置出發。進入前6名可得分,計算法如下:  名次 1 2 3 4 5 6  得分 10 6 4 3 2 1  FISA規定,如某站比賽發生意外,完成75%的賽程即告終止,而各車手得分減半,如第一名只得4。5分,則第六名只得0。5分。 通過各賽站積累計分,可決出該年度的世界冠軍。每站比賽第一名10分,第二名8分,第三名6分,第四名5分,第五名4分,第六名3分,第七名2分,第八名1分,其他車手沒有積分。如果比賽提前結束(多數由于天氣原因),當第一名車手未完成75%的比賽時,積分減半。(則第一名5分,第二名4分,第三名3分,第四名2。5分,第五名2分,第六名1。5分,第七名1分,第八名0。5分。)另外,試車手參加比賽得到的積分算作個人積分和車隊積分,不算作他所代替的正式車手的積分。車隊:在一站比賽中兩名車手(有時也可能時1名,在2003年摩納哥站是就是)的積分和則是車隊在一站比賽所得的積分。同樣,有可能車隊積分大于兩名正式車手(車隊在賽季中可能更換車手)的積分,那些多出的積分就是試車手或其他車手代替正式車手比賽時得到的積分。當車手賽季中轉會時,積分不隨車手而到達他所轉會的那支車隊,而是保留于最初那支車隊。 臺了有關輪胎、引擎以及空氣動力學套件和排位賽的新規則,目的在于加強車手的安全性和給F1減速。 F1比賽是怎樣安排的?賽程分為三天 F1比賽賽程分為三天,其中包含了:星期五的自由練習、星期六的第一階段排位賽和周日上午的第二階段排位賽,以及周日下午的正賽組成。   想要在決賽當天的起跑在線占有一席之地,必須經過測時排位賽的考驗,在為時一小時的測時排位賽內,每位車手只能跑一圈。其中第一次排位賽以車手上一站成績的倒序出場,獲得最好成績者最后出場,第二次排位賽以第一次排位賽的成績倒序出場。兩段排位成績相加最快者,正賽中便可排頭位,稱為P。P。(Pole Position),又稱為「竿位」。在一些路面較狹窄、超車困難的跑道,排位順序對于比賽的結果將有直接的影響。決賽前有一圈的暖胎,然后在起跑前有30秒的倒數,由5個一組的燈號所控制,5個紅燈同時熄滅時比賽就開始。賽程以300公里(蒙地卡羅為特例)或2小時為限,看何者先完成,比賽就算結束。最長與最短的賽程分別為日本站的310。352公里與摩納哥站的262。626公里。   決賽過程中必須視輪胎的磨耗以及油耗狀態進入維修站換胎以及加油,稱為Pit Stop。特殊設計的加油系統,加油速率為每秒12公升,加油管需要三人扶持,才能承受加油時所產生的力量。平均每場比賽大約加油兩次,每次約加油60公升,一次的Pit Stop需要21人來完成,通常花6—12秒來為賽車加油以及換胎。   每一站的完賽前8名車手可以分別獲得10、8、6、5、4、3、2、1的積分。年度總冠軍是在一整年賽季中獲得積分最多的車手,現役車手邁-舒馬赫已經是7年的年度冠軍。車隊積分是以該車隊兩部賽車的積分和,整個賽季拿下積分最多的車隊可拿下年度車隊冠軍。   2005賽季對排位賽的修改   2005賽季新的排位賽規則規定:排位賽將分別在周六下午和周日上午各舉行一場。兩場比賽的成績相加作為最后的成績。   第一輪排位賽將在當地時間周六下午13點至14點進行,這一點與今年的賽制保持不變,每位車手仍然只需要完成一個計時單圈,出場的順序根據上一站的比賽結果決定。   第二輪排位賽則會于當地時間周日上午10點至11點舉行,采用單圈計時制,車手出發的順序根據周六排位賽的結果來決定(周六最快的車手在周日將最后出發做第二輪排位賽的成績)   賽車在周六排位賽時將不限油量。第一輪排位賽后,車隊仍然可以做適當的練習,更改調教,包括對載油量重新估配。但周日的排位賽每輛賽車必須帶著下午正式比賽的用油。在正式比賽開始前,賽車的油量將不允許再次進行調整。   兩場排位賽的成績將相加作為最終的排位依據,相加時間最短的車手贏得該場比賽的桿位。   都有哪些種制裁方式?   制裁的程度由斥責到終身禁賽不等, 包括罰金, 驅逐出比賽, 停賽, 和扣除世錦賽積分。 對于資格賽中的違規, 無論是運動或技術規則方面的, 賽事干事都可能取消此賽手的所有單圈記時。 因此, 他們有權在發車區批準或終止車手發車。 在比賽進行中, 賽事干事也可以對車手實行時間處罰, 被處罰的車手必須返回他的維修區并在那里停留10秒。 實際上, 此處罰會導致比10秒多得多的時間損失, 因為遭到處罰的車手必須經過窄道駛入維修區, 然后再駛出, 這會使速度降低很多。 經過這一處罰, 實際時間損失會在25-40秒。 如果時間處罰發生在比賽的最后5圈, 被處罰車手會被在比賽記時上加25秒, 而不采用10秒的停車處罰。 F1賽車基本規格及改進 自從1950年開展這項運動以來,國際汽車聯合會曾對規則進行過無數次的修改。為了確保安全,一級方程式車賽組織者曾不止一次地探索如何挖掘那些把改進賽車性能作為第一目標的工程師們的創造才能。錦標賽的技術規則僅用了20多葉來明確規定工程師的工作范圍,翻開一看就能發現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定義為“一種至少有四個不在一條線上的輪子的車輛,其中至少有兩個輪子用于轉向,至少有兩個輪子用于驅動”。對于規定,工程師們應盡量做到什么程度,以便獲得那極為重要的百分之幾秒,這個基本定義非常重要。     立法者   技術委員會的14名委員是由國際汽車聯合會的最高權利機構世界理事會(WORLD COUNCIL)選出的。由這些資深技術人員、工程師中的一位起草規則,然后提交世界理事會批準。     F1賽車基本規格     1、鼻錐:賽車前段與前軸中心線間的距離不得超過1200MM,寬度限制在1400MM以內。     2、雙管路制動系統:制動系統分為兩條獨立的管路。當一條管路發生故障,另一條仍能繼續起作用。     3、耐沖擊車身:象普通汽車一樣,每種新款賽車的樣車都必須經受破壞試驗。    4、安全油箱:油箱必須是可變形又刺不破的,這個象“膀胱”一樣的東西是用凱夫勒(KEVLAR)強化橡膠制成,油箱的出油管必須是自動端油式。     5、最多為12缸:發動機排量限制為3000毫升,汽缸數不超過12個。不允許采用渦輪增壓,只允許用往復式活塞發動機,此條款禁止使用旋轉(即轉子發動機)技術。     6、四輪:一級方程式賽車必須有四個輪子,其寬度不能超過360MM,車身不能蓋住輪子。     7、后翼板:后懸不能超過1000MM,寬度限制在500MM以內,而高度不超過800MM。    8、變速器:前進檔至少有4個,最多為7個。必須要有倒檔。     9、懸架:不允許采用鍍鉻的懸架橫臂和拉桿。     10、座位與全裝備安全帶:六點安全帶是法定必備的,并須經國際汽車聯合會(FIA)的批準。     11、減重的限度:一級方程式賽車規定最小重量(包括車手)為595千克。沒有長度限制,但規定前懸和后懸的最大值。寬度不得超過1800MM。從車駕最低部分算起的總高度不得超過950MM。     改進規則   立法者與工程師之間就一級方程式賽車一直進行爭論,前者往往試圖限制后者的創造才能。而比賽的組織者的任務是使賽車處于合理的限度以內。例如,翼板制動器(1968年)、6輪的使用(1976年)以及渦輪推進賽車(1978年)均已被禁用。如果不是這樣,安全將很難得到保障。     從初期到現今    50年代:裝備前置發動機,大梁式車架,“雪茄”狀流線型車身、窄輪子、車手坐得筆直,在一級方程式比賽的光輝時代的賽車,其設計類似于戰前的汽車。     60年代:車手開始戴頭盔和穿放火套裝,坐姿向后傾斜。發動機移至后部并采用承載式車身。一級方程式已進入了現代化時期。為安全起見,最小重量第一次被提高到450千克,然后又到500千克     70年代:前部的散熱器被移到兩邊后,一級方程式賽車更象一個榫子了。60年代末就已出現的翼板,是一些反過來裝的飛機翼板,以產生將汽車向下壓的壓力。   80年代:限制利用地面效應,而且為使賽車底部產生低壓區的裙狀結構也在80年代初期被禁用。為提高賽車的速度,車隊轉而采取其他措施,主要是采用功率高達1200馬力的增壓式發動機。     90年代:1995年國際汽車聯合會規定只準使用自然吸氣式3升發動機。 F1旗語介紹 · 黃旗 黃旗代表前方車道上有障礙物,比如一輛撞壞的或者出現故障的賽車。提醒車手要小心駕駛。如果障礙賽車停在賽道一側,或者障礙物不在賽道上,那么黃旗會靜止不動。如果障礙物在賽道上,那么黃旗就會來回搖動,以提醒車手做好準備改變方向。如果賽道被徹底堵賽,那么會搖動兩面黃旗。出現黃旗的時候不允許超車。如果一名車手沒有認真讀取黃旗的信息,而仍舊以比賽速度開車來到賽道的事故發生地段,那么這名車手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甚至會被取消比賽資格。    · 紅黃條紋旗 紅黃條紋旗代表賽到前方路面有油,或者路面較滑,車手應該小心駕駛,直到信號旗收回為止。 如果比賽官員揮動紅黃旗幟,代表著前方不遠處就有所謂的濕滑地帶。     · 白旗 當出現白旗的時候,表示前方有慢速行駛的車輛。可能是一輛救護車,或者一輛拖車,或者是賽會安全車輛。當看到白旗的時候,車手應該小心駕駛,甚至應該適當減速。    · 紅旗  紅旗表示比賽或者試車因故提前結束。紅旗會在整個賽道各個位置同時出示,這個時候車手應該回到賽道末端的檢修車道,并在那里原地待命,以得知是否恢復比賽,并何時恢復比賽。    · 藍旗 藍旗表示后方有速度更快的車輛正在接近,并且準備超車。那么車手就應該往 - 側靠攏,為后來居上的賽車讓路。 在F1比賽中,如果一名車手經過3次搖動綠旗還沒能夠及時為后來的賽車讓出超車路線的話,這名車手將會被處以10分的處罰。    · 綠旗 綠旗表示前方存在的障礙已經得到清除,車手可以重新加速以比賽速度前進,而且還可以超車。    · 黑旗  如果車手的號碼顯示在出發線,同時旁邊有黑旗出現,這表示車手在跑完這一圈之后需要向檢修站匯報。當一名車手因為比賽行為不當而需要對其進行管教的時候,或者當車手在比賽中犯規的時候,需要向車手出示黑旗。出現這種信號時,一般來說車手有可能被取消比賽資格,或者受到時間上的處罰。    · 黑底紅圈旗幟 如果車手的號碼顯示在出發線,同時旁邊有黑底紅圈旗出現,這表示車手需要立即與檢修站取得聯系。當比賽官員懷疑車手的賽車存在機械問題而需要檢修的時候,會出示黑底紅圈旗幟。    · 花色方格旗 當出現花色方格旗的時候,表示比賽或者練習賽結束了。這個時候所有車手都要返回檢修車道或者集中到出發區。從這里車手們需要將他們的賽車開到賽前檢錄處,賽車在這里需要被檢測以確保符合比賽的各項規章制度。對于每次比賽的冠軍,將會為他揮舞花色方格旗;對于亞軍以及后來的車手,花色方格旗將會靜止的出示。 F1信號燈說明 信號燈位于出發線上方的信號燈不僅僅用來顯示出發信號。通過一系列的信號燈,可以傳達很多具體的信號。在比賽開始前的半個小時,車手連同賽車離開檢修站。如果車手愿意的話,他們可以在賽到上進行試跑。但是每跑完一圈,車手必須回到檢修站。之后車手在出發區各就各位,發動機必須熄火。比賽開始前的15分鐘,檢修站車道會關閉。在這時候還沒有在出發區各就各位的車手必須在檢修車道上發車。  熱身賽開始前3分鐘:只有技術人員和比賽官員可以接近賽車。  熱身賽開始前1分鐘:啟動賽車發動機,所有工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必須離開出發區。   熱身賽開始。在一圈的熱身賽結束后,關閉發動機。當所有的車手完成熱身之后,開始自動隨機排序。  為了杜絕搶先出發的發生,最后一個信號燈和出發信號之間可以有3秒鐘的停頓。  熱身賽開始前5分鐘:出發區被關閉。這個時候仍舊在賽道上的車手必須在檢修車道以外出發。他們在出發區的位置仍舊保留。 。

熱心網友

F1,中文稱為“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是英文Formula Grand Prix的簡稱,目前這項比賽的正式全名為——“FIA Formula World Championship”(一級方程式賽車世界錦標賽)。所謂FIA,是F1的主辦單位——總部設于瑞士日內瓦的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FIA是法文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utomobile的縮寫),主席是Max Mosley先生。FIA與Bernie Eccelestone所擁有的F1管理公司FOM(Formula One Management)關系密切。總部設于英國倫敦的FOM,負責的是F1在世界各個賽站的商業與廣告業務。   一級方程式錦標賽是由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從1950年起舉辦的The FIA World Championship上開始的。為何叫做Formula(方程式)賽車呢?“方程式”其實就是“規則與限制”的意思,因為F1比賽是在FIA所制訂的規格與規則下來制造賽車以及進行比賽。所有參加的隊伍都必須遵守這套如方程式般精準的規則。而且除了F1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等級的方程式比賽,諸如F3、F3000、Formula Ford(福特方程式)、Formula Renault(雷諾方程式)等等,它們都屬于方程式賽車的一種,只是各自的規范不同,而F1是FIA所制訂的方程式賽車規范中等級最高的,因此以1命名。 。

熱心網友

1950年F1大獎賽共設七場比賽,由駕駛Alfa Romeo賽車的Giuseppe Farina奪得

熱心網友

世界第一場F1大獎賽1950年在英國銀石賽道舉行Giuseppe Farina冠軍

熱心網友

世界第一場F1大獎賽1950年在英國銀石賽道舉行Giuseppe Farina冠軍

熱心網友

第一屆(1950年)F1大獎賽共設七場比賽,比賽冠軍由駕駛Alfa Romeo賽車的Giuseppe Farina奪得,他是世界上第一位F1世界冠軍。

熱心網友

第一屆(1950年)F1大獎賽共設七場比賽,比賽冠軍由駕駛Alfa Romeo賽車的Giuseppe Farina奪得,他是世界上第一位F1世界冠軍。 是啊爾法羅密歐車隊的

熱心網友

第一屆(1950年)F1大獎賽共設七場比賽,比賽冠軍由駕駛Alfa Romeo賽車的Giuseppe Farina奪得,他是世界上第一位F1世界冠軍。

熱心網友

第一屆(1950年)F1大獎賽共設七場比賽,比賽冠軍由駕駛Alfa Romeo賽車的Giuseppe Farina奪得,他是世界上第一位F1世界冠軍。

熱心網友

第一屆(1950年)F1大獎賽共設七場比賽,比賽冠軍由駕駛Alfa Romeo賽車的Giuseppe Farina奪得,他是世界上第一位F1世界冠軍。

熱心網友

 第一屆(1950年)F1大獎賽共設七場比賽,比賽冠軍由駕駛Alfa Romeo賽車的Giuseppe Farina奪得,他是世界上第一位F1世界冠軍。

熱心網友

1950年.Giuseppe Farina

熱心網友

1950年5月13日,第一場F1比賽在英國銀石(Silvestone)賽場舉辦,阿爾發·羅米歐車隊的意大利車手古斯佩·法連納(Giuseppe Farina)奪得冠軍。法連納以30分的總分摘下第一個Fl年度總冠軍,阿爾發·羅米歐以81分高居各車隊榜首,但可惜當時還沒有車隊總冠軍這一稱號。

熱心網友

全世界第一場F1大獎賽在英國銀石(Silverstone)賽道舉行第一屆(1950年)F1大獎賽共設七場比賽,比賽冠軍由駕駛Alfa Romeo賽車的Giuseppe Farina奪得,他是世界上第一位F1世界冠軍。

熱心網友

第一屆(1950年)F1大獎賽共設七場比賽,比賽冠軍由駕駛Alfa Romeo賽車的Giuseppe Farina奪得,他是世界上第一位F1世界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