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什么是酸雨和溫室效應? 它們的危害各是什么?則么預防?什么是酸雨和溫室效應? 它們的危害各是什么?則么預防
熱心網友
當煙囪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氣體,或汽車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煙氣上升到空中與水蒸氣相遇時,就會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這時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煤和石油的燃燒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禍首。酸雨會對環境帶來廣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如:腐蝕建筑物和工業設備;破壞露天的文物古跡;損壞植物葉面,導致森林死亡;使湖泊中魚蝦死亡;破壞土壤成分,使農作物減產甚至死亡;飲用酸化物造成的地下水,對人體有害。 減少酸雨主要是要減少燒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對付酸雨,工廠應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煙氣脫硫裝置、提高煤炭燃燒的利用率。社會和公民應采取的措施有:1)用煤氣或天然氣代替燒煤;2)處處節約用電(因為大部分的電廠是燃煤發電);3)支持公共交通(減少車輛就可以減少汽車尾氣排放);4)購買包裝簡單的商品(因為生產豪華包裝要消耗不少電能,而對消費者來說包裝并沒有任何實用價值);5)支持廢物回收再生(廢物再生可以大量節省電能和少燒煤炭 溫室有兩個特點:溫度較室外高,不散熱。生活中我們可以見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溫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來做溫室,是讓太陽光能夠直接照射進溫室,加熱室內空氣,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讓室內的熱空氣向外散發,使室內的溫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狀態,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長的條件 溫室效應是怎么來的 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于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些燃料燃燒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 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稱為溫室氣體。 人類活動和大自然還排放其他溫室氣體,它們是氯氟烴、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氣體等。 溫室效應有什么危害由環境污染引起的溫室效應是指地球表面變熱的現象。 它會帶來下列幾種嚴重惡果: 1.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2.海平面上升;3.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積增大。科學家預測:如果地球表面溫度的升高按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到205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2—4攝氏度,南北極地冰山將大幅度融化,導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可能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幾個著名的國際大城市,如紐約、東京和悉尼等。 為減少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們盡量節約用電(因為發電燒煤),少開汽車;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陸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所以,另一方面我們要保護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亂砍濫伐森林,不讓海洋受到污染以保護浮游生物的生存。我們還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減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節約紙張(造紙用木材),不踐踏草坪等行動來保護綠色植物,使它們多吸收二氧化碳來幫助減緩溫室效應。。
熱心網友
(1)酸雨污染 酸雨是本世紀50年代以后才出現的環境問題。50年代以后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激增,人類使用化石燃料越來越多。現在全世界有三大酸雨區:歐洲、北美和中國長江以南地區。 在工業生產、交通、人類生活中都需要使用大量的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這些燃料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硫,如煤一般含硫0.5%~5%,汽油一般含硫0.25%。這些硫在燃燒過程中90%都被氧化成二氧化硫而排放到大氣中。據估計,現全世界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約1.5億噸。其中燃煤排放約占70%以上,燃油排放約占20%,還有少部分是由有色金屬冶煉和硫酸制造排放的。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硫在空氣中可以緩慢地轉化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與大氣中的水汽接觸,就生成硫酸。硫酸隨雨雪降落,就形成酸雨。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一般正常大氣降水含有碳酸,呈弱酸性,pH值小于7而大于5.6。但由于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使雨雪中含有較多的硫酸,使降水的pH值小于5.6,就形成了酸雨。酸雨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很大,可以毀壞森林,使湖泊酸化。如“千湖之國”的瑞典,已酸化的湖泊達到13000多個;另外加拿大也有10000多個湖泊由于酸雨的危害成為死湖,生物絕跡。酸雨還會腐蝕建筑物、雕塑。例如北京的故宮、英國的圣保羅大教堂、雅典的衛城、印度的泰姬陵,都在酸雨的侵蝕下受到危害。酸雨的危害也是跨國界的,常常引起國與國之間的酸雨糾紛。 酸雨污染已成為我國非常嚴重的一個環境問題。目前我國長江以南的四川、貴州、廣東、廣西、江西、江蘇、浙江已經成為世界三大酸雨區之一,酸雨區已占我國國土面積的40%。貴州是酸雨污染的重災區,全區1/3的土地受到酸雨的危害,省城貴陽出現酸雨的頻率幾乎為100%。其他主要大城市的酸雨頻率也在90%以上。降水的pH值常為3點多,有時甚至為2點多。我國著名的霧都重慶,霧也變成了酸霧,對建筑物和金屬設施的危害極大。四川和貴州的公共汽車站牌,幾乎全都是銹跡斑斑,都是酸雨造成的。另外,酸雨還會使農作物減產。 (2)溫室效應或氣候變暖 1989年環境日主題為“警惕全球變暖”。為什么要警惕全球變暖?全球的氣候為什么會變暖?變暖又有什么危害? 大家知道在大氣中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一個特性,就是對于來自太陽的短波輻射開綠燈,允許它們通過大氣層到達地球表面。短波輻射到達地面后,會使地面溫度升高。地面溫度升高后,就要以長波輻射的形式向外散發熱量。而二氧化碳對于來自地面的長波輻射則能吸收,不讓其通過,同時把熱量以長波輻射的形式又反射給地面。這樣就使熱量滯留于地球表面。這種現象類似于玻璃溫室的作用,所以稱為溫室效應。能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還有甲烷、氧化亞氮等。 大氣溫室效應并不是完全有害的。如果沒有溫室效應,那么地球的平均表面溫度,就不是現在的15℃,而是一18℃;人類的生存環境將極為惡劣,不適宜人類的生存。但是,人類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使溫室效應不斷加劇,從而使全球氣候變暖。目前人類由于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徘放的二氧化碳每年高達65億噸。中國是排放二氧化碳的第二大國。因此中國對目前的溫室效應具有重大的貢獻。科學監測表明,最近100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平均含量確實升高了。19世紀中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是萬分之二點八,目前已上升到了萬分之三點五。二氧化碳增加將會使溫室效應加劇。 全球變暖將帶來哪些危害呢?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導致南北兩極的冰蓋融化,而冰蓋融化以后會導致海平面上升。據科學家預測,如果人類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加限制,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2~5℃,海平面將升高30~100厘米,由此會帶來災難性后果。海拔低的島嶼和沿海大陸就會葬身海底,如上海、紐約、曼谷、威尼斯等許多大城市可能被海水淹沒而成為海底城市。 現在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在大氣層中越積越多,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實。那全球是不是在變暖呢?據觀測,近一個世紀以來,全球平均地面氣溫確實上升了,上升了大約0.3~0.6℃,尤其是自80年代以來特別明顯。1986年以來,地球年平均氣溫連續11年高于多年平均值、且呈逐步上升趨勢。我國也是如此,自1986年以來已連續出現11個暖冬。現在在北京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冬天已遠不如過去冷了。據科學家觀測最近100多年來,地球上的冰川確實大幅度的后退了,海平面也確實上升了14~15厘米。當然,氣候變化因素是特別復雜的,那么全球變暖這個現象究竟是自然的波動還是溫室效應所致?科學界還存在爭論。但是有一點不容置疑,就是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積累確實會導致氣候變暖。例如,九大行星中的金星上的溫度高達四五百度,為什么金星的溫度這么高呢?這是因為金星大氣圈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特別高,溫室效應非常強大,導致金星氣溫很高。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積累肯定會導致全球變暖。如果人類不及早采取措施,不防患于未然,將會后患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