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車為何分為F1,F4,一級方程式?

熱心網友

F是FORMULA的縮寫。即方程式。全稱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錦標賽,1的解釋就有很多了,可以理解為頂尖車手,頂級賽事,獎金等等。整體說方程式的大小規格每個隊都是一樣,好比間距,長度,寬度等,所以可以很直接比較每個隊的發動機的性能。F1到底是什么?這看起來是個傻問題,F1當然就是“一級方程式賽車”。這個回答沒錯,但它為什么叫做“一級方程式賽車”呢?這需要從賽車運動的起源談起,賽車運動起源于1894年,但在1900年以前這項運動對參賽車輛沒有任何限制,這在現在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你如何想象奇瑞QQ和捍馬越野車在同一賽道比賽?100年前的國際汽聯(FIA)的前身組織也開始為這個問題頭疼了,于是它開始嘗試對參賽車輛進行分類和限制,早期的分類從各種角度進行過嘗試,先后包括最大車重、耗油率、氣缸半徑等等,但效果都不理想,直到引進了氣缸容量的概念才有了滿意的效果。這就是“方程式(Formula)”的意思:一個對所有參賽車輛的限制標準。如果你有足夠的影響力可以召集比賽,那么你也可以設置一個“方程式(Formula)”,你可以規定參賽車的氣缸容量和車身重量等等詳細的標準,然后就可以為它取名叫做Formula Zhang或者Formula Wang;目前國際上有很多的Formula賽事,如Formula3000、Formula3、Formula1600、Formula Ford(Ford汽車公司支持的比賽)等,而Formula One(F1)是國際汽聯(FIA)命名的最高級別賽事,它顯然有比任何其他機構或個人更大的影響力。第一場F1比賽誕生于1950年,經過50多年的發展,FIA規定的對賽車的要求早已超出了上世紀中葉以前簡單的對汽車排量的要求,如今,它有細致到對汽車各個部件的苛刻要求,這些要求甚至包括專門針對賽車內的計算機程序和通訊設施的。FIA之所以制定如此詳盡的標準,都是出于對比賽安全性的考慮,而F1老板和車手總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想盡一切辦法巧妙的突破FIA制定的技術壁壘。如果我們翻看F1賽車的科技發展史,就會發現其實它也是各個車隊與FIA之間的科技對抗史——千萬不要認為FIA中只有大肚腩的官僚,它的技術實力絲毫不遜色于任何一支頂尖的車隊!格蘭匹治有一個詞或許你在偶爾看賽車節目時會不時從解說員嘴里聽到,這就是“格蘭匹治”,電視解說員通常標準的說法是:某位車手在某項“格蘭匹治”大賽中有過……的優異表現。這個詞會讓你有如墜五里霧中的感覺嗎?簡單的說,它其實就是“大獎賽”、“錦標賽”的意思,英文是Grand Prix,簡寫為GP,“格蘭匹治”是它的音譯。但是“格蘭匹治”與普通的“大獎賽”、“錦標賽”還有一些區別,它只與在賽道上進行的車賽有關。第一場被稱之為“格蘭匹治”的比賽是法國汽車俱樂部1960年在利曼舉行的比賽。此項賽事被限定于“大型車賽”,與“方程式”賽車的級別相當。從那時起“格蘭匹治”這個名詞開始與相對于越野賽車而言的所有在賽道上進行的賽車聯系了起來。在當時被稱為“Grandes Epreuves”(法語)。由于FIA反對“格蘭匹治”被濫用,它想保留這個名字作為大規模賽事如一級方程式賽車之用,所以任何不屬于此項錦標賽的賽事均不能使用“格蘭匹治”這個名字,只有幾項有歷史意義的著名賽事例外。 而沒有F4賽車啊。F4只是一個偶像組合而已。。

熱心網友

F1就是FormulaOne的縮寫,中文叫做一級方程式賽車。以共同的方程式規則限制所造出來的車就稱為方程式賽車,而其中等級最高者就屬F1。F1在現今賽車領域所代表的地位就有如“奧運”或是“世界杯足球賽”;目前F1共有11支參賽車隊,每場比賽最多只有22位車手上場,每年規劃有16至17站的比賽,通常約在三月中開跑,十月底結束賽季。每站比賽可吸引超過10億人次透過電視轉播或其他媒體觀賞這一世界頂級的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