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有資料說管仲是法家的創始人,但好像書本里學的是韓非子?

熱心網友

“管仲是法家的創始人”這種說法是現在法學界和歷史學界的主流觀點,法家人物可以追溯到商代前期的伊尹和周朝的姜尚。《韓非子》里伊尹與管子并提。《隋書·經籍志》就將《管子》列為法家類。從現存的典籍來看,先秦時期的法家的主要人物包括:管仲、子產、李悝、吳起、慎到、申不害、商鞅,而管仲是法家的創始人。另外也有一種觀點,戰國前期的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才是實際創造者。在這兩種觀點里,韓非都是法家集大成者,而不是創始人。管仲在齊國執政40多年,主持了齊國政治經濟方面一系列改革。“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的主要思想如下:(1)“倉廩實則知禮節”。管仲是注意到上層政治建筑的根基是經濟基礎的第一人。管仲十分重視禮儀廉恥是“國之四維”。但他更看重物質生活條件,并認為只有人民免于凍餒,才談得上禮儀法度。作為權傾一時的上層人物,能認識到經濟與禮法的關系,實為難能可貴。而這一原則也被以后的法家人物們所認可并繼承(法家歷來主張獎勵耕戰)。(2)“修舊法”、“令順民心”。管仲執政早期,面對齊國的內憂外患,力主“修舊法,擇其善者而業用之”,在制定新法時注重“令順民心”,“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為此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廢除井田制,鼓勵魚鹽貿易,“三選”為官,規劃全國機構,使齊國迅速強大起來。法家的發展壯大的確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有莫大關系,但法家最初的形成和創立卻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沒有關系。

熱心網友

什么家要看源流的話,就是管子,集大成著是韓非子

熱心網友

看怎麼說了,法家不就是制定依法制國理論的嗎,管仲自然算。源頭應追溯到大禹創的“禮”我們知道大禹有一塊圭代表權力,雖叫禮其實就是法。

熱心網友

應該是韓非子 韓非(約前280—前233)是韓國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后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采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后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贊賞。公元前234年,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被迫服毒自殺。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韓非子·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熱心網友

管子與韓非相隔幾百年呢先秦的百家爭鳴從春秋末期開始到戰國。管子在春秋初期,那時還沒有什么“家”之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