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了

熱心網友

反物質是物質的鏡像。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又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質子帶正電,電子帶負電,中子不帶電而有一定的磁性。所謂物質的鏡像,就是還有一種質子帶有負電,叫反質子;還有一種電子帶正電,叫反電子;也還有一種磁性正好與前面所說的中子相反的中子。這些統稱為反物質。  反物質和物質水火不相容,一旦相遇,就相互吸引、碰撞而全部轉化為光。一克反物質與一克物質碰撞而湮滅時釋放出的能量,相當于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12個小時發出的能量總和。  通常物質中沒有發現過反物質,即使在實驗條件下,反質子也一瞬即逝。如果要獲得一克反物質,不僅技術難度大,而且至少要花10億美元的費用;目前的儲藏、運輸也很困難。然而,科學家認為,反物質在未來可能是人類不可估量的能源。 宇宙間有許多物質即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它們就是所謂的“暗物質”。暗物質在宇宙的組成中占24%。不過,說到底暗物質究竟是什么東西,如今仍不十分清楚。理論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測和預言,目前流行的看法是,暗物質可能是某種或某些相互作用極弱的重粒子,在已知的粒子中,最有可能是暗物質的就是微中子。這種粒子的作用很弱,可以穿越地球,而且數量很多。按照宇宙學的理論,平均每立方厘米中約有100個微中子,這就是說,在你身體的范圍里,少說也有10萬個微中子。。

熱心網友

反物質這個概念,聽起來似乎是科幻小說家杜撰出來的。其實,世界上確實存在著反物質,反物質是由反粒子構成的,而反粒子與我們認識的電子、中子和質子等相似,只是電荷相反。有些科學家猜想,在整個宇宙中,物質和反物質是以同等數量存在的。只是,反物質集中在遙遠的星系里,與由普通物質組成的星系相距億萬里。 那么暗物質又是什么東西呢? 1915年,愛因斯坦根據他的相對論得出推論:宇宙的形狀取決于宇宙質量的多少。他認為,宇宙是有限封閉的。如果是這樣,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必須達到每立方厘米5×10的負30次方克。但是,迄今可觀測到的宇宙的密度,卻比這個值小100倍。也就是說,宇宙中的大多數物質“失蹤”了,科學家將這種“失蹤”的物質叫“暗物質”。 一些星體演化到一定階段,溫度降得很低,已經不能再輸出任何可以觀測的電磁信號,不可能被直接觀測到,這樣的星體就會表現為暗物質。這類暗物質可以稱為重子物質的暗物質。 還有另一類暗物質,它的構成成分是一些帶中性的有靜止質量的穩定粒子。這類粒子組成的星體或星際物質,不會放出或吸收電磁信號。這類暗物質可以稱為非重子物質的暗物質。 天文學的觀測表明,宇宙中有大量的暗物質,特別是存在大量的非重子物質的暗物質。據天文學觀測估計,宇宙的總質量中,重子物質約占2%,也就是說,宇宙中可觀測到的各種星際物質、星體、恒星、星團、星云、類星體、星系等的總和只占宇宙總質量的2%,98%的物質還沒有被直接觀測到。在宇宙中非重子物質的暗物質當中,冷暗物質約占70%,熱暗物質約占30%。 標準模型給出的62種粒子中,能夠穩定地獨立存在的粒子只有12種,它們是電子、正電子、質子、反質子、光子、3種中微子、3種反中微子和引力子。這12種穩定粒子中,電子、正電子、質子、反質子是帶電的,不能是暗物質粒子,光子和引力子的靜止質量是零,也不能是暗物質粒子。因此,在標準模型給出的62種粒子中,有可能是暗物質粒子的只有3種中微子和3種反中微子。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天文學家艾倫森發現,距我們30萬光年的天龍座矮星系中,許多碳星(巨大的紅星)周圍存在著穩定的暗物質,即這些暗物質受到嚴格的束縛。高能熱粒子和能量適中的暖粒子是難以束縛住的,它們會到處亂竄,只有運行很慢的“冷粒子”才能束縛住。物理學家認為那是“軸子”,它是一種非常穩定的冷“微子,質量只有電子質量的數百萬分之一。這就是暗物質的軸子模型。 軸子模型是否成立,最終得由實驗裁決。最近,還有人提出,暗物質可能是一種稱做“宇宙弦”的弦狀物質,它產生于大爆炸后的一秒期間內,直徑為1萬億億億分之一厘米,質量密度大得驚人,每寸長約1億億噸。這種理論是否成立,同樣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

熱心網友

反物質就是由反粒子組成的物質。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這些反粒子的特點是其質量、壽命、自旋、同位旋與相應的粒子相同,但電荷、重子數、輕子數、奇異數等量子數與之相反。例如,氫原子由一個帶負電的電子和一個帶正電的質子構成,反氫原子則與它正好相反,由一個帶正電的電子和一個帶負電的反質子構成。物質和反物質相遇后會湮滅,釋放出大量能量。科學家認為,制造出大量反氫原子,有助于驗證CPT守恒假設的正確性和宇宙標準模型的普適性。如果發現反氫原子與氫原子在物理規律上并不完全對等,將給物理學和宇宙學的一些基礎問題帶來非常重要的新啟發。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誕生時,從虛無中產生了相等數量的物質和反物質。但人們觀察到的宇宙中,物質顯然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對反氫原子的研究,可能有助于解開這個疑點宇宙間有許多物質即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它們就是所謂的“暗物質”。暗物質在宇宙的組成中占24%。暗物質既然看不到也感覺不到,怎樣才能知道它的存在和測量出它的大小呢?意大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宣稱他們探測到了暗物質的訊號。這間實驗室位于亞平寧山脈主峰巨石峰之下1400米的隧道里,隧道長10多公里,陰潮幽暗,濕度達100%,雖然有強力通風及空調設備,仍然不免感到郁悶。DAMA(暗物質)實驗小組已經在這里堅持了10年,盡管實驗結果沒有得到承認,但他們仍然要堅持下去。因為他們相信天文物理學家的結論,認為暗物質高達24%。暗物質是誰最先發現的呢?1930年初,瑞士天文學家茲威基發表了一個驚人結果:在星系團中,看得見的星系只占總質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質量是看不見的。不過,茲威基的結果許多人并不相信。直到1978年才出現第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這就是測量物體圍繞星系轉動的速度。我們知道,根據人造衛星運行的速度和高度,就可以測出地球的總質量。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和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就可以測出太陽的總質量。同理,根據物體(星體或氣團)圍繞星系運行的速度和該物體距星系中心的距離,就可以估算出星系范圍內的總質量。這樣計算的結果發現,星系的總質量遠大于星系中可見星體的質量總和。結論似乎只能是:星系里必有看不見的暗物質。那么,暗物質有多少呢?根據推算,暗物質占宇宙物質總量的20—30%才合適。不過,說到底暗物質究竟是什么東西,如今仍不十分清楚。理論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測和預言,目前流行的看法是,暗物質可能是某種或某些相互作用極弱的重粒子,在已知的粒子中,最有可能是暗物質的就是微中子。這種粒子的作用很弱,可以穿越地球,而且數量很多。按照宇宙學的理論,平均每立方厘米中約有100個微中子,這就是說,在你身體的范圍里,少說也有10萬個微中子。為探索暗物質的秘密,世界各國的粒子物理學家正在這個領域努力工作,相信揭開暗物質神秘面紗的那一天不會太遙遠了。

熱心網友

反物質1928年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預言存在一種“正電子”,它的質量,自旋,電荷量都與電子一模一樣,只是帶有正電荷,這就是反電子。后來發現,不僅電子有它的反粒子,質子,中子……都有其對應的反粒子,分別叫做反質子,反中子……。 反物質和物質一旦相遇,就相互吸引、碰撞而全部轉化為光并釋放出的巨大的能量。通常在物質世界中并沒有發現過反物質,即使在實驗條件下,反質子也很快就會消失。 暗物質明物質與暗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組成的,物質到底是明物質,還是暗物質,取決于物質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光子信息能量,如果物質與環境相互作用光子信息能量,這種物質就能夠被人們利用和觀察,它就是明物質;如果這種物質不能與環境相互作用光子信息的能量,這種物質就是暗物質,所以說無論是暗物質還是明物質,都可以說成是由分子原子組成的,它是由于光子信息團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