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香港和臺灣的都是以前的繁體字呢

熱心網友

樓上說得不對!新加坡漢字規范的回顧與前瞻 謝世涯副教授 摘 要 新加坡教育部于1969年頒行《簡體字表》,新加坡從此進入使用簡體字的時代。教育部又于1976年發布《異體字表》和《新舊字形對照表》,目的在刪除不必要的異體字,并規范經簡化漢字的筆畫。新加坡教育部又于1980年和1983年,先后頒行《小學分級字表》和《中學華文字表》,兩個表的字體,都是根據簡體字、新字形和規范字頒行的,新加坡由是進入全面使用規范字的時代。1993年新加坡國民登記局為國人重新更換新身份證之際,也為華族人士加上簡體字姓名。凡此種種,足見新加坡推行簡體字的決心和成就。目前,由于香港、臺灣、澳門、中國沿海特區和世界各地的華人,他們使用繁體字的情況還是很普遍,新加坡人需要和他們交往,以便溝通信息。在商業上,新加坡人需要閱讀他們的資料和函件,年青一代的新加坡人,是否有必要“用簡識繁”,是得商榷的。另一方面,當前世界各地華人使用的繁體字,其字形也往往不很一致,因此,如何規范繁體字,使世界各地的華人都能使用統一的字形,方便交流,這也是值得各有關方面共同探討的一個課題。 本論文曾發表于“第四屆國際漢字討論會”,1997年11月26日至27日由中國文字學會、江蘇教育出版社、國際漢字振興協議會、中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在中國蘇州竹輝飯店舉行。 一 引言 自1969至1983年以來,新加坡所進行的漢字規范工作,約有下列各項:推行簡體字、采用新字形、規范選用字、頒行中小學字表、規范漢字橫寫橫排和身份證加印漢字。 回顧過去,新加坡在漢字規范工作方面,的確成績斐然。展望未來,新加坡在規范漢字和 使用漢字方面 ,應該朝怎樣的方向,或應作怎樣的調整;此外,從新加坡的觀點出發,應如何對待繁體字和未經簡化的漢字,皆為本論文所要探討的重點。 二 新加坡的漢字規范工作 (一) 推行簡體字新加坡推行簡體字,是由教育部于1969年頒行《簡體字表》揭開序幕的。新加坡較之中國于1956年推行簡化字,前后相距13。《簡體字表》共收錄了由502個繁體字簡化而成的498個簡體字。這498個簡體字經過五年的試驗使用后,證明簡體字深受各界人士的歡迎。 教育部鑒于第一批簡體字推行的成功,于1974年頒行《簡體字總表》,總表公布了2287個簡體字,新加坡的簡體字從此邁上一個新的里程碑。不過,因該表收錄了49個與中國相異或中國沒有簡化的字體,兩種字體并存并用,在書寫和印刷上往往造成諸多不便,教育部于1976年又頒行修訂本《 簡體字總表》,把與中國相異或中國沒有簡化的字體,全部加以刪除。新加坡的簡體字從此與中國的簡化字完全相同了。 (二) 采用新字形 教育部1976年頒行的《簡體字總表》是采用新字形類推簡化漢字的;該表并附有《新舊字形對照表》。所謂新或舊字形,是指字形或字模在筆畫或結構上的不一致,例如“花”字的草字頭,原作四筆,即好像兩個并列的“十”字,新字形則改作三筆的“艸”;又如“滾”字右偏旁的“袞”,中腰部分舊字形是作“口”,新字形則改作“厶”。教育部公布《新舊字形對照表》具有規范漢字筆畫筆形的作用,它不但可以作為書寫和教學的標準,也可作為鑄造字模和印刷出版物的標準。新加坡采用新字形,較之中國于1965年發布《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相距 11年。 (三) 規范選用字 修訂本《簡體字總表》另附有《異體字表》。異體字是指同義異體的漢字,例如“匹”與“疋”,把“匹”作為正體字,也就是選用字,那么“疋”就是異體字了。又如“托”字,舊字形作“言”字旁,新字形則作提手旁(“扌”)的“托”。該表之頒布,目的在刪除不必要之異體字,并且規范未經簡化漢字的筆畫。新加坡公布《異體字表》,較之中國1955年發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相距21年。 (四) 頒行中小學字表教育部于1980年發布《小學華語分級字表》,規定小一至小六各年級須學習漢字的字數,總計第二語文1800字,第一語文(高級華文)2000字。新加坡教育部也在同一年頒行《中學華文第二語文字表》3000字和《中學華文第一語文(高級華文)字表》3500字。這與中國中央教育部于1952年公布《常用字表》2000字,相距28年,而與中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于1988年聯合發布《現代漢語常用字表》3500字,則早了8年。新加坡教育部于1993年隨著修訂華文課程標準,也對中小學字表作了某些修訂,其中對語委于1986年發布恢復繁體的“疊”、“覆”、“瞭”、“像”和新簡化字“?鋇茸鄭蠶嚶Φ淖髁說髡娑ㄖ行⊙胙暗暮鶴腫質疵揮懈謀洹? (五) 規范漢字橫寫橫排 教育部于1974年規定教科書須橫排印刷,由左到右;劍橋會考華文考試,也從1974年開始改為橫寫。政府的公函、通告、招貼、表格等,率先橫排橫寫,接著各報章、雜志和其他出版物也相率橫排橫寫。新加坡較之中國于1955年推行橫寫橫排,相距19年。 (六) 身份證加印漢字姓名 新加坡華人的姓名,一向是根據不同籍貫的方言拼寫的,例如“陳”這個姓,約有Tan(閩南、潮州)、Chan(廣東)、Chin(客家)、Tang(福州)、Ding(福清)、Teng(閩北)、Chen(中國)、Chern(臺灣)等不同的方言拼寫方式。教育部于1973年推行漢語拼音后,建議在籍學生或嬰孩出生時,采用漢語拼音拼寫英文姓名。但有些家長認為,們過去所有的證件,其姓名都是以方言拼寫的,改用漢語拼音,將引起混淆或造成法律糾紛。有的則認為把方言拼音改為漢語拼音,例如把姓Tan改為姓Chen ,等于把他們祖宗的姓也改掉了。有鑒于此,新加坡國民登記局于1993年趁全國更換新身份證之際,規定加印漢字姓名。這是個好辦法,有了漢字姓名,即使有不同的方言讀音,但漢字的字形字義不變,而英文姓名要用方言或漢語拼音拼寫拼讀,就不是一個什么問題了。 三 推行簡體字之成效 總計上述六項漢字規范的工作中,最有成效的當然首推簡體字。可從以下七方面見出新加坡推行簡體字成效卓著。(一)新加坡自頒行簡體字以來,政府部門、官方機構或半官方機構所發出的文字,如公函、招貼、告示、表格等,全都采用簡體字。 (二)官方、半官方或民間的出版物,包括教科書、報章、雜志、圖書和電視臺字幕等,都用簡體字。 (三)由小學、中學而至于大學,全采用簡體字教學與考試,劍橋會考所有華文媒體的試卷,全用簡體字命題。 (四)商家或廠家的宣傳媒體,如廣告、產品說明書或保證書等,多用簡體字。民間交往的 媒體,如日常應用的文件,也多用簡體字。 (五)書畫藝術原有最大的空間,書法繁簡由人,但新加坡的書畫家,也大都偏愛書寫簡體字。 (六)新加坡自1969年推行簡體字,前后近30年,目前的學生、青年和中輩的人,都能掌握簡體字。 (七)正因為大多數新加坡人掌握了簡體字,他們到中國經商貿易或旅游觀光,與中國人交往,可以無往而不利。 四 繁體字盛行與應變之計 然而,正當新加坡推行簡體字而取得卓著成績之時,環顧其他地區,繁體字卻仍然大行其道,從以下各點,足見繁體字盛行的一斑。 (一)臺灣是傳統使用繁體字的地區,而且可以預見臺灣將會繼續使用繁體字。 (二)香港和澳門也是長期以來使用繁體字的地區,隨著兩地的回歸中國,在一國兩制之下,看來會繼續使用繁體字。 (三)近年來中國在沿海新設的經濟特區,大量吸引了港、澳、臺和世界各地的華人前往投資,他們因為長期用慣了繁體字,所以當他們帶入資金的同時,也帶入了繁體字,形成在特區里的海外華人有用繁體字的現象,但可喜的是特區里的官方機構,一直是堅持使用簡體字的。 (四)中國有好些地方從事商業、貿易和金融的人士或個體戶,為了順應香港、澳門、臺灣和海外華人的習慣,也偶爾會使用繁體字,最明顯的是他們的名片,往往是用繁體字印刷的。 (五)中國各地的劇團,如京劇、越劇、 粵劇、 潮劇、瓊劇、豫劇、川劇、昆曲、黃梅戲和龍江戲等劇團,他們到新加坡演出,所有的字幕說明,全用繁體字。 (六)香港的地方劇團,如潮州戲和廣東戲,臺灣的話劇團,他們到新加坡演出,所有的宣傳資料和字幕說明,全用繁體字。 (七)港臺行銷到新加坡的圖書報紙和期刊雜志,以及錄音帶、錄像帶、光碟和產品包裝的說明文字等,都用繁體字。 (八)世界各地如歐美和東南亞地區的華人,也還習慣使用繁體字,包括用繁體字印刷報紙、雜志、產品說明書、廣告和宣傳品等。 (九)在新加坡的港臺商人和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華人,他們有的仍然偏愛使用繁體字。 (十)新加坡電纜電視(SCV)寬頻視界所提供的港、臺頻道,例如鳳凰衛視臺、中天頻道、MTV中文臺、翡翠衛星臺、TVB8頻道、無線衛星電視臺、娛家戲劇臺、娛家都會臺和JET TV 中文精選頻道組合等,所提供的字幕,都是繁體字。 新加坡長期以來一直就是世界著名的商貿城市,也是遠東的金融中心,新加坡人需要和世界各地人士和海外華人打交道。當港、澳、臺還盛行繁體字之時,當海外華人繼續使用繁體字之際,年青的一代不諳或不會辨認繁體字,吃虧的是他們自己。新加坡的領導層一再號召和鼓勵年青人到海外打天下,創造國際企業,要他們多長一對翅膀,學會各種技能,包括華文華語,當然也得學會辨認繁體字。否則當港、澳、臺和其他海外華人拿出名片時,當中或有人姓畢、鄧、范、龔、關、劉、龍、盧、麥、蘇、衛、嚴、鄒、葉或姓莊時,年青的新加坡人無法認讀而不知如何稱呼他,那是既尷尬又失禮的。因為這些簡化后的姓氏字形,與原來的繁體字形,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隨著港、澳的回歸中國,在一國兩制之下,看來繁體字還會繼續使用,臺灣亦然,而中輩和老一輩的海外華人也會繼續使用繁體字,因此年青的新加坡人要和上述地區的人士交往,也許應有應變之計。當然,要新加坡新一代的學生既學簡體又學繁體,既不實際也沒有必要,但是,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學會辨認繁體字的應變之計,也許是可以嘗試的。其辦法是在華文教材里,在每篇華文課文之后,附錄簡繁字體對照表,同時又在每冊華文課本之后,附錄該冊所出現的簡繁字體對照表。教師不必特意教導學生書寫繁體字,只要幫助他們辨認即可。這不是推行繁體字,而是為了適應環境的需要的權宜之計:用簡識繁。正如新加坡傳統上是使用英式英語,但習慣上我們也學會分辨美式英語。其實,使用簡體字是新加坡既定的政策,是不會改變的,而任何妨害這個政策的措施都會被排除的。 五 結論 新加坡在進行漢字規范工作方面,前后歷達近30年,總計完成了推行簡體字、新字形、選用字、中小學字表、漢字橫寫橫排和身份證加印漢字等六項工作。其中最有成效的當推簡體字,在1974年教育部頒行《簡體字總表》之后,即完成了全面使用簡體字的工作。新加坡推行簡體字的成效,除了中國以外,看來沒有第二個國家或地區比得上的。 然而,為了方便與使用繁體字地區的人士交往,也為了方便與慣用繁體字的世界各地華人交往,新加坡的年青人須有應變之計:用簡識繁,要有辨認繁體字的能力。新加坡人掌握了簡體字,需要識繁,其他慣用繁體字地區的,如香港、澳門、臺灣,是否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用繁識簡,在華語華文的教科書上,附錄簡體字。中國是簡體字發源地的國家,人口近13億,學會辨認簡體字,當更能直接和快捷地與中國人交往,確實百利而無一弊。要學會辨認或使用簡體字,當然以中國的簡化字為依歸,因為簡化字是中國和聯合國的法定文字,而且也只有一種簡化字。但在繁體字與未經簡化漢字方面,中國與港臺地區,以及和日本、韓國等國的漢字,在字形、筆畫、或結構方面,往往有或多或少的出入,如何規范這些意義相同而形體有異的字體,各有關方面是否可以成立一個委員會,共同來研究、探討與交流意見,進而促進繁體字與未經簡化漢字的規范工作,當是值得進行的一項工作。

熱心網友

以前大陸被西方仇視封鎖,臺灣與它們交好,所以流行繁體字,近幾年大陸逐漸強大,為了更好地與大陸交流,它們又轉向學簡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