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一直就有關節痛,而且內風濕,每次變天,他的關節都會腫,而且會痛,請問怎么治.
熱心網友
您好!我不是專業醫生,但是我知道在南方風濕病是比較常見的,有一種藥叫做鉆山風據說對這個很有效,下面這篇文章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常見的風濕病治療法 風為六氣之一, 其性為善行而數變之陽邪, 濕亦為六氣之一, 其性屬重濁有質之陰邪。所謂六氣者, 乃天地間之風、寒、暑、濕、躁、火六氣, 其氣各隨時令盛衰, 若遇人體虛弱, 正氣不足之時, 亦各會侵入致病, 也有兩氣三氣結合侵入人體致病者, 不勝...
熱心網友
您好!我不是專業醫生,但是我知道在南方風濕病是比較常見的,有一種藥叫做鉆山風據說對這個很有效,下面這篇文章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常見的風濕病治療法 風為六氣之一, 其性為善行而數變之陽邪, 濕亦為六氣之一, 其性屬重濁有質之陰邪。所謂六氣者, 乃天地間之風、寒、暑、濕、躁、火六氣, 其氣各隨時令盛衰, 若遇人體虛弱, 正氣不足之時, 亦各會侵入致病, 也有兩氣三氣結合侵入人體致病者, 不勝枚舉, 尤其風濕二氣之合病, 更比比皆是, 即今所說之各種風濕痛、風濕關節炎、風濕筋骨肌肉、神經痛、風濕心臟病、痛風等, 莫不與風濕有關, 蓋此二氣侵入人體, 互相結合為患, 風邪易走竄, 濕邪易滯者, 均能妨礙氣血之運行, 而致病痛。(素問風論篇)黃帝問於岐伯∶風之傷人也, 其病各異, 其名不同, 不知其解, 愿聞其說? 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 內不得通, 外不得泄, 風者善行而數變 腠理開, 則灑然寒, 閉則熱而悶, 其寒也, 則衰飲食, 其熱也, 則消肌肉, 故使人驚栗而不能食, 名曰寒熱。(素問氣交變論)歲木太過, 風氣流行, 民病飧泄, 食減身重, 煩冤腸鳴, 腹支滿。又, 歲土不及, 風 大行, 化氣不令, 草木茂榮, 飄揚而甚, 秀而不實, 民病飧泄, 霍亂, 體重腹痛, 筋骨繇復, 肌肉 , 善怒。(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風病行於上。(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氣大來, 木之勝也。土濕受邪, 脾病生焉, 所謂感邪而生病也。(靈樞五色篇)風者, 百病之始也。(靈樞壽夭剛柔篇)病在陽者, 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曰痹, 陰陽俱病, 名曰風痹。(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病者一身盡疼發熱, 日晡所劇者, 名曰風濕, 此病生於汗出當風, 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可與麻杏意甘湯, 組成∶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 又, 風濕脈浮身重, 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耆湯主之。組成∶防己、甘草、白術、生 、大棗。又, 風濕相摶, 一身盡疼痛, 法當汗出而解, 值天陰雨不止, 醫云, 此可發汗, 汗之病不愈者, 何也? 益發其汗, 汗大出者, 但風氣去, 濕氣在, 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 發其汗, 但微微似欲汗出者, 風濕俱去也。又, 傷寒八九日, 風濕相摶, 身體疼煩, 不能自轉側, 不嘔不渴, 脈浮虛而 者, 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大便, 小便自利者, 去桂枝加白術湯主之。桂枝附子湯組成∶桂枝、附子、甘草、生 、大棗。白術附子湯組成∶白術、附子、甘草、生 、大棗。又, 風濕相摶, 骨節疼煩, 掣痛不得屈伸, 近之則痛劇, 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 惡風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主之。 組成∶甘草、附子、白術、桂枝。 (諸病源候論腰背病諸候)證見腰背拘急 重疼痛, 活動不利, 或發熱惡風, 或浮腫, 多因臥濕受風, 或腎虛, 風濕乘襲, 滯留經絡所致, 宜怯風燥濕為主, 用獨活寄生湯治之。 組成∶獨活、寄生、秦艽、防風、細辛、川芎、當歸、熟地、白芍藥、桂心、茯苓、杜仲、牛膝、人參、甘草。(赤水玄珠)風濕頭痛, 由風邪外襲, 濕濁上蒙, 證見頭痛如裹, 肢體困重, 胸悶腹脹, 惡心納呆, 口乾少飲, 苔膩, 治以 祛風化濕 方用羌活勝濕湯, 組成∶羌活、獨活、川芎、甘草、蔓荊子、高本、防風。大抵六氣之邪傷人, 皆因人體元氣不足, 抵抗力弱, 閉藏疏泄之道俱失, 而易罹各種疾病, 故有「冬不藏精, 春必病溫」之說。若初得風濕者, 皮膚毛孔閉塞而為熱者, 宜汗之, 先治不愈, 漸入經絡, 而痹痛不仁, 以湯藥火灸之, 若再失治, 則漸入於腑, 繼入於藏, 次第相傳, 以致不救。治之方法∶宜升提發散者, 用升麻、荊芥、葛根、柴胡、紫蘇藥之類。若須辛溫發散者, 宜麻黃、桂枝、羌活、獨活、秦艽、防風、白芷、細辛、高本、蔥白之輩。若宜辛涼發散者, 用薄荷、桑葉、豆鼓、菊花、蘆根、香薷、蟬退之屬, 佐以利水 濕之品如∶茯苓、豬苓、澤瀉、赤苓、木通、車前子、檳榔、大腹皮、茵陳、滑石、商陸、芫花、大戟 、甘遂等。更輔以健脾胃 濕之藥如∶蒼術、白術、於術、扁豆、山藥、蓮子、芡實、茯苓、赤苓。并配合辛熱 風濕散寒之劑如∶乾 、炮 、川烏、草烏、肉桂、附子等, 復能詳察證狀, 對證用藥, 可卜效如桴鼓之相應也。 另列常用治風濕之方十條如下∶1.三痹湯, 治風濕寒三氣合而為痹, 筋骨、肌肉、周身疼痛 麻怕風冷等證。組成∶黃耆、續斷、獨活、秦艽、防風、細辛、當歸、川芎、熟地、白芍、肉桂、茯苓、杜仲、牛膝、人參、甘草。2.羌活續斷湯,治肝腎虛熱, 風濕內攻, 腰膝作痛, 冷痹無力, 屈伸不便。組成∶羌活、續斷、秦艽、防風、細辛、川芎、當歸、熟地、白芍、杜仲、茯苓、人參、牛膝、桂心、甘草。3.上中下通用痛風丸, 治痛風濕熱痰血。組成∶黃柏、蒼術、天南星、桂枝、防己、威靈仙、桃仁、紅花、龍膽草、羌活、白芷、川芎、神麴。4.羌活除濕湯, 治風濕身痛。組成∶羌活、高本、防風、升麻、蒼術 。5.神術散, 治風濕、風寒泄瀉。組成∶甘草、蒼術、細辛、高本、川芎、白芷、羌活。6.(益蜀)痹湯, 治中風、身體煩疼、項背拘急、手足冷痹、腰膝沉重、舉動艱難。組成∶黃耆、甘草、羌活、防風、赤芍、當歸、 黃、生 、紅棗。7.羌活散, 能 風利濕。組成∶羌活、茯苓、薏苡仁。8.防己湯, 治風濕腫、身重多汗。組成∶人參、黃耆、白術、甘草、防己、生 。9.小續命湯, 治六經中風、 斜不遂、語言蹇澀、厥陰風濕。組成∶桂枝、附子、川芎、 黃、人參、白芍、杏仁、防風、黃芩、防己、甘草。10. 薟丸, 治中風、 僻、語言蹇澀、肢緩痹痛、風濕諸瘡。組成∶ 薟草一味、酒抹蒸曬研粉煉蜜為丸。筆者按∶ 薟丸雖僅一味,其治療風濕效果極佳。前後曾有江陵節度使成納及益州知事張詠進 薟丸給皇帝,可知其效驗定佳,大陸有些地方稱 薟草為風濕草,由此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