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起名為什么要有"字",而現代人卻不用了,我覺得姓名后面加上個"字"挺不錯的,你們認為呢?能夠章顯個性....比如說:關羽字云長,劉備字玄德,馬謖字幼常,蔣中正字介石等等!
熱心網友
我在這只想投:龍橋一票。他的故事更能讓我接受,不會感到煩瑣。再上面的任兄說的挺多,可我不愿意多看,因為感到特累。也許這就是 ,語言的魅力!至于現在人們為什么不用,我想——這像我們現在用簡化字,而不用繁體字一樣。在書寫上,現在更方便,觀看時我們也能更好的更快的理解文字帶來的信息。再言“個性”現在我們的書法家,文學家,藝術家等等,不都會給自己取個藝名嗎?也許他們是因為與你有著相同的想法,才會把個性的張揚在“藝名”上表現一番!好了,我的發言結束了。希望,你考慮一下。 順便謝謝你的問題, 我很喜歡。那怕我不會回答。 但我會從其他朋友那更多的了解我們的文化!
熱心網友
古代的“名”和“字”有區別?!懊笔窃诔錾掠筛赣H起的,叫小名。“名”可雅可俗,可用單字也可用雙字。人到了20歲,就要舉行“冠禮”(成人禮),表示已經成人,可以參與重大的活動,這時便要起個“字”(后世又稱“表字”)。起“字”是比較莊重的,一般請本族或當地德高望重的人起,一般用兩個字,而且比較雅的。人有了“字”之后,別人一般不稱呼他的“名”而稱呼“字”,表示對他的尊重,但是老師對學生可以叫名,如孔子叫子路的名“由”,叫子有的名“求”,父母對子女也叫名。反過來,在別人面前自稱時,要稱“名”,不能稱呼自己的“字”,表示謙卑?!懊焙汀白帧蓖峭x詞,也有用反義詞或者別的詞的。到了后代,名和字的以上的區別逐漸縮小,這樣就不太必要既有名又有字了。而且有“名”有“字”會造成很多麻煩,如初生時上戶口,以后不太容易更改;孩子出生時父母已經擬定了比較好的名,稱呼慣了不太容易改口;有名有字會增加別人記憶的負擔;等等。于是“名”和“字”慢慢合一了。補充:上述關于“名”和“字”的來源,為了簡明,沒有作詳細說明,今天看到樓下“龍橋”先生的解釋,很佩服這位先生的認真態度,覺得我上述的回答過于簡單,現作些補充,以免誤人。1。起名起字的做法,來源于周代的禮制,關于孩子的出生和起名,在《禮記。內則》中有詳細的記載。孩子出生三個月,由父親起名,就是乳名、小名,以區別于大名(表字)。我上面說過,古代對于名不太講究,有雅有俗,即使是王侯公卿也是這樣,如春秋時鄭莊公由于出生時是逆產的,其父親鄭武公給他起名為“寤生”(即牾生),這個名一直用到他有了表字。漢代以后,也有在孩子3 個月前臨時起個名的,如曹操叫“阿瞞”,劉禪叫“阿斗”,后人為了區別,轉向把這個臨時的名叫“小名”“乳名”了,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這樣臨時的名的,因為它不是古代禮制所規定的。2。起表字在20歲舉行“冠禮”(女子在15歲舉行“笄禮”)時,由有身份地位的人起,這在《儀禮。士冠禮》和《禮記。冠義》中有詳細記載。其中《禮記。冠義》就解釋了起“字”的意義與作用。所以,尊貴的是“字”而不是“名”。正因為如此,平輩相互稱呼時,都要稱對方的“字”,表示對對方的尊重,而自稱“名”,表示謙卑。絕對不是因為“名”尊貴而別人不得稱呼,這種說法與中國重禮儀的傳統不符。漢代司馬遷有個朋友姓“任”,名“安”,字“少卿”,司馬遷給他寫信時就稱呼他的字“少卿足下”。諸葛亮給劉禪上的《出師表》有“臣亮言”,是自稱“名”,如果“名”是尊貴的,臣子敢在國君面前炫耀自己的尊貴嗎?當初起“名”以后,由管事者把“名”報告閭吏,記入閭府,也記入族譜。起“字”后,更要把“字”記入閭府和族譜。當然,由于時代在發展,“冠禮”(成人禮)逐漸減弱或消失,表字也就可以自己起了,不見現代、當代,自己的姓都可以由自己改掉,還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問題是我們現在談的是“名”和“字”由來和作用。3。提問者沒有提到“號”,既然樓下談到“號”,我也說幾句。“號”有別號和封號,別號恰恰是多由自己取,如“東坡居士”“六一居士”等等,也有朋友贈予的。封號由朝廷所封,死后所封的號叫“謚號”。如果要進一步地了解“名”和“字”的由來和發展,可以找《古代文化常識》一類的書來看看,古文閱讀能力好的,可再進一步看看《周禮》《儀禮》《禮記》(簡稱“三禮”)的有關章節。如今80歲以下的人一般都不是既有名又有字的了,即使有些人還有,也未必能了解其由來和發展,憑“認為”“想象”,未必符合事實。
熱心網友
樓上說的完全不對,字是古代人上學時起的學名而已,表示對老師和孔子的尊重,古代人在禮儀這方面是相當重視的,現代人對這就淡了很多了。
熱心網友
其實主要是因為古代人起名字是按族譜排序起的而字就是小名即常用名的意思而現在已經沒那么嚴格的規定了隨意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