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的洛渝地區,少數聚居于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一帶。人口只有2300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 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居住不同地區的珞巴族,各有不同的自稱和他稱。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 珞巴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多年來,珞巴族依靠祖輩相傳的口頭傳說,延續著自已的文化傳統。《加金》曲是珞巴族專門用以敘述民族歷史的最古老曲調,在當地廣為流傳。 多信巫教。 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狩獵,擅長射箭。

熱心網友

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 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

熱心網友

珞巴族是目前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加上散居在墨脫、朗縣等地的,也僅只2300多人(2004年統計)。對他們,國家不實行計劃生育政策。

熱心網友

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   赫哲族,現有人口0。42萬。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省同江、撫遠、饒河等市、縣。赫哲族歷史悠久,與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肅慎”、“挹婁”、“勿吉”、“女真”等有著密切的族源關系,清代的“黑斤”、“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赫哲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大多數通用漢文。 赫哲族信仰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 赫哲族是中國北方惟一的以捕魚為生、用狗拉雪橇的民族。 以漁獵生產為主的赫哲族人餐桌上的主要菜肴離不開魚。日常都吃新鮮魚,有把魚穿在烤叉上燒烤食用的,也有蒸熟而食的。赫哲人喜食生魚,“剎生魚”、“涼拌生魚”是他們的特色菜肴。"炒魚毛"也是赫哲族的一道風味佳肴,它是將各種鮮嫩的肥魚切成魚絲,再加作料炒成“它斯罕”(魚毛),吃起來味美可口,  赫哲族人貯藏魚的地方叫魚樓,幾乎每家一座,平時還用來放置漁具等物品。 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經過訓練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公里150公里。 漁獵生產是赫哲族人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他們捕魚的工具主要分為叉、鉤、網三類。他們叉魚的技術又準又穩,百發百中。赫哲人還創造了當冰封江面時的干鉤釣魚法,這是一種獨特的在江面鑿冰釣魚的方法,對他們來講,這既能有物質上的收獲,也可帶來精神上的享受。 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他們不僅以魚肉、獸肉為食,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綴兩排用鯰魚骨做的紐扣,女子多穿魚皮或鹿皮長衣,式樣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魚皮套褲以及狍皮、鹿皮和魚皮制的鞋子。用魚皮做衣服是赫哲族婦女的一大特長。 烏日貢節是赫哲族人一個新生的節日,誕生于1985年。“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歷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除了各種民族體育競技活動,還有最熱鬧的群眾性的聚餐宴飲活動。 烏日貢大會上,赫哲族的民間說唱文學"伊瑪堪"最受群眾喜愛。“伊瑪堪”是赫哲族口傳的敘事長詩,現有50多部典籍,被譽為北部亞洲原始語言藝術的活化石。它講唱部落戰爭、民族興衰、維護民族尊嚴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贊頌純真的愛情,講述薩滿求神及風俗民情,有時一唱就連續好幾天 。

熱心網友

鄂倫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