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堅白論 “堅、白、石、三,可乎?” 曰:“不可。” 曰:“二可乎?” 曰:“可。” 曰:“何哉?” 曰:“無堅得白,其舉也二;無白得堅,其舉也二。” 曰:“得其所白,不可謂無白。得其所堅,不可謂無堅。而之石也,之于然,非三也?” 曰:“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得其堅也,無白。” 曰:“天下無白,不可以視石。天下無堅,不可以謂石。堅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 曰:“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 曰:“其白也,其堅也,而石必得以相盛盈,其自藏奈何?” 曰:“得其白,得其堅,見與不見離。不見離,一一不相盈,故離。離也者,藏也。” 曰:“石之白,石之堅,見與不見,二與三,若廣修而相盈也,其非舉乎。” 曰:“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堅焉,不定其所堅。不定者兼,惡乎其石也?” 曰:“循石,非彼無石,非石無所取乎白。(堅、白)石不相離者固乎。然其無已。” 曰:“于石一也,堅白二也,而在于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見焉,有不見焉。故知與不知相與離,見與不見相與藏。藏故,孰謂之不離?” 曰:“目不能堅,手不能白。不可謂無堅,不可謂無白。其異任也,其無以代也。堅白域于石,惡乎離?” 曰:“堅未與石為堅,而物兼。未與物為兼,而堅必堅─其不堅石、物而堅。天下未有若堅而堅藏。” “白固不能自白,惡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則不白物而白焉,黃黑與之然。” “石其無有,惡取堅白石乎?故離也。離也者,因是。” “力與知,果不若因是。且猶白以目見,目以火見,而火不見。則火與目不見而神見。神不見,而見離。” “堅以手,而手以捶,是捶與手知而不知。而神與不知。神乎,是之謂離焉。” “離也者天下,故獨而正。” 公孫龍,六國時辯士,是趙平原君門客。以上就是公孫龍的堅白論。他認為,一個又堅又白的石頭,人之目只見其白,手只能拊其堅。
熱心網友
樓上對堅白論的整個論證過程講得較清楚了。在下再補充一下下。公孫龍的堅白論是一種詭辯式的論證,一個又堅又白的石頭,人眼只見其白,手只能拊其堅,所以石頭的堅和白是分開的,是一種詞勝,只圖以巧妙的言詞勝人,不以事實和道理取勝,靠巧妙歪曲,標新立異的奇詞怪論來勝人之口。劉向記載:鄒衍對公孫龍的詭辯下過一個定論,最終導致公孫龍在優厚10年之后終被罷絀。這在司馬遷"平原君傳"有印證:及鄒衍過趙,言至道,及絀公孫龍。具體如下:劉使鄒衍過趙,平原君見公孫龍及其徒綦母子之屬,論白馬非馬之辯,以問鄒子。鄒子曰:"不可。彼天下之辯,有理勝,詞勝,而詞勝為下。辯者別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亂,抒意通旨,明其所謂,使人與知焉,不務相迷也。故勝者不失其所守,不勝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辯可為也。及其煩文以相假,飾詞以相悖,巧譬以相移,引人聲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繳言紛爭,而競后息,不能無害君子。"坐皆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