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wǎng)友

“浩特”兩字,蒙語是“城市”的意思。附錄:呼和浩特名稱的由來呼和浩特,蒙古語為青色城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蒙古文《俺答汗傳》中。是書載有:“大名揚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歷,即明隆重慶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哈刺兀那”,蒙古語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稱作“哈朗兀”、“喀朗烏”、“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為呼市西北烏素圖谷匯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綏遠通志稿》中之“札達海河”。《俺答汗傳》中的呼和浩特之稱,是迄今所見最早的記載。該書約成于1608至1612年間。1611年瞿九思編撰的《萬歷武功錄》中的《俺答列傳》記載著:明朝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歸化”。其含義為:“歸化遠人”或“遠人歸化”,明顯地帶有歧視、貶低少數(shù)民族的用意。后來明、清的許多著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稱為“歸化”了。關(guān)于城市的確切位置,清顧祖禹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水泉營堡正北三百里,即歸化城。水泉營堡即今山西偏關(guān)縣水泉營村。這一記載與《俺答汗傳》所記相符。1687年張鵬翱出使俄羅斯,他在《奉使俄羅斯日記》中寫潰骸暗止榛牽曬琶飪夂油汀!閉饈前押艉禿鋪賾牘榛⒊頻牡諞徊恐鰲?719年范昭逵隨兵部尚書范時崇西行,在所著《從西紀略》中記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計八日,共起居于庫庫河屯即歸化城也。”從上述各種著作中的記載,完全證實了:歸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舊城。                        轉(zhuǎn)的。

熱心網(wǎng)友

城市的意思。比如烏蘭浩特就是紅色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