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杜鵑淺談 2004-12-20閱讀次數:35次 杜鵑全世界共有139種,分布幾遍全球。我國有17種,分布也遍及全國各地。它們均為中小型的鳥類,外型似鴿,但較細長,嘴基上沒有蠟膜,嘴的長度中等,略微向下彎曲,但不具嘴鉤,嘴叉大而有彈性。翅短圓或尖長,初級飛羽為10枚,第一枚初級飛羽約等于第3枚的三分之二, 第三枚初級飛羽最長, 超過或接近次級飛羽長度的一半。尾較長,但比翅短,呈凸形。跗跖短弱,前緣被盾狀鱗。尾羽較長,均呈凸尾狀。腳上具有4趾,2趾在前,2趾向后,稱為對趾型,適于攀緣。 杜鵑中有很多人們所熟知的鳥類,如叫聲似“布谷,布谷”的大杜鵑,叫聲似“割麥割谷”或“光棍好苦”的四聲杜鵑,以及中杜鵑、小杜鵑、八聲杜鵑、鷹鵑等,它們在古時通稱為杜鵑,又被叫杜宇或子規。傳說杜宇是蜀國的國君,生前依戀農事,死后還不忘他的臣民,每年春天都變成杜鵑鳥,催促百性們“快快割麥”。鮑照有一首詩曰“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地魂。聲音哀苦鳴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飛走樹間啄蟲蟻,豈憶往日天子尊?”由于杜鵑的口腔上皮和舌部均為紅色,啼叫時紅色外露,古人以為是它啼得滿嘴流血,另外,它的叫聲又好似“不如歸去”,顯得異常悲切,常使異鄉之客聽后頓生思鄉之情。所以歷史上關于“杜鵑啼血”和“不如歸去”的詩句更是不勝枚舉,如“年年春恨花冤魂,血染枝紅壓疊繁。正是西風花盡落,不知何處認啼痕。”。“杜鵑日日勸人歸,一片歸心誰得知!望帝有神如可問,謂予何日是歸期?”等等。 杜鵑在我國大多是夏候鳥,其習性上的最大不同點是自己不營巢、不孵卵、不育雛,而是把卵偷偷地放在其他鳥類的巢中,讓別的鳥充當“義親”來為其孵卵、育雛。由于杜鵑的寄生本能,可以在不同地區根據不同種鳥義親卵的形狀和顏色來改變自己所產卵的形狀和顏色,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但實際上杜鵑卵與寄主的卵在形狀、大小和色彩方面還是有區別的,只是因為很多鳥類缺乏嚴格地辨別卵形和卵色的能力才使其得逞。杜鵑卵的孵化期一般只需要13天,雛鳥往往比義親的雛鳥出殼早。杜鵑的雛鳥不但不體恤義親的孵育之情,反而會恩將仇報,出殼后就是用背上生長的小突起把巢中義親的卵或已出殼的雛鳥全部拋到巢外,然后心安理得地獨享義親的食物和照顧,直到長得比撫養它的義親還大幾倍、羽毛豐滿之后,才不辭而別。而義親竟對此竟渾然不覺,因為杜鵑雛鳥的叫聲是連續而急促的,雖然與單只義親雛鳥的叫聲不同,但卻與一窩集體發出的叫聲較為相似,以至于使義親將其誤認為是自己的后代,一心一意地喂養這個“義子”,真是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生子百鳥巢,百鳥不敢嗔;仍為喂其子,禮若奉至尊。”杜工部這首詩將杜鵑由他鳥代為孵卵育雛的習性描寫的惟妙惟肖。 不過杜鵑都是捕食害蟲的能手,特別是危害松林的松毛蟲、松尺蠖,以及金龜子等,更是它們喜歡的美餐。有人解剖過一只杜鵑的胃,里面竟有300多條松毛蟲,堪稱是捕捉松毛蟲的能手,護衛松林的衛士。人們也就原諒了杜鵑的“不義之舉”,把它們作為農林益鳥來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