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有臭氧空洞

熱心網友

自然界中的臭氧有90%集中在距地面15km~50km的大氣平流層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臭氧層。但即使在那里,10萬個氣體分子中也只有1個臭氧分子,總 的累積厚度平均也僅0。3厘米左右。然而就是這一層薄薄的臭氧層,能吸收來自太陽光中90%波長為220~330nm的紫外線輻射,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其傷害。如果沒有臭氧層的保護,所有紫外線會落到地面上,那么日光曬焦的速度將比夏天的烈日下快50倍,幾分鐘內,地球上的樹木全被燒焦,所有生物都將被殺死,生機勃勃的世界就會變成荒漠及焦土。 1985年,英國南極考察隊約瑟夫·法曼在南極的哈雷茲上空用儀器觀察大氣中臭氧層的變化,發現出現了一個面積接近美國大陸的“臭氧空洞”。這個空洞在不斷移動不斷擴大,到1999年,臭氧空洞的面積接近三個中國大陸,深似珠穆朗瑪峰。 氟氯烴(商品名為氟利昂)、氮氧化物等消耗臭氧的物質是臭氧層破壞的元兇。氟氯烴是一類含有氟和氯的有機物。它在日光照射下分解產生的氯原子是破壞臭氧層的“罪魁禍首”。臭氧層被破壞,對人類和生物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功能,誘發皮膚癌、白內障等疾病。其次,過量的紫外線輻射會削弱光合作用,嚴重阻礙農作物和樹木正常生長, 使農作物減產,并會殺死海洋浮游生物。 保護臭氧層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全球性問題,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1985年和1987年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推動下,分別制定和達成了《維也納保護臭氧層公約》和《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世界各國紛紛采取各種措施,減少并逐步停止氟氯烴等的生產和使用。1994年確定每年的9月16日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1999年12月2日國際保護臭氧層大會在北京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