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全流通的,永遠不全流通,新股發行時全部全流通,不很簡單可行的嗎?為什么一邊喊著要解決全流通問題,一邊發新股時仍然是部分上市流通,這是為什么啊?
熱心網友
目前,中國特色的股市里,在同一個公司里,存在流通和不流通兩種股票,且兩種股票的取得成本不一樣,但分紅、表決權一樣,甚至因為非流通股股東一直處于優勢地位,時常作出損害流通股利益的行為。因非流通股股東的利益基本不受流通股股價的影響,所以在通過一些決議時,很少考慮該決議對流通股股價的影響,一再讓流通股股東利益受損。 如果在拉平各類股東取得成本的基礎上,實現全流通,情況就會大不一樣:因為大家的股份都是可流通的,二級市場股價就是大家所持股份的同一價格,一旦公司的某項決策對股價有負面影響,受損失最大的肯定是持有股份最多的大股東,他在做出某項決策時就會有所顧忌,誰愿意讓自己的財富縮水呀! 為啥強調拉平股份原始取得成本呢?因為原來畸形的發行體制和監管體制下,流通股股東在取得同樣的股份時,付出了太高的代價,君不見上市公司每股凈資產中,大部分是流通股股東用真金白銀貢獻的,所以,非流通股變為流通股時要給原流通股股東以補償(更準確地說是,把無償侵占的凈資產物歸原主)。如果不予補償也行,把股份復權:公司股份發行前的每股凈資產加上因公司盈利增加的每股凈資產就是非流通股流通之前的每股凈資產;流通股股東因股份發行貢獻的凈資產歸全體流通股股東所有,再加上因公司盈利增加的每股凈資產,作為流通股的每股凈資產。非流通股想流通可以,首先進行股份合并,達到現有流通股的每股凈資產水平后,自然變成可流通股,這就最終實現了股份全流通,且既沒有損害原流通股東的利益,也沒有損害非流通股東的利益。非流通股退出的只是他們本來就不應該得到的流通股股東的財產。
熱心網友
目前股市長期低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股權分置問題。在資本市場中,投資價值的創造者——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的發現者——證券公司、投資價值實現的支持者——投資人,只有這三部分人在資本運行過程中得到與風險相適應的回報,資本市場才可能正常運行。中國資本市場有一個與生俱來的設計制度缺陷——股權分置。這是一個“黑洞”,它把中國資本市場所有的能量通過這個制度吸納掉了,剩下來是一個空殼。
熱心網友
所謂流通,就是可以買賣。非流通就是不可以買賣。在現在的情況下,非流通股的成本低,但和流通股分紅、表決權一樣,花少的錢,卻得到多的利益,這是所謂的中國特色。現在股市的大跌,更加體現了這個問題。
熱心網友
全流通只是說所有的普通股,都可以交易。每一份普通股都具有相同的地位即同股同利同權,但我國是一個畸形的股市,同一家公司有不同的股份其初始發行價格也不同,流同股往往以高于國家股、法人股數倍的價格去認購,怎么可以同利同權現實是高價的流通股擁有的發言權也被低價的國有股法人股剝奪。在股利分配過程中國家股法人股占盡優勢,是想投資1元和10元都獲的0。5元的紅利誰的收益大。在國外一個上市公司的普通股是都相同的,但為了控制公司大股東會自動鎖定一批股票,不會拿到市面流通的。所以、全流通只是概念上的是中國股權分置所特定的,從本質上說不是量的概念而是權之爭。
熱心網友
主要弊端:一是同股不同權,以大股東欺負小股東。二是非流通股與流通股之間嚴重對立,肆意侵害流通股東的利益。增發、配股、貸款無所不用其極。三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產生就是制度缺陷。其他的可以參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危的發言。當前新股發行為什么不全流通?充分說明了國資委和證監會的人妄圖制造分裂,阻礙和平統一,達到兩種股東長期共存的愿望,和操縱股票的狼子野心。只要國資委和證監會的人還有這種想法,中國的股市就不會全流通的。
熱心網友
一筐蘿卜,有帶泥的一角錢一斤進的貨,有不帶泥的五角錢一斤進的貨,內在質量都是一養的,混在一起,都按六角錢一斤賣出。最后都分別按六角一斤分錢,也就是說,帶泥的每斤賺五角,不帶泥的每斤賺一角。你說這公平嗎?非流通股就好比這帶泥的,流通股就好比這不帶泥的。我這里還沒有把二者的底細都講清楚,大概已經可見不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不行了吧。如果,分別都按賺三角錢分配,也不為過吧!這就是我對此問題不太恰當的比喻和解釋。之所以新股上市并沒有解決全流通的問題,說明該問題解決很困難,特別是有的部門,總以為它那帶泥的蘿卜也很值錢,應該跟不帶泥的蘿卜一樣分錢,頑固得很,造成此問題的解決障礙重重。
熱心網友
套現
熱心網友
全流通是必然的,而我們市場機制存在比較大的問題,這可能是你無法短時間明白的。
熱心網友
這就是中國特色,讓你莫名其妙。
熱心網友
這就反映了我們現在股票市場的一個尖銳的矛盾,一方面必須要解決原來的股權分置(即必須實行全流通),另一方面又在新股里繼續進行股權分置,這著實讓我們莫名其妙了!不全流通就不可能讓中國的流通股東(即二級市場買股票的人)與不流通股東享受同等待遇,所以要進行全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