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我國確定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戰略,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而不是取代工業化,注重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而不是與傳統產業相脫節。這就要求我們在完成工業化的過程中,必須著重運用信息技術來提高工業化的水平、加快工業化進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具體說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注重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技術優勢帶動工業化。進入信息時代,在技術上使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現實可能。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產生了信息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軟件業、信息服務業等諸多新興產業,同時它以其極強的滲透力同傳統產業廣泛結合。不斷進步的信息網絡技術,不僅使傳統產業迅速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服務效率,增加品種,提高質量,降低成本,而且有效地改進微觀經濟管理和宏觀經濟管理,催生新的生產經營方式和新的業態。總之,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可以迅速提高我國工業化水平,加快工業化進程。 第二,新型工業化必須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為中心。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全球制造業生產能力和產品大量過剩,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國實現工業化,不可能像發達國家當年那樣依靠同廣大殖民地的不平等交換迅速積累財富,而必須依靠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動力,不斷提高工業產品的科技含量,通過質量好、價格低的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打開銷路,爭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因此,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實現工業化,必須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緊密結合,充分發揮科技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著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 第三,新型工業化必須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傳統的工業化道路是以大量消耗資源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雖然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在其本國范圍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全球范圍看,發達國家自工業化以來對資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已經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我國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越來越大,如果不改變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本世紀頭20年要力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資源和環境都將難以承受,不僅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會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而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因此,必須把資源消耗低和環境污染少,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第四,新型工業化必須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工業化的進程,是發展工業并用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改造和裝備農業等傳統產業部門的過程。因此,工業化必然伴隨城市化。同時,隨著工業和國民經濟各部門資本有機構成和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同量資本將同更少的勞動力相結合。因此工業化和擴大就業在客觀上存在一定的矛盾。我國人力資源極為豐富,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比任何國家都大,因而在信息化時代,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加劇與就業的矛盾;另一方面,極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又是我國的寶貴財富和巨大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產品之所以能夠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人力資源豐富,成本較低。因此,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不僅是擴大內需、保持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而且是發揮我國比較優勢,保持和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就是在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探索出來的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當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發達國家已處于后工業化階段,而在我國,現代化進程雖已大規模展開,但工業化尚未完成,實現工業化仍然是艱巨的歷史性任務。面對工業化、信息化和現代化的多重挑戰,中國必須找到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齊頭并進,趨利避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