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得方言都不一樣,可是都還是漢語,又有點聯系。這些方言上得差異是如何產生得。

熱心網友

方言產生的機理,主要是:1、移民;2、發展變異;3、民族融合。對于漢語的八大方言區而言,這三種情況都有。八大方言區:1、北方方言區,2、吳方言區,3、閩北方言區,4、閩南方言區,5、粵方言區,6、湘方言區,7、贛方言區,8、客家方言區。有的語言學家認為,閩南、閩北應該合稱一個大方言區,其中再細分次方言區。另外,山西晉方言區本來是次級方言區,現在有學者認為應提升為大方言區。屬于北方方言區的江淮方言區,也是次級方言區,也有人提出要升級,但是還沒有達成共識。這八大方言區,基本上,七個方言區在南方,北方方言區則包括江淮方言、西南官話,大致上顯示出南北對立分布。這是中國歷史造成的。漢語的語言史分5階段:1、遠古;2、上古——戰國、秦漢;3、中古——隋、唐、宋;4、近古——元、明、清;5、現代——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以粵方言為例。秦代及先秦,有大批的中原人民南下嶺南。秦始皇派50萬大軍駐守嶺南,后來又增發全國的民工50萬人,又招募大批的女性“縫補”(后勤人員)到嶺南,帶來了中原漢語,就是廣東粵方言的開始(又有學者認為,早在楚國的時代,必定已經有了楚化的漢語。楚化的漢語,也是南方多數方言的共同低層語言)。到秦末大動亂,這批人就沒有回中原。因此,粵方言是以秦代漢語為基礎的,帶有較多的上古漢語的特點。但是,粵方言也不是秦代漢語的化石。因為這2000年來,一方面,先期到來的中原人士,與本地的古粵人(百粵)融合了,粵方言中留有若干古粵語的痕跡;另一方面,粵方言不斷地獲得后來的北方話的補充,如宋代,僅北宋年間,廣州的人口就增加了60%以上,南宋則更多了,因此又有了許多中古時代的漢語特點。現在推廣普通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普通話的影響了。至于北方方言,雖然是漢語的基本地區,但是由于歷史上的戰爭,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地南下,造成了民族融合,北方的漢語反而變化比南方更大。南北朝是一次大亂,漢語幾乎面目全非——這也是我們今天雪古代漢語這么困難的主要原因。元朝是一次大亂,語音、詞匯都有很大變化。清朝滿族入關,也對漢語有很大影響。歷史上,值得提的還有:1、佛教進入中國,大量的佛經翻譯,增添了新概念、新詞匯,也引進了印度的語言學理論,從而觸發中國學者發現了漢語四聲(平上去入)。中國音韻學從此發展起來。2、北宋以來的平民文學發展,特別是說唱文學,促進了白話文的啟蒙。3、五四新文化運動,大量的外文翻譯,漢語面目大變。今天我們看100年前的文章,感到是很遙遠的。

熱心網友

不同的地區,地理,人文都不同。正所謂,十里不同音

熱心網友

擁有十多億人口的漢民族,在歷史上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由于地域、經濟 社會發展局限等多方面原因,形成了紛繁復雜的地方方言,有粵、閩、吳、湘、贛、客家、北方、西南等大的方言區域,還有許多種次方言和數不清的地方土語。不少方言彼此間不能互通,存在著嚴重的語言隔閡和語言障礙,這種狀況對發展經濟、建設現代化是不利的,需要大力推行、積極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

熱心網友

各個地方的生活習慣,社會風氣,人文地理等誅多因素所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