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朝地方官員由低到高的名稱?某州知府是該州的文官嗎?那太守又是怎么回事?中國宋朝地方官員由低到高的名稱?某州知府是該州的文官嗎?那太守又是怎么回事?

熱心網(wǎng)友

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體現(xiàn)在職官制度上,有五大特點,即中央集權、皇帝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輕武和軍事上內重外輕。宋朝中樞機構為“二府制”,即設中書和樞密院兩個機構“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其特點就是文武分權。宋朝的中書,與唐朝的“中書門下”性質相同,是宰相辦公的地方。中書之外,尚書、門下兩省名號雖存,但已成外朝,不是宰相機構。宋初,沿襲唐朝后期制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為宰相,而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從尚書丞。郎到三師皆可加此等銜為宰相或副相。尚書令、侍中、中書令等三省長官,品高位重?!叭倍恢谩?。元豐改制,以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事,為首相;以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事,為次相。名義上恢復三省,實際上趨于一省,次相以兼中書侍郎因請旨而更接近皇帝。副相,包括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和尚書左、右丞。徽宗時,一度將首相改為太宰,次相為少宰。南宋初年,以尚書左、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并改為參知政事為副相,廢尚書左、右丞官。從宰相官稱來看,三省已并為一省。孝宗時,將尚書左、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為左、右丞相,參知政事未變。宋朝還有一些特殊宰相官稱。蔡京權勢最盛時曾任“太師總領三省事”,文彥博、呂公著曾以元老任“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宋朝樞密院長官自稱“本兵”。樞密院長官的官稱,宋初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或稱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簽書(署)和同簽書樞密院事。宋朝的樞密使、知樞密院事照例用文人充任,副職有時用武人,充分體現(xiàn)了重文輕武的政制特點。宋朝有“宰執(zhí)”這一說法,是宰相和執(zhí)政的合稱。宰指宰相,只限于同平章事、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和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以及南宋的尚書左、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左、右丞相等首相和次相。副相包括參知政事,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與樞密院正副長官,合稱“執(zhí)政”。寧宗以后,宰相兼樞密使才成為定制。宰相不能兼樞密使,是防止大臣權重威脅皇權。后來權臣兼任兩職,確實曾使皇權受到影響。。

熱心網(wǎng)友

樓上說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