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有沒有盡頭啊?
熱心網友
首先宇宙的定義為一切萬有之總和.故多個宇宙/平行宇宙之說不成立.宇宙邊界問題科學上還沒有定論.不過現(xiàn)在理論界大多偏向于"有限無邊"之說.
熱心網友
我認為宇宙沒有邊界這個概念,就像是討論1+1=0沒有任何意義.把時間當作一條直線來看,它既無起點又無終點,我們只是在其中的一段中出現(xiàn),空間只是時間的載體,就比如飛機起飛時看到跑道上的燈,它是連續(xù)的,但在飛機上只能一段一段的看到一樣.
熱心網友
宇宙一定有盡頭,我想任何事物不會永遠的持續(xù)下去-----------
熱心網友
我認為宇宙沒有邊際。
熱心網友
形形色色的宇宙學說 古人云:“上下四方為宇、往古來今曰宙”。自古以來,宇宙這個詞匯就被定義為一切時間和空間的總和。世間萬物都在宇宙中,它即是萬有,它就是一切。“宇宙學”就是研究宇宙本身的學問,具體說來,是借助天文學、物理學、數學等手段研究宇宙結構與演化的一門自然科學。人類對宇宙起源和結構的關注可以追溯到文明的開端。 在我國,有一個流傳已久古老傳說——盤古開天辟地,講的就是宇宙開始的故事:最初,天地呈混沌狀,像一個雞蛋,只有盤古在其中生存。過了不知多少年,這團混沌分開了,輕的和透明的部分就上升形成了天,重的和混濁的部分就下沉形成了地,盤古也屹立在天地之間。而天一日加高一丈,地一日變厚一丈,盤古也一日長大一丈。如此又經過了很多很多年,天變得極高,地也極厚,盤古也長得極大…… 各民族關于宇宙起源的傳說都如出一轍,在此不細述。倒是各處對于宇宙的結構的看法眾說紛紜,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巴比倫人(生活于四千年前的伊拉克兩河流域)以為宇宙是一個密封的箱子或小室,大地是它的底板。底板中央矗立著冰雪覆蓋的區(qū)域,幼發(fā)拉底河就發(fā)源于這些區(qū)域中間。大地四周有水環(huán)繞,水之外復有天山,以支撐蔚藍色的天穹。不過,有些巴比倫星象家已經認識到地球是一個球體,黃道十二星座也是他們劃分的。 古埃及人(在尼羅河兩岸生活)心目中的宇宙大體上和巴比倫人心目中的宇宙一樣。他們以為宇宙是一個方盒子,南北的長度較長,底面略呈凹形,而埃及就處于凹陷的中心。天是一塊平坦的或球形的天花板,四方有四個天柱,即山峰所支撐,星星是用鏈纜懸掛在天上的燈。在方盒的邊沿上,圍著一條大河,河上有一條船載著太陽往來。尼羅河是這條河的一個支流。顯然,這個宇宙模型受古埃及地形的影響太深。 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宇宙模型是“渾天說”。發(fā)明地動儀的張衡是它的主要擁護者。渾天說認為,天好像一個雞蛋殼籠罩在一片汪洋之上,陸地似蛋黃,浮在蛋青般的水中,恰好位于天的正下方。但是蛋殼、蛋黃的比喻只是為了說明天與地的位置關系,古人可沒有把腳下的大地看成是球形的。盡管唐代僧人一行在大地測量中曾發(fā)現(xiàn)用“地平觀”解釋不了的事實,但他沒敢懷疑渾天說。渾天說的最大缺陷還不在此,古人最搞不懂的是:大地的外面全是汪洋,那么太陽落山后豈不是沉入水中熄滅了嗎?為此,有人嘗試從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出發(fā)解釋這個問題,但并不成功。畢竟這個模型與現(xiàn)實相差太遠。 古希臘人正確地認識到腳下的大地是一個球體的表面。大哲人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包括太陽在內的所有天體都在各自的圓形軌道上圍繞地球運轉。后來天文學家托勒密借助幾何學精確地描述了這個宇宙模型,使之能預測天體位置。由于亞理士多德在學術界擁有泰山北斗般的地位,地心說和“水晶球體系”[圖7]在中世紀的歐洲深得人心。基督教將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完全接納,認為與《圣經》的宇宙觀一致,符合上帝創(chuàng)世的理論。這個宇宙模型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在最外層的恒星天球之外,為天堂和地獄留出了空間。 波蘭人哥白尼并不是第一個提出地球圍繞太陽轉的人,但他是最有影響的一個。1514年,身為天主教教士的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認為太陽靜止地位于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和其它的行星圍繞著太陽作圓周運動。由于害怕教會的迫害,哥白尼只能秘密地傳播他的學說。后來,伽利略觀測木星時,發(fā)現(xiàn)木星的幾個行星圍繞著木星旋轉,這表明其它星球不一定非得繞著地球旋轉。隨后開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的理論,用橢圓軌道取代了圓軌道,使其很好地符合觀測結果。眾多天文學家的公開支持,最終宣告了亞里士多德學說的終結。 從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說,人們花了兩千年的時間才學會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原來太陽東升西落完全可以看作是地球轉動的結果。一旦思路打開,靈感便源源不斷地從科學家腦海中涌出。布魯諾認為甚至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和夜空中的點點繁星一樣,是普通的恒星;而宇宙是無限的,星星則散布于無盡的空間里。也許布魯諾的步子邁得太大,宗教法庭無法容忍其“異端邪說”,于1600年把他燒死在羅馬的百花廣場,他因此成為最著名的科學殉道者。但是直到1822年教庭才正式裁定太陽是所有行星的運轉中心。 令人吃驚的是,盡管人們知道世間的一切都在運動中,只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哈勃(那臺著名的太空望遠鏡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發(fā)現(xiàn)紅移定律后,宇宙演化的觀念才進入人類的考量。人們甚至從來沒有想過宇宙也會演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處于穩(wěn)定的狀態(tài)。即使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為了得到一個穩(wěn)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將宇宙常數引進理論中。他們都希望在自己的理論中找到穩(wěn)定的宇宙模型。可見,宇宙演化的觀念并沒有產生在這些天才的頭腦之中。 哈勃的紅移定律標志著現(xiàn)代宇宙學的誕生。他發(fā)現(xiàn),從星系發(fā)光的波長可以推斷,星系離我們的距離越遠,離開我們而去的速度就越快。這表明整個宇宙處于膨脹的狀態(tài)。從時間上倒溯到過去,估計在大約150億年前曾經發(fā)生過一樁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即宇宙從一個極其致密、高溫的狀態(tài)中爆發(fā)產生。伽莫夫在1948年發(fā)表的一篇關于熱大爆炸模型的文章中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預言,早期大爆炸的輻射仍殘存在我們周圍,不過由于宇宙膨脹引起的紅移,其絕對溫度只余下幾度左右,在這種溫度下,輻射是處于微波的波段。在1965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觀測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之后,人們開始認真對待這個預言。 于是,“隨著實驗和理論證據的積累,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宇宙在時間上必須有個開端。”從大爆炸到黑洞 在霍金之前,所有的宇宙理論都以廣義相對論為基礎,但是只有霍金發(fā)現(xiàn)并證明了廣義相對論只是一個不完全的理論,它不能告訴我們宇宙起源的細節(jié)。因為根據廣義相對論得出的結論,所有的物理理論(包括它自己在內)都將在宇宙的開端處失效。顯然,廣義相對論只是一個不完全的“部分”理論,所以奇點定理真正所顯示的是,在極早期宇宙中有過一個時刻,那時宇宙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人們不得不考慮用20世紀另一個偉大的“部分”理論——專門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來研究它。霍金和他的搭檔被迫從對極其巨大范圍的理論研究轉到對極其微小范圍的理論研究。 恰好有這樣一種可能存在的微型天體可作為研究對象。正如霍金后來回憶的:“研究黑洞的性質,有助于我們同時理解大爆炸奇點,因為他們之間實在是太相似了。”于是他開始潛心研究黑洞問題。 【名詞解釋 黑洞:一顆內部燃燒盡了的大質量恒星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外殼不斷向中心坍塌縮小,最后就會形成致密的黑洞。黑洞是宇宙中的實體微粒,它們的體積趨向于零,而密度(密度=質量÷體積)幾乎是無窮大,由于具有強大的引力,物體只要靠近這個微粒,就會被強大的引力吸住,連每秒傳播30萬千米的光也不能幸免。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信號能夠從黑洞的作用范圍內傳出,這個作用范圍的界限被稱為“視界”,人類無法看到里面的情形——對于觀測者來說,那就是漆黑一片——這也是黑洞名字的由來。】 1971年,霍金指出,宇宙大爆炸時間可能產生像質子那么小(半徑10-13厘米)的重約十億噸的“太初黑洞”,它們的壽命大約和宇宙年齡相同。 1973年霍金、卡特爾(B。 Carter)等人嚴格證明了“黑洞無毛定理”:“無論什么樣的黑洞,其最終性質僅由幾個物理量(質量、角動量、電荷)惟一確定”。即當黑洞形成之后,只剩下這三個不能變?yōu)殡姶泡椛涞氖睾懔浚渌磺行畔ⅲā懊l(fā)”)都喪失了。“黑洞”的命名者惠勒(J。A。 Wheeler)戲稱這特性為“黑洞無毛”。 黑洞不完全黑 霍金在計算中發(fā)現(xiàn),黑洞蘊含的能量有時會轉化為一對微小粒子,其中之一會脫離黑洞。實際上,這就是說黑洞會“蒸發(fā)”。一般恒星般大小的黑洞蒸發(fā)得非常慢,要把黑洞全部蒸發(fā)掉,需要的時間長得令人難以想象(大約是目前宇宙壽命的幾萬萬億倍)。 然而,當黑洞的質量越小,蒸發(fā)的速度越快。一個大小不超過一個行星或小行星的微型黑洞,它的蒸發(fā)速率將會快得足以發(fā)射出大量的X射線。而且隨著蒸發(fā)和質量的減小,蒸發(fā)的速率和X射線的產生率都會穩(wěn)定地增加。最后,當微型黑洞小到一定程度后,它就會爆發(fā)并發(fā)射出具有γ射線特性的電磁脈沖。這樣,天文學家就有辦法用儀器接受這些脈沖并確定黑洞的所在。對我們來說,黑洞不再是“黑”的了。 1973年11月底,在牛津的一個學術會議上,霍金宣布了他的“黑洞輻射”研究成果,震驚了全場的物理學家。1974年,他在《自然》雜志上發(fā)表論文正式論述了這一著名的后來稱為“霍金輻射”的理論。 1979年是愛因斯坦誕辰一百周年,這一年的11月16日,霍金被選為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偉大的牛頓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狄拉克(P。 Dirac,預言了反物質的存在)曾執(zhí)掌該教席。這是對霍金學術成就的最大肯定。現(xiàn)在,躊躇滿志的霍金開始考慮一統(tǒng)江湖。一統(tǒng)江湖 1983年霍金和發(fā)表論文“宇宙的波函數”,開創(chuàng)了量子宇宙學的研究。他建立了量子宇宙“微超空間模型”,提出“無邊界宇宙”設想,引入“虛時間”概念。他的工作表明宇宙奇性疑難可以通過量子理論和無邊界宇宙的思想得到解釋。 從此霍金走上統(tǒng)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道路。 因為霍金發(fā)現(xiàn),在宇宙大爆炸的一剎那,空間如此之小,而引力場又如此之強,以至于量子的測不準效應和引力效應同時變得重要:經典理論不能很好地描述宇宙了。所以,必須把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引力理論結合起來,去討論宇宙的極早期階段。這集成了二十世紀兩大科學成就的新理論就是“量子引力論”。對于這種理論,霍金坦言道:“我們還沒有一個完整、協(xié)調的統(tǒng)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理論,但我們已知這理論所應有的一系列特征。”霍金的量子宇宙論的意義在于它真正使宇宙學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它是一個自足的理論,即在理論上,單憑科學定律我們便可以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 對引力的兩種描述牛頓的描述: 牛頓認為,月球之所以會繞地球運轉,是它們之間存在萬有引力的緣故。這引力像繩子或彈簧一樣一頭拴著月亮,一頭系著地球。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投擲鏈球:地球是鏈球運動員而月亮是鏈球,地球在自己旋轉的同時用鐵鏈(萬有引力)拉住月球,帶它一塊轉。當然,萬有引力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卻如一條條鐵鏈拴住世間萬物。愛因斯坦的見解: 后來人們觀測到遙遠的星光經過太陽附近時會發(fā)生彎曲。而牛頓以來的科學家都認為光線是直線傳播的。愛因斯坦認為,要解決觀測與理論間的矛盾,只能假設太陽周圍的空間是彎曲的,這樣光線在其中通過時,其路徑也彎曲起來。于是他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用彎曲空間來討論萬有引力的作用: 每個有質量的物體周圍都會出現(xiàn)時空的“彎曲”。這種彎曲就像在一層橡膠膜上放一顆鐵球產生的凹陷一樣。這時放在膜上的物體就要順勢滑向鐵球。在現(xiàn)實中,太陽的質量也在其周圍產生空間彎曲,行星在“彎曲”的空間里運動,看起來好像是繞著太陽轉圈一樣。想象一下在漏斗側壁上滾動的小球,只要它的速度合適,就不會落入漏斗中。同樣,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都以恰到好處的速度繞太陽轉動,因此不會被太陽這個“引力漏斗”吸入。 一顆普通的恒星太陽尚且能把時空彎曲到如此程度,更不必說體積甚小、質量更大的黑洞了。它在時空中產生的彎曲就像用一根針戳向橡皮膜造成的凹陷一樣厲害。這時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已經派不上用場。 你大概會認為這是一種想象出來的局面,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地球這顆行星是沿著橢圓路線繞著太陽運行的,正像一條船在呈曲面的大海上行駛一樣。至于這條橢圓路線,牛頓是假設太陽和地球之間有一種引力來解釋的,正是這種引力使地球保持在它的軌道上。 不過,我們也可以從空間幾何形態(tài)來考慮問題。我們不是通過觀察空間本身——空間是看不見的——而是通過考察物體在這種空間里的運動方式,來確定這種空間的幾何形態(tài)。如果空間是“平坦的”,各種物體就會走直線從這個空間中通過,如果空間是“彎曲的”,各種物體就會走出彎曲的路線來。 一個具有確定質量和速度的物體,如果在離開其他物體都很遠的地方運動,那么,它的路徑真的可以說是一條直線。而當它越靠近另一個有質量的物體,它的路徑就會變得越來越彎曲,顯然,是質量把空間彎曲了。質量越大,離質量越近,空間彎曲的就越厲害。由此看來,萬有引力只適用于描述空間彎曲程度較輕的情況,而廣義相對論則適用于任何程度的彎曲空間。 【名詞解釋:“時空”在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不可分割,就好像物體的長、寬、高不可分割一樣。愛因斯坦認為,時間是現(xiàn)實世界中除長、寬、高以外的第四個維度,“空間~時間”構成了一個連續(xù)的體系。單指出一個物體的瞬間狀態(tài)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必須也描述該物體在時間中的變化。】霍金眼中的宇宙史 對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綜合考量,使我們對宇宙起源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按照目前的“量子引力論”,霍金為我們描述了宇宙創(chuàng)生的大致過程: 約150億年前——在大爆炸的瞬間,宇宙的體積是零,所以其溫度是無限高的。大爆炸開始后,隨著宇宙的膨脹,輻射的溫度隨之降低。大爆炸1秒鐘之后,溫度降低到了100億度,這個溫度是太陽中心溫度的一千倍。此時的宇宙中主要包含光子、電子、中微子和它們的反粒子,以及少量的質子和中子。此時粒子的能量極高,它們相互碰撞并產生大量不同種類的正反粒子對。 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之間以及它們和其它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所以它們并沒有互相湮滅掉,以致于直到今天它們仍然存在。 宇宙繼續(xù)膨脹,溫度的降低使得粒子不再具有如此高的能量。它們開始結合。與此同時,大部分正反電子相互湮滅,并產生了更多的光子。大爆炸100秒后,溫度降到了10億度,這相當于最熱的恒星的內部溫度。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組成氚核(重氫);氚核再和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形成氦核。根據計算,大約有四分之一的質子和中子轉變?yōu)楹ず耍约吧倭扛卦亍F溆嗟闹凶铀プ優(yōu)橘|子,也就是氫原子核。 幾個鐘頭后,氦和其它元素的產生停止下來。在這之后的100萬年左右,宇宙中沒有新物質形成,只是空間在膨脹。當溫度降低到了幾千度時,電子和原子核不能再抵抗彼此間相互的吸引力而結合成原子。由于宇宙存在著小范圍的不均勻,區(qū)域性的坍縮開始發(fā)生。其中一些區(qū)域在區(qū)域外物體引力的作用下開始緩慢的旋轉。當坍縮的區(qū)域逐漸縮小,由于角動量的守恒,它自轉的速度就逐漸加快。當區(qū)域變得足夠小時,自轉的速度足以平衡引力的作用,象我們銀河系這樣的鐵餅狀星系就誕生了。另外一些區(qū)域由于沒有得到旋轉而形成橢圓形星系。這種星系的整體不發(fā)生旋轉,但它的個別部分穩(wěn)定地繞著它的中心旋轉,因而也能平衡引力坍縮。 由于星系中的星云仍有不均勻性,它們被分割為更小的星云,并進一步收縮形成恒星。恒星由于引力坍縮產生的高溫引發(fā)核聚變,聚變產生的能量又抵抗了繼續(xù)收縮的趨勢,恒星進入穩(wěn)定地燃燒。質量越大的恒星燃燒的越快,因為它需要釋放更多的能量才能平衡自身更強的引力。它們甚至會在1億年這樣短的時間里耗盡自己的燃料。 恒星有時會發(fā)生被稱為“超新星”的巨大噴發(fā),這種噴發(fā)令其余一切恒星都顯得黯淡無光。這時一些恒星在晚期產生的重元素就會被拋回到星系中,并成為構成下一代恒星的磚瓦。我們的太陽就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恒星,它含有大約2%的這種重元素。還有少量的重元素聚集并形成了繞恒星公轉的行星,我們的地球也是其中之一。 霍金手頭的工作 在思考宇宙起源之余,霍金的興趣還集中在超弦理論和膜理論上。因為這兩種理論都是高度抽象的,屬于量子引力論的“副產品”,限于目前的科學發(fā)展水平,科學家尚不能拿出實驗證據證實或反駁它們。它們只是描述了我們這個宇宙可能怎樣。超 弦 超弦理論認為,基本粒子(夸克和輕子)雖然表現(xiàn)得好像是點狀物,但它們事實上并不是粒子,而是非常微小的“弦”。預計它們小得無法置信,其長度不大于10-34米,但卻在構成物質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超弦還是科學家筆下的數字與公式,如果它背證實真的存在,將是當之無愧的“萬物本源”,是構成一切物質的基石。膜的世界 膜理論是由霍金的同事保羅·湯森為了表達薄膜在高維的推廣而提出的。他們認為人類熟悉的世界可能是在一個我們感知不到的多維空間的膜或者面上。 膜理論是幾代物理學家三十年的心血的結晶,目前是萬有理論(TOE)的最佳候選者,它可用來描述從開端直到終結的整個宇宙,一旦該理論構造成功,將統(tǒng)一全部的物理學。 膜理論中的時空是十維或者十一維的,人類能感知的四維(長、寬、高和時間)幾乎是平坦的,其余的維度全部被卷曲到一個小尺度的空間中。它就像人的一根頭發(fā),如果你從遠處看它,它就顯得像是一維的線。但是如果你在放大鏡下看它,你就看到了它的粗細,頭發(fā)的的確確是三維的,只不過其直徑與長度相比微不足道。霍金認為宇宙的另外七個維度與構成人們熟知的思維時空相比同樣微不足道。 膜理論模型是宇宙學研究的熱門課題,它們是高度猜測性的。但是它們可以解釋一些重大現(xiàn)象,例如:萬有引力為何比電磁力微弱。霍金的地位 霍金的貢獻——對黑洞性質的研究和提出量子引力論——論重要程度雖趕不上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和愛因斯坦的兩個相對論,但是足以為他在科學名人堂中留下一席之地。尤其是他的量子引力論,整合了現(xiàn)代物理學的兩大領域,自成體系,使他能與創(chuàng)立分子生物學(生物學與量子力學的成功結合)的科學家平起平坐。 宇宙學魅力何在 “宇宙中最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宇宙竟然是可以理解的”——愛因斯坦 觀測和計算只是宇宙學家工作的一部分,更多的時候他們是用空靈的想象和嚴密的邏輯把數據和公式揉在一起,建構出優(yōu)美和諧的理論。 宇宙學的研究對象在時間上無比悠長,空間上無比廣闊。從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弦”到星系間的引力波,宇宙學家的視野異常開闊。與宇宙的浩瀚與古老相比,人間凡事往往顯得那么微不足道。經常思考這些問題的人也許會變得超然。也許霍金的魅力也來源于此。 公眾絕不單從科學的角度看待霍金,我們同時也在用人文的標準評價他。從霍金身上我們能感到了崇高精神的魅力,得到深沉的人生啟示。霍金以病殘之軀,寫出一系列科普讀物,引導門外漢走入宇宙學的玄妙殿堂,分享求知與發(fā)現(xiàn)的快樂,這件事本身就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滿結合。在霍金身上,我們不但看到了知識與理性,更感受到人格的魅力,懂得科學家肩負的是偉大而崇高的社會責任。無用之學有何用 也許有人會問,宇宙學的研究對象距離我們是那么遙遠,這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有什么用?沒錯,研究宇宙學不能對現(xiàn)實生活產生直接的作用,可以說它是一門“無用之學”。但人之所以成為人就是因為思想的存在。宇宙學同任何一門自然科學一樣滿足了人類對未知的好奇心,彰顯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何況它的結論和方法對我們思考其他問題有巨大幫助,甚至它能改變世界觀與思維方式。 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不會僅滿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會不懈地探索存在和生命的意義。在現(xiàn)實生活中,普通人很少會主動思考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為何只能回憶過去而不是預見未來?夜為什么是黑的?為什么會生病?——這些問題意義深遠,有些連科學家也無法回答。好像只有小孩子才會充滿好奇地提出那些看似幼稚的傻問題,大人們都急于掩飾無知而不敢提問。其實,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好奇心帶給我們豐富的食物,好奇讓我們敢于使用火。科學正是源于好奇,源于對萬物本源的探究,杰出的科學家都是善于發(fā)現(xiàn)簡單事物背后大問題的人。 不要忘記,亞里士多德建立的“水晶球體系”統(tǒng)治西方人的頭腦達一千年之久,后來還成為天主教會欽定的宇宙學說。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引發(fā)天文學革命,才打破了舊教條對自由思想的桎梏。從此,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相輔相成,吹響了近代西方制度變革與工業(yè)革命的號角。歷史告訴我們,宇宙觀的革新是思想革命的前奏,它往往預示著新時代的來臨。盡管我們尚難預料今日的宇宙學變革會對未來有何等影響,但它的嶄新觀念已如清泉般匯入各個思想領域,催化正悄悄地發(fā)生。無用之學有何用 也許有人會問,宇宙學的研究對象距離我們是那么遙遠,這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有什么用?沒錯,研究宇宙學不能對現(xiàn)實生活產生直接的作用,可以說它是一門“無用之學”。但人之所以成為人就是因為思想的存在。宇宙學同任何一門自然科學一樣滿足了人類對未知的好奇心,彰顯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何況它的結論和方法對我們思考其他問題有巨大幫助,甚至它能改變世界觀與思維方式。 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不會僅滿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會不懈地探索存在和生命的意義。在現(xiàn)實生活中,普通人很少會主動思考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為何只能回憶過去而不是預見未來?夜為什么是黑的?為什么會生病?——這些問題意義深遠,有些連科學家也無法回答。好像只有小孩子才會充滿好奇地提出那些看似幼稚的傻問題,大人們都急于掩飾無知而不敢提問。其實,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好奇心帶給我們豐富的食物,好奇讓我們敢于使用火。科學正是源于好奇,源于對萬物本源的探究,杰出的科學家都是善于發(fā)現(xiàn)簡單事物背后大問題的人。 不要忘記,亞里士多德建立的“水晶球體系”統(tǒng)治西方人的頭腦達一千年之久,后來還成為天主教會欽定的宇宙學說。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引發(fā)天文學革命,才打破了舊教條對自由思想的桎梏。從此,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相輔相成,吹響了近代西方制度變革與工業(yè)革命的號角。歷史告訴我們,宇宙觀的革新是思想革命的前奏,它往往預示著新時代的來臨。盡管我們尚難預料今日的宇宙學變革會對未來有何等影響,但它的嶄新觀念已如清泉般匯入各個思想領域,催化正悄悄地發(fā)生。 。
熱心網友
宇宙是有盡頭的,只不過我門現(xiàn)在的科學技術是有限的,在當前世界上美國制造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只能在150——200億光年范圍里觀察,一個銀河系直徑只怕也比這200億光年要大的多,所以我們只要超出這范圍甚至更高,一定能看到其他星系。
熱心網友
宇宙是你活著的時候是無限的,一旦你消失了,我想宇宙也就有盡頭了。呵呵,我這是歪論。只是想說,活著就好。
熱心網友
沒有,你可以讀一下時間簡史啊宇宙最少是四維的啊,它的過去和未來都無限延伸著
熱心網友
有任何事到了盡頭就有終點沒有永遠
熱心網友
我們存在的這個宇宙是有盡頭的!我們存在的這個宇宙只不過是很多個宇宙中的一個!打個比方,石榴大家都認識吧》!把 石榴里面的石榴籽比做我們存在的宇宙,那么,還存在許許多多 無數個和我們一樣的宇宙,然后這么多一樣的宇宙有存在于一個大的空間,就像石榴籽包裹在石榴殼內依次類推,就這樣一層裹著一層,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個盡頭!!明白了嗎!?!?
熱心網友
你要是真的對這種深奧的問題感興趣,那么你應該會想到宇宙地球之人類生命的來源問題,這種問題是科學家,哲學家研究范疇,不過人類至今都未研究出結果來~~~~~
熱心網友
宇宙有盡頭!因為任何事物都是一個過程!
熱心網友
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