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腰椎盤突出和腰椎骨質增生有什么不同?腰椎骨質增生會變成成腰椎間盤突出嗎?
熱心網友
給你提供一份關于骨質增生的全面資料,包括了對椎間盤突出等引起腰腿痛常見疾病的比較和分析,希望對你能有幫助。1、骨質緣何會增生?骨質增生癥是一組好發于中老年人的疑難雜癥,如頸椎病、腰椎病、增生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尤其是肥胖的女性居多,50歲以上的老年人骨增生發生率為98%,主要表現為負重的關節(如頸椎、腰椎、膝關節、跟骨)疼痛、僵硬、酸脹,屈伸不利。關節疼痛可因風寒、久立、遠...
熱心網友
給你提供一份關于骨質增生的全面資料,包括了對椎間盤突出等引起腰腿痛常見疾病的比較和分析,希望對你能有幫助。1、骨質緣何會增生?骨質增生癥是一組好發于中老年人的疑難雜癥,如頸椎病、腰椎病、增生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尤其是肥胖的女性居多,50歲以上的老年人骨增生發生率為98%,主要表現為負重的關節(如頸椎、腰椎、膝關節、跟骨)疼痛、僵硬、酸脹,屈伸不利。關節疼痛可因風寒、久立、遠行、爬樓、上坡而誘發或加劇,休息后能緩解,但易復發。增生的骨刺壓迫血管神經,可導致頭暈、頭痛、下肢劇痛、行走困難、甚至癱瘓。骨質增生癥已成為影響老年生活質量的疑難雜癥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軟骨的化學成分也在發生變化,其滑動性和承受壓力的能力下降,軟骨面出現軟化或破裂,軟骨變薄或部分脫落,軟骨面邊緣出現增生,慢慢地骨化形成骨刺,壓迫周圍的組織器官而出現一系列癥狀。現代醫學對骨質增生癥的治療仍局限于手術治療為主,由于手術費用高,療效又難以保證,患者多年老體弱多病,增加了手術的危險性,一般人不愿接受,而以激素、消炎痛為主的保守治療只能一時緩解疼痛而已,停藥即發。祖國傳統醫藥獨辟蹊徑治療骨質增生癥,效果顯著。中醫認為骨質增生是由于年老體衰,臟腑功能減退,尤其是腎精虧虛,肝血不足,骨失所養而發生退行性變。在骨質增生的發生過程中,不僅骨胳本身在變化,其周圍軟組織亦同時進行代償性改變,這種改變不斷調整因骨質增生而帶來的不平衡狀態,使被刺激的神經血管、脊髓有可能爭取到一定時間代償修復,并改善其功能。骨質增生的速度是緩慢的,而軟組織的恢復能力是很快的,中醫學就是通過補腎滋肝、舒筋活血、消炎止痛來進一步縮短代償過程,這樣即使骨質增生仍在發展的情況下,亦可能獲得臨床癥狀的治愈。而關節腔有積液的患者不可使用熱敷,因熱敷會加重滑膜的炎癥?,F代醫學早已證實,關節腔內溫度上升可引起滑膜膠元酶致關節軟骨分解,使癥狀加重。減少關節活動量,可有效地減少復發,患者應避免強力勞動,臨床治愈后應堅持服用六味地黃丸等滋肝補腎藥物,常收到滿意效果。2、骨質增生與體育鍛煉骨質增生,醫學上稱為骨質退行性病變,俗稱長"骨刺"。中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骨發生老化,最常見的疾病是腰椎長骨刺,醫學上稱為肥大性脊椎炎或腰椎骨關節病,于是中老年人常出現程度不同的慢性腰痛。此外有的患者還伴有一側或雙側臀部大小腿后外側明顯的麻木,走一段路,疼痛明顯加重,休息后癥狀好轉。還有中老年人的頸背與頸臂疼痛,有時疼痛沿上肢一側向手指放射?;蛐≈赴l麻如觸電感,當頭轉動到某一部位時,疼痛會明顯的加重,而離開此位置時,疼痛會明顯緩解,有時病人訴說有"長期落枕感",這也是由頸椎的骨質增生所致的。中年以后,骨質逐漸退化,首先是軟骨軟化,加上骨長期承擔重力和活動,椎骨的邊緣呈現出乳頭狀突起以及發生椎骨變扁平、椎間盤失去水分而萎縮等變化。椎骨邊緣的乳頭性突起即為"骨刺"。這些骨刺若刺激椎間孔內的脊神經根就產生上述骨質增生的臨床癥狀。一般來講,人在30歲以后開始就有骨質增生這種變化,當超過50歲,這種變化就已很明顯。但也有很多人是沒有任何癥狀的,這大多數人是與經常運動和體育鍛煉有關。運動系統的活動對人體的其它各系統如消化、呼吸、循環、神經系統的活動都有促進作用。因此,經常參加生產勞動和鍛煉可以增強體質。不運動的人,肌肉血液供血不足,往往造成肌肉營養缺乏而萎縮,力量減退,肌內的彈性下降,而且容易發生損傷。經常運動和參加體育鍛煉的人能使骨變得粗壯,而癱瘓和長期臥床的病人,骨質變得蔬松,肌肉無力而萎縮。運動和體育鍛煉對關節肌肉有明顯的好處:1、經常運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功能,能使機體各部獲得充足的營養。2、經常運動使各關節保持較大的活動范圍,關節軟骨受力而均勻,不致于軟化。相反不堅持運動的人,關節軟骨受力局限而加重破壞,易造成關節炎。3、經常堅持運動,使肌肉、韌帶強而有力,可以穩固關節,加強骨的堅固性。4、經常運動,可以使關節內不斷分泌滑液,滑液對關節有營養作用,可以推遲其老化。此外,經常運動,不僅有利于改善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功能,而且對精神有良好作用,還可以控制體重。3、骨質增生都需治療嗎?骨質增生就是指正常骨、關節的邊緣多長了些骨頭,俗稱骨刺,多見于45歲以后的中老年人,好發于負重的、活動度較大的部位,如脊柱的頸椎和腰椎,下肢的髂關節和膝關節等。產生骨質增生的原因,一般認為:在脊柱是因為椎間盤變性成遭受慢性勞損,造成椎體間的不穩定,椎間的韌帶反復牽拉,使其在椎骨的附著部出血、形成血腫并逐漸機化鈣化而形成骨刺;在四肢關節則是由于反復的慢性損傷、關節退行變化,關節邊緣韌帶附著部的牽拉、出血,逐漸機化骨化而成為骨刺。骨質增生的形成存在著對人體有利的一面,即能增加脊柱和關節的穩定性,限制了某些方向的活動,使局部的應力得到平衡,有利于防止進一步的損傷。當然也有不利的一面,這要看骨刺生長的部位而定,如果骨質增生壓迫了脊髓和神經或者造成管道的狹窄,即可產生一系列癥狀,如疼痛、麻木、跛行,以致嚴重的還可以引起癱瘓。如何正確對待骨質增生,什么情況下要進行治理,這是許多中老年人所關心的一個問題。有些人在照X光片后發現有骨質增生后,心理負擔很重,心情十分緊張,這實在是沒有必要的。首先,骨質增生是一個骨關節生理退行性變化的過程。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中老年都會出現,猶如人老了眼睛會"老花"一樣,不能一概認為是一種疾患;其次,就大多數人而言,有骨質增生不等于有病,沒有癥狀就不需要進行治療;第三,骨質增生產壓迫癥狀輕的可以進行適當休息、理療、封閉及服藥來緩解。有些藥物,如骨刺消痛液、骨刺片、醋療等,些并不能消除骨刺,而是通過舒筋活絡,行氣止痛、驅風祛濕的藥理作用而消除癥狀的。只有骨質增生產生壓迫癥狀重的極少數病人,才需要通過醫生的認真診斷,選擇適當的手術方法來進行治療。4、"骨刺"能否被"消化"在門診或病房,經常有病人拿著X光片詢問醫生,有無能消去"骨刺"的良藥秘方。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骨刺"。堅硬的骨骼,是充滿生命的力的骨組織,不斷進行著新陳代謝,一邊不停地老化,一邊不停地生長,處于動態平衡之中。進入老年期,這種代謝平衡發生變化,老化的速度大于生長的速度。因此,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骨骼的硬度和強度下降。顯而易見,這對支撐、負重和活動等功能不利。為此,機體便自動進行代償,以數量的增多來彌補質量的下降,在靠近關節處有少量骨質增生。同時,由于長期磨損,光滑的關節軟骨逐漸退化,發生龜裂,甚至剝落。軟骨受到破壞后,其骨質也會自動進行增生以圖修復。因此,一些負重關節如頸椎、腰椎、髖關節、膝關節附近的骨質增生比較明顯。增生的骨贅通常在骨骼的兩端四周同時存在,但投影在平面的X光片,可能表現為基底寬、尖端細的粗刺形狀。為了描述方便,即稱為"骨刺"。許多專家指出,這個名稱還不夠妥當,不能反映實際情況,容易引起病人的誤解,似乎骨端有象鋼釘、竹刺之類的東西,引起了疼痛的癥狀。骨質疏松和骨質增生在老年人是普遍現象。但在少數人身上,還存在疼痛癥狀,有的引起活動受限,甚至關節積液、腫脹。頸、腰椎的骨質增長和韌帶退變增厚,可能造成神經受壓,是頸椎病、腰椎退變性關節炎、腰椎管狹窄癥的主要原因。但經長期觀察,骨質增生和各種癥狀之間沒有確定的關系。既然少數骨質增生的確能引起癥狀,就需要治療。于是,各種藥片、針劑和治療儀器便應運而生。但是,目前尚未發現它們能夠將增生的骨質(即X光片上表現出來的"骨刺")消掉。原因很簡單,經化驗測定,增生的骨質和人體原有的骨骼結構相似,成份相同。如果真能將增生的骨贅"消"去或"化"掉,那么,人體所有骨骼豈不是同時也"消化"掉了。不過,在這里有必要指出,那些藥物和治療儀器雖不能將增生的骨贅消去,卻并非毫無作用。這是由于其中活血化瘀、行痹通絡、抗炎鎮痛等藥物抑制了骨質增生,同時伴有的骨關節炎病理過程。有的藥物還能延緩、遏制骨質增生的發展。對于那些骨質增生很厲害,造成神經受壓、關節活動不良等嚴重癥狀的,可以施行手術治療。5、足跟痛就是長骨刺了嗎?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見到一些足跟痛的病人,由于沒有明顯外傷,特別是中老年人,自認為是骨質增生,長了骨刺很是擔心。那么,足跟痛是不是長了骨刺呢?在從足部一側拍攝的X線片上,足后側跟骨下面的骨面基本上是圓鈍光滑的,如出現有突向前側的尖骨影,稱為跟骨骨刺。跟骨骨刺的形成是由于附著于跟骨下面的腱膜與肌肉長期收縮刺激,引起局部骨質增生。有骨刺的人不一定足跟痛,足跟痛的人也不一定有骨刺,疼痛的程度與骨刺的大小也不成正比。跟骨骨刺僅僅是X線上所見,因為對有跟骨骨刺的足跟痛,切除骨刺后只有少數人足跟痛消失,大部分人仍遺留足跟痛,另外,有時手術后,骨刺重新生長,甚至原狀復發。所以,絕大數跟骨骨刺并無疼痛,極少數骨刺可以引起疼痛,這可能由于骨刺生長的方向斜向前下方,長時間行走、站立時,足跟擠壓骨刺,刺激周圍組織形成滑囊,滑囊發炎可致疼痛。足跟痛又稱跟骨痛或跟痛癥,是由多種慢性疾病所致,多發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肥胖者,一側或兩側同時發病,常見的病因有:足跟脂肪墊炎或萎縮,跖筋膜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壓癥等,跟骨骨刺不是足跟痛的常見原因。因此,只有找出足跟痛的原因,對因治療,才能取得理想的療效。6、老年人為何易長骨刺隔別鄰居王大伯今年68歲,身體挺結實的,走起路來像小旋風一樣,可最近卻常感到足后跟疼痛。前天,他在兒子的陪同下到醫院作了X線拍片檢查,結果發現患有跟骨刺。那么,什么叫骨刺?人老了為何易長骨刺呢?骨刺在醫學上稱為骨質增生,多發生在腰椎、頸椎、膝關節、跟骨等活動及磨損較多的部位。骨刺發生后多數人可無任何癥狀,但若壓迫了周圍的組織,如神經、脊髓、肌腱、肌肉時,常出現局部酸痛、關節活動受限、肢體疼痛麻木、無力等癥狀。有些患者則表現為頭痛、頭昏、脖子發硬、視物不清、大小便異常等。這種病多發生于老年人,有人統計,45─60歲的人發生率為74%,80歲以上者發生率為90%,由此可見,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人老了為何易長骨刺呢?這是因為人體在活動時往往會過分牽拉附著在椎體骨邊緣上的韌帶和小關節突上的關節囊,由于經常不斷地牽拉,反復刺激那里的骨膜,就會引起椎體邊緣及小關節骨質增生。這種增生是椎骨在韌帶、關節囊附著的地方形成的一突起,在X線片上顯示其外形尖銳,有點像"刺"。而且這種骨刺的形狀又有點像凸起的嘴唇,比原來的椎體肥大,所以也叫唇樣增生或脊椎肥大。當骨刺長在頸椎壓迫了鄰近的神經,脊髓或椎動脈等組織,引起頸項、上肢以至全身的種種癥狀,我們就稱之為頸椎病。長在跟骨上的骨刺,為跟骨刺。長了骨刺怎么辦呢?對于骨刺的治療,一般認為除極少數骨刺壓迫神經、血管或重要臟器需要手術切除外,絕大多數病人都應采取非手術治療。首先要避免和減輕病變部位的過度勞累??山洺_M行緩性而柔和的肌肉伸屈鍛煉,以增強肌肉的彈性使酸痛麻木等不適感覺減輕或消失。其次,在癥狀發作時要適當休息,同時進行熱療、推拿、按摩或局部疼點封閉等治療,以減輕疼痛。中藥離子導入療法可舒筋活血,消腫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用于治療骨刺有一定療效。第三,在整個康復治療措施中,藥物治療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手段。常用的藥物有骨刺片、硫酸軟骨素A、復方軟骨素片、復方丹參片、維生素E等。對疼痛癥狀明顯者,可給予止痛鎮靜藥,如芬必得、安定等。有麻木癥狀者,可選擇維生素B1,維生素B2,以及ATP等營養神經的藥物輔助治療。7、腰椎骨質增生是病嗎?近一、二十年來,隨著X線檢查方法的普通應用,發現腰椎骨質增生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多,尤其是有的老年同志,本來就經常出現腰痛,被診斷為腰椎骨質增生,便認為是患了"不治之癥",為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甚至擔心治不好會引起癱瘓,還有的四處求醫問藥,希望能找到根治消除腰椎骨質增生的辦法。我們知道,脊柱在整個運動系統中占十分重要的位置。人體的任何活動和姿勢的完成,都與脊柱有關,而腰椎在整個脊柱中活動度最大,伸屈和側彎都較自如,腰椎的負重能力也較大,活動和負重產生的應力長期反復作用于腰椎,則可出現腰椎骨的代償機能的自然反應──腰椎骨質增生(骨刺)。其解剖組織學變化是腰椎椎體骨關節邊緣關節面及骨突出處部位骨小梁數量增多,骨密度增高,并無任何病理改變。實質增大了關節的負重面,腰椎間骨關節穩定性得以加強,可起到減輕或避免腰椎遭受新的損傷的作用。大量的臨床資料表明,大多數腰椎骨質增生與病人臨床癥狀之間沒有必然聯系,腰痛輕重與增生程度不成正比。有的人增生明顯卻毫無腰痛,而另一些人骨質增生不多,但腰痛癥狀卻很突出,許多"腰椎骨質增生"病人經治療后腰痛消失,但復查X線仍可見到骨刺依然存在。只有極少數病人因骨質增生位置特殊,造成對周圍神經、血管的壓迫或造成椎管狹窄并引起臨床上相應的癥狀,在此特定條件下腰椎骨質增生才屬于病理性的,一般需手術治療。實際上,中老年人腰痛原因較為復雜,且因人而異,尤其是那些被診斷為"腰椎骨質增生",又較長時間治療無效的病人,更是應該到醫院去,通過醫生用現代先進的理化檢查,找到腰痛真正原因,才能"根治"腰痛。假如把臨床上表現出來的癥狀都輕意歸屬于腰椎骨質增生,并以此定論,就會使自己長時間遭受病痛的拆磨,除多付出經濟代價外,有時還會失去早期發現其它疾病或失去有效治療的良好的機會。8、骨刺能否通過不斷活動磨小磨沒?當一個人患了骨質增生發生了"骨刺"時,總有些人告訴他,你多活動骨刺就磨沒了!甚至患者說,某大醫院一位骨科醫生也告誡他:"骨刺別怕,你只要每天不斷活動骨刺就沒了!"這種提法顯然是錯誤的,正是這種荒謬的認識,延誤和加劇了許多患者的病情。為什么說這種觀點不正確呢?因為骨關節某部位如果受力超出骨、軟骨所能承受的適應強度,則引起骨質增生而形成骨刺。其實骨質增生是人體對超過骨關節承受能力的力并使之均勻分布,降低受力強度的一種反應方式,骨關節受力超出可適應強度越大,骨質增生就越快越嚴重。所以根據"骨刺"的形成這一機理可知,想通過增加活動強度磨去"骨刺"的想法,必將事與愿違,只能增加已經超過骨關節所能承受作用的強度,勢必促進其增大發展,而不會磨去"骨刺",尤其在下肢關節更是如此。一般來說,當骨關節承受力已超過適應強度形成"骨刺"時,倘若設法使其受力強度降至適應強度之下的話,卻可起到使"骨刺"發生疏松、增生停止,癥狀減輕的作用。那么,骨質增生的患者就不能活動了嗎?事實也并非如此。骨質增生患者除了進行相應的治療,為了防止肌肉發生廢用性萎縮和關節的強硬,也需要進行不使關節增加負重和受力的輕柔活動。這種活動純屬在不增加骨關節負重和作用力下,來鍛煉肌肉和保持增進關節運動功能。因此,這種運動是一種特殊方式下的輕柔肌肉收縮性關節運動。9、骨質增生與骨質疏松骨質增生與骨質疏松是中老人的骨與關節衰老的一種表現,但骨質增生決非由骨質疏松所致。而是由于人體的骨與關節特別是負重大、活動多的膝和脊柱等部位,經過常年累月的磨損,關節軟骨失去了正常的光滑性而變得粗糙,同時關節周圍的關節囊、韌帶、肌腱也因勞損而出血。機體對這種慢性磨損要進行修復,其修復的方式就是增生即骨刺。骨質疏松的本質是指骨量減少而言。它是由于遺傳、激素和營養等因素相互影響下的復雜結果。鈣和維生素D缺乏、甲狀腺功能亢進、不適當地服用糖皮質激素(即強的松等)、吸煙、酗酒以及長期臥床等都可引起骨質疏松。所以說,骨質疏松不是一種單一疾病,而是由幾種不同原因造成的。比如性激素是人體骨的合成的重要因素。因此,當女性在絕經以后,由于女性激素分泌減少了或停止,則嚴重地影響了骨的合成。實際人類骨量的減少或丟失,從30─40歲就開始了,中老年人丟失的更快。盡管骨質增生和骨質疏松是中老年人不可避免的一種骨質老化現象。但絕非發生于所有中老年人,而是與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社會環境、社會經歷以及個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有關。比如經常參加體力勞動、戶外活動多或以新鮮素食為主的中老年人發生骨質增生和骨質疏松就少。而經常吸煙、酗酒或長期臥床不起或較少參加戶外活動者發生率就高。體內的骨是一種有生命的活體組織,隨著生命的存在,始終進行著新陳代謝活動。而鈣和磷又是骨的主要成份。一般情況下以骨鹽的形式集中于骨骼和牙齒中,從而維持了骨和牙齒中的硬度。鈣和磷的極小一部分存在于血液和肌肉等軟組織中,其含量保持一個適當的比值,從而維持了骨的健康。對于中老年人來說,由于其各臟器也和骨關節一樣發生老化,尤其是胃酸、胃蛋白酶和唾液腺分泌減少以及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使其對鈣的攝取、消化和吸收受到嚴重的影響,這時骨骼中的鈣就會釋放出來,以保持鈣的正平衡狀態。因此可以這樣講,骨質疏松的實質是指骨內鈣的游離和減少。所以適量補鈣對防治中老年人的骨質疏松是有益的,補鈣不能治療骨質增生。在日常膳食中,富含鈣的食品有:乳類,蝦皮、海帶、豆制品以及綠色疏菜等。但在選用疏菜時要采取適當措施除去妨礙鈣吸收利用的草酸等因素。例如菠菜,可先用開水焯后,使部分草酸先溶于水再炒。對于老年人,許多學者認為每日應攝入鈣1000毫無,絕經后的婦女每日應攝入1200─1400毫克鈣,才能滿足身體對鈣的需要。若膳食中的鈣仍不能滿足需要時,可考慮補充之。目前臨床上常用的鈣劑有乳酸鈣、碳酸鈣、葡萄糖酸鈣以及活性鈣等,每日量為500毫克至1500毫克。盡管引起中老年人的骨質疏松的原因較多,但結果卻是一樣的。祖國醫學認為"腎主骨、生髓。腎精足,則骨骼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分滋養而緊固有力",所以對中老年人要以"補腎",以治本才能達到健骨的目的。常用的中草藥有女貞子、枸杞、山藥、補骨脂、黃芪、茯苓等。中成藥有六味地黃丸、虎潛丸、壯腰健腎丸等,常服可取得一定的效果。10、骨質增生都需治療嗎?骨質增生就是指正常骨、關節的邊緣多長了些骨頭,俗稱骨刺,多見于45歲以后的中老年人,好發于負重的、活動度較大的部位,如脊柱的頸椎和腰椎,下肢的髂關節和膝關節等。產生骨質增生的原因,一般認為:在脊柱是因為椎間盤變性或遭受慢性勞損,造成椎體間的不穩定,椎間的韌帶反復牽拉,使其在椎骨的附著部出血、形成血腫并逐漸機化、鈣化而形成骨刺;在四肢關節則是由于反復的慢性損傷、關節退行變化,關節邊緣韌帶附著部的牽拉、出血,逐漸機化、骨化而成為骨刺。骨質增生的形成存在著對人體有利的一面,即能增加脊柱和關節的穩定性,限制了某些方向的活動,使局部的應力得到平衡,有利于防止進一步的損傷。當然也有不利的一面,這要看骨刺生長的部位而定,如果骨質增生壓迫了脊髓和神經或者造成管道的狹窄,即可產生一系列癥狀,如疼痛、麻木、跛行,以致嚴重的還可以引起癱瘓。如何正確對待骨質增生,什么情況下要進行治理,這是許多中老年人所關心的一個問題。有些人在照X光片后發現有骨質增生后,心理負擔很重,心情十分緊張,這實在是沒有必要的。首先,骨質增生是一個骨關節生理退行性變化的過程。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中老年都會出現,猶如人老了眼睛會"老花"一樣,不能一概認為是一種疾患;其次,就大多數人而言,有骨質增生不等于有病,沒有癥狀就不需要進行治療;第三,骨質增生產生壓迫癥狀輕的可以進行適當休息、理療、封閉及服藥來緩解。有些藥物,如骨刺消痛液、骨刺片、醋療等,并不能消除骨刺,而是通過舒筋活絡,行氣止痛、驅風祛濕的藥理作用而消除癥狀的。只有骨質增生產生壓迫癥狀重的極少數病人,才需要通過醫生的認真診斷,選擇適當的手術方法來進行治療。11、慢性腰腿痛與腰椎骨質增生????人到中年容易患慢性腰腿痛,接受X線檢查后往往都發現有腰椎骨質增生,于是乎"腰椎骨質增生"成了人們統稱腰痛的一種病名,其實從醫學的角度講,這是欠準確的。"骨質增生"并不是一種病的名稱,而是很多種退變性疾病中的一種病理變化,它的病理學意義是表示人體骨組織開始退變、老化。這種病理變化有時會造成壓迫癥狀,但更多的是并不直接引起癥狀(如單純的椎體前緣唇樣增生),有的病人甚至是從健康體檢中發現的,實際上中老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程度不的一腰椎骨質增生,這主要是由于椎間盤、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增生退變和神經受壓所致。當然,骨質增生也是我們診斷疾病的重要觀察指標,如小關節突的骨質增生會發生腰椎骨關節病,腰椎后緣的骨質增生會發生椎管狹窄等等。那么,引起慢性腰腿痛癥狀的疾病有哪些呢?常見的有如下幾種:椎間盤突出癥 椎間盤變性、破裂突出后壓迫神經根,引起患側的腰痛且向同側下肢放射至小腿,輕則下肢活動受限,重則會引起大小便失禁等癥狀。CT及磁共振檢查可明確突出部位和程度,該病多見于中青年男性,發病后必須接受嚴格、規范的保守治療,若效果不佳則應行手術摘除。椎管狹窄癥 本病好發于四十至五十歲的男性。因脊柱退行性改變,如椎間盤膨出、椎板及黃韌帶增生變厚、硬膜外脂肪變性等使椎管前后徑及側陷窩變窄,壓迫馬尾及神經根產生癥狀,主要表現為慢性腰腿痛,尤其在行走時加劇,略蹲或稍坐后緩解(即間歇性跛行)。初發及癥狀較輕時可以行臥床、牽引、按摩、理療及藥物等治療,經保守治療無效而癥狀嚴重者宜行手術治療。椎弓根崩解與脊柱滑脫 由于脊柱在發育過程中的缺陷,使椎弓根峽部形成先天性骨不連。因椎體與椎板失去骨性聯系,相鄰椎體僅靠軟組織維持解剖結構,故可出現脊柱滑脫,即椎體骨之間發生移位,此時可壓迫神經,周圍軟組織亦容易發生勞損,此癥多見于第五腰椎,左右斜位的X光片可確診。臨床主要表現為慢性腰腿痛,勞累時加重,臥床休息后減輕。當滑脫嚴重,產生神經根和馬尾受壓時,應行手術減壓植骨或行內固定術。此外,引起慢性腰腿痛較常見的疾病還有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水平骶骨等??傊?,有慢性腰腿痛的患者應該到醫院接受檢查及治療,同時學習一點健康衛生知識,增加對疾病的認識,以利于疾病的自我保健、預防及治療。
熱心網友
什么是腰椎間盤突出癥和腰椎骨質增生癥?貴陽市華烽醫院主治醫師 張少武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椎間盤老化以后,彈性降低,在某種因素下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被擠壓出來,壓迫刺激周圍神經根血管,而出現痛麻等癥,發病時腰部呈撕裂樣劇痛,曲膝臥床休息后疼痛減輕,活動或咳嗽,噴嚏,均可是疼痛加劇,并沿坐骨神經走行路線向腿部放射,明顯受限病程較長的患者,下肢有放射痛合并麻木。患者中有85%病例...
熱心網友
什么是腰椎間盤突出癥和腰椎骨質增生癥?貴陽市華烽醫院主治醫師 張少武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椎間盤老化以后,彈性降低,在某種因素下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被擠壓出來,壓迫刺激周圍神經根血管,而出現痛麻等癥,發病時腰部呈撕裂樣劇痛,曲膝臥床休息后疼痛減輕,活動或咳嗽,噴嚏,均可是疼痛加劇,并沿坐骨神經走行路線向腿部放射,明顯受限病程較長的患者,下肢有放射痛合并麻木?;颊咧杏?5%病例可引起坐骨神經痛。本病突出的原因主要是椎間盤退變,一般在20歲以后,椎間盤開始退化,水分丟失,纖維環韌帶彈性逐漸減低本身椎間盤組織缺乏血液供應,修復能力差,加上負重大,活動多,遇到外傷,積累性勞損,造成纖維環破裂。長期腰肌勞損,肌肉和韌帶萎縮,緊張性增強,使椎間盤的內壓增大,也是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重要原因。中醫認為本病主要是肝腎虛損,氣滯血瘀,筋傷骨錯,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瘴阻經絡而發病。 腰椎骨質增生癥,即腰椎骨質發生退變,是關節、椎體邊緣發生異常增生而形成的諸如疼痛等癥狀。如果在查體時發現腰椎有骨質增生,但沒有任何臨床癥狀,此種情況只能稱之為骨質增生,而不能叫骨質增生癥。 本病病人96%以上為60歲以上老人,男多于女,重體力勞動者多于輕體力勞動者,目前30歲左右也時有發生。一般分椎體邊緣增生及關節突關節邊緣增生兩種。1.椎體邊緣增生 分三型:(1)離盤型:增生多較小,呈尖樣,偏離椎體,患者年齡一般較輕,椎間盤功能正常。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日常生活勞動中脊柱屈曲較多,間盤前部及受累椎體前上角受壓較大,前縱韌帶自椎體邊緣被輕度掀起,長時間反復刺激形成較小骨質增生即骨刺。(2)間盤型:即骨刺面向間盤,多由相鄰椎體相對生長,患者年齡較大,間盤有不同程度變窄,骨刺呈爪狀,對稱爪稱骨唇。(3)平行型:骨刺橫行,較長,尖端既不向盤也不遠離盤。2.脊柱關節突關節邊緣增生 由于關節突是可活動的滑膜關節,可發生慢性勞損,如伴有椎間隙狹窄時,腰椎運動力學發生不平衡,故產生了增生。 臨床特點:(1)晨起有腰痛,活動后疼痛減輕。(2)活動或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3)腰部酸脹,希望兒孫輩用拳頭叩擊。(4)單純骨質增生,不發生坐骨神經痛。如因增生致椎管狹窄可有坐骨神經痛及間歇性跛行。(5)腰椎X光片可顯示不同程度骨質增生。 防治及預后 應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臥硬板床;口服消炎止痛藥物,外用活血膏等;針炙,理療;神經阻滯,小針刀松解;嚴重影響功能者如腰椎管狹窄癥行手術切開減壓術。預后良好。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治療中的誤區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李佛?!£愒9狻 ⊙甸g盤突出癥是常見病,按目前的醫療條件和水平,此病的診斷已并非難事,有效的治療方法亦很多,甚至在鎮級醫院也可實施手術治療。但是,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與治療出現了頗多的誤區,也有人提出“腰椎間盤突出手術‘下鄉’是喜還是憂?”的問題?,F就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作一討論。1 對臨床癥狀、體征的認識 患者主訴慢性腰腿痛時,如醫生不進一步詳細了解病情,只想到腰椎間盤突出癥,極容易造成誤診或漏診。臨床經驗告訴我們,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關鍵是癥狀與體征的獨特表現。1.1 發病年齡 腰椎間盤突出癥好發于青壯年,尤以30~40歲為多,如果超過50歲,甚至60歲,除非以往常有腰腿痛,否則診斷應當謹慎,考慮的范圍應當更廣些。1.2 痛的部位 絕大多數病人有腰痛伴單側或雙側下肢至膝以下的放射痛、麻木,少數L3~4突出病人為腰痛伴大腿前方放射痛,但如果僅腰痛無腿痛或僅伴臀部或大腿后方痛者,則多不屬此癥;僅腿痛無腰痛,也可能是間盤突出癥。然而,其它病變如腫瘤、炎癥波及神經根也有腰腿痛,卻不是椎間盤突出癥。1.3 痛的性質 除了少數椎間盤破裂、髓核脫出或游離于椎管并有粘連時,其腰腿痛可為持續性外,大多數病人是間歇性痛。因此,對持續性痛者應首先排除炎癥、結核或腫瘤等。1.4 痛的程度 多數病人的疼痛可以忍受或口服消炎止痛藥后可緩解。對疼痛時間長達1周以上,難以緩解者診斷該癥應謹慎。1.5 痛的規律 大多數病人的疼痛有規律性,活動時痛加重,靜止時減輕;翻身、站立時加重,臥床減輕;下午比上午重,白晝比晚間重;咳嗽及大小便腹內壓增加時痛加重。1.6 痛的發作 腰腿痛病史多較長,數周、數月或數年,反復發作,時重時輕,而對于長時間疼痛不減輕或是進行性加重的病人則應考慮其它疾病,特別是腰椎骨腫瘤。1.7 腰部外形及活動度 多數表現為平腰或伴側彎,以減輕突出的椎間盤髓核對神經根的壓力或張力,故腰椎活動時多以某一方向受限為主。如腰椎各個方向活動受限及疼痛者,則應考慮急性腰扭傷、腰椎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腫瘤等;如站立位腰前凸增加、腰椎有階梯樣凹陷畸形者,為峽部裂并滑脫。1.8 直腿抬高試驗 95%病人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急性腰扭傷、強直性脊柱炎、腰骶椎腫瘤、骶髂關節和髖關節病變等也可陽性。加強試驗是區分真假根性坐骨神經痛的有效辦法。相反,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則大多數不屬此癥;但L3~4以上或輕度中央型,或極外側型,或神經根長期受壓萎縮,或椎管腔寬大的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也可為陰性表現,應注意鑒別。1.9 肌肉萎縮 神經根受壓時間較長,可出現下肢局限性肌肉萎縮,一般都與間盤突出的水平相對應,如L3~4突出引起股四頭肌、L4~5突出引起伸長肌萎縮,巨大的中央型突出或脫出可致馬尾神經損害引起小腿前外側肌群萎縮或足下垂,但如出現普遍性的肌肉萎縮則不一定是椎間盤突出癥。2 對影像學檢查的認識 隨著CT、MRI等影像學裝置的問世,不僅為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提供了直接的影像征,還可通過三維觀察做出突出大小、類型、位置等的判斷。這些優點使一些骨科醫生容易忽視或缺乏了解它們的不足之處,進入唯影像學診斷而與臨床脫節的誤區。2.1 X線片 由于X線片不能提供直接的影像征,而被誤認為可以省略。其實,X線片可提供對脊椎整體的了解,觀察腰骶椎有無骨性畸形(如骶椎腰化或腰椎骶化)、炎癥、腫瘤等,避免漏診、誤診。2.2 脊髓造影 目前的碘水造影劑毒副作用很小,行腰椎脊髓造影具有價廉、直觀、觀察范圍廣的優點,準確率達90%以上。但對椎管腔寬大,突出又較小的也可出現陰性表現。2.3 CT 它為間盤突出的診斷提供了直接、詳細的影像征,其準確率各家報道相差較大,一般為70%左右。假陽性假陰性并不少見,這與機器的性能、質量、掃描技術和閱片者的經驗有關。常見的誤區是,沒有照X線片,只做CT檢查,出現漏診、誤診,特別常見的是將膨出診斷為突出,故治療無效并非少見。2.4 MRI 對間盤突出的診斷準確率達90%以上,但由于價錢昂貴而難于普及。有腰椎畸形者或機器性能欠佳者診斷準確率常受影響。3 診斷的問題 診斷上對一些基本概念應搞清楚。3.1 間盤膨出不等于突出 膨出是間盤髓核及纖維環的張力、彈性開始退變,其形態結構仍正常。影像學表現為:間盤前方或后、外側方的均勻膨起,40歲開始出現,年紀越大越明顯,可無臨床癥狀,也不需任何處理,除非合并有椎管骨性狹窄或黃韌帶肥厚、小關節增生,才會出現椎管狹窄癥的臨床表現。有些在基層醫院手術后仍有下腰痛的患者,復閱其CT片僅見間盤膨出,也沒有根性坐骨神經痛的癥狀,手術效果差并不奇怪。因此,切勿把間盤膨出當成突出而行手術治療。3.2 突出不等于突出癥 間盤突出的病理改變為某一區域的纖維環部分或大部分破裂,髓核變性突出。影像學表現為:間盤邊緣某一位置山峰狀的突起,一般在間盤后緣最多見;如有相應的根性坐骨神經痛的癥狀、體征,才能診斷為間盤突出癥。骨科醫生不應把無癥狀、體征的影像學突出診斷為間盤突出癥,也不應籠統地將腰腿痛癥狀主觀地與影像學突出聯系起來。4 治療方面的問題4.1 保守治療一成不變 在沒有手術條件的基層醫院、診所或非手術科室,利用病人害怕手術的心理,極力宣傳本單位某一保守治療方法的效果,不顧病人療效如何一用到底。例如盲目長時間大重量骨盆牽引,頻繁反復的硬膜外(骶管)激素注射治療,或反復多次的麻醉下重力推拿等,以致延誤診治或出現并發癥。保守治療對病史短、臨床癥狀和體征較輕、脊髓造影或CT等影像學檢查輕度陽性表現者適用,一旦治療無效應及早放棄或改用其它治療方法。4.2 介入治療“一試就靈” 目前的介入治療方法有兩種:經皮間盤穿刺抽吸術和經皮間盤穿刺髓核溶解術(野木瓜凝乳蛋白酶或膠原酶注射)。前者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間盤內切割抽吸,后者通過溶解酶藥物使髓核降解,從而達到降低間盤內壓的目的。二者都具有創傷小,療效滿意(一般為70%),住院時間短等優點。由于此法操作簡單,很多中小醫院都可開展。但應嚴格選擇病例,做好術前檢查及準備,不應過分夸大治療效果。其實,介入治療后引起神經或血管損傷、椎間盤炎,甚至髓核溶解引起過敏性休克者并不罕見。介入治療的適應證應是:有明顯臨床癥狀、體征的早期間盤突出癥,經保守治療無效,且無椎管狹窄、馬尾神經損傷綜合征,CT或MRI證實無間盤鈣化、粘連或髓核脫出者。4.3 手術適應證選擇不當 常見的有:①只有影像學的突出征象而無相應癥狀體征的做了椎間盤手術;②初發病人,癥狀不重,未經正規保守治療即匆匆做手術;③只有臨床癥狀,影像學不典型的做了椎間盤手術;④因錯誤的診斷導致的適應證選擇錯誤,例如腰骶部惡性腫瘤、轉移癌、強直性脊柱炎或腰椎滑脫誤診為椎間盤突出而行間盤手術。4.4 椎間盤手術“下鄉” 近些年來,腰椎間盤手術“下鄉”現象方興未艾,是喜還是憂?喜的是,脊柱手術水平在近幾年中確實有了飛躍發展和提高,“下鄉”手術既方便了病人,又可提高基層醫院的醫療水平,這固然無可非議;憂的是,忽視適應證的選擇,把手術適應證任意擴大,以上提到的幾種現象均嚴重存在;或在不具備腰椎間盤手術條件的醫院勉強進行手術,結果手術并發癥屢屢發生,甚至醫療糾紛屢見不鮮,這是很值得注意的問題。5 手術中的相關問題5.1 定位錯誤 是術中時有發生的錯誤,如L4~5間盤突出而手術做了L5~S1或做了L3~4,甚至L2~3的并不少見。這可能是無X線平片,或即使照了,由于第12肋畸形(過小)或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造成腰椎序列的判斷錯誤。有人術前用照片定位或注射美藍,大部分可能準確,但也可能有錯。術前定位加術中定位最準確,即顯露L5、S1,骶椎是搖不動的,L5可搖動,動和不動之間即為L5~S1間隙,當然一定要排除腰骶椎的先天畸形。5.2 皮膚切口的大小 有些醫師認為切口大些易顯露;有的則認為切口小說明技術“高明”。其實,切口的大小不應當成為手術技術高低的標志。如切口小能滿足手術需要,小比大好。但不應為小而小,而應根據實際需要。例如肥胖者、間盤突出巨大、合并椎管狹窄或游離脫出,切口宜大些;反之,間盤突出一側靠外,也不過大,患者年紀輕又不肥胖者切口可以小些,特別是L5~S1。5.3 椎板應切除多少? 這也是經常聽到的議論。有些醫生認為全椎板切除干凈利落,清楚無誤。有的醫生則認為椎板切除很少甚至不必切椎板,損傷小、脊柱穩定性好,復發也易“二進宮”。椎板切除多少應依具體情況而定,如果間盤突出大,有粘連或合并椎管狹窄,椎板應多切,反之能少則少。5.4 手術時間長短 不論什么手術,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應越短越好,但是不應為短而短。手術復雜,手術時間應長;手術簡單、難度小,時間應短。需要指出的是:不要認為椎間盤是“小手術”就求快,而應求好。5.5 間盤切除多少合適? 這是不易回答的問題。理論上的“徹底”切除實際上無法做到。我們認為有如下幾種情況:①年紀輕者髓核水份多,術中見髓核為漿糊狀,髓核難以切除干凈,應耐心反復刮除、鉗夾;②中年人髓核成熟成塊,應把塊狀的髓核取出,再搔刮間隙;③年老患者髓核變性伴骨質增生、椎間隙窄,只將突出髓核清除干凈即可,因為椎間隙內容物甚少;④脫出或游離的髓核,將其在椎管內的部分清除,再將出口處殘留纖維環及髓核切除即可。總之清除髓核要耐心、反復清掃,不可認為鉗出一塊大髓核組織即完成任務,不再繼續努力尋找及搔刮。5.6 使用環鉆、尖刀和器械進入深淺的問題 有人喜歡用環鉆,干凈利落,速度快。也有人主張用尖刀,安全保險,暴露小。如果顯露范圍大可用環鉆;尖刀在顯露小時安全、不易誤傷神經組織。至于鉆、切、鉗進入椎間隙多深,一定要頭腦冷靜、準確估計,但一般不超過1.5cm是安全的,否則誤傷腹側大血管并非危言聳聽。5.7 間盤融合或重建 對伴有腰椎假性或真性滑脫不穩的間盤突出,有人主張作自體或異體骨、BAK、TFC等間盤植入融合,這是有益的;也有人主張人工椎間盤植入,目前尚未成熟,有爭議。5.8 術后引流 益多弊少,不引流也無錯,但有硬脊膜破裂者最好不引流。5.9 術后康復 術后積極腰背肌練習,一般1~2周內可下地。術后3個月可參加工作,半年內免彎腰搬重物。但具體康復應根據患者年齡及手術具體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