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一九六四年五月,航空研究院在新機改進改型方案會議上提出,經過了對 米格- 21 飛機進行“技術模透”的三年時間,在 米格- 21 的基礎上,設計一種性能更好的殲擊機。同年十月,新型殲擊機開始方案論證。在論證會上,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提出了飛機裝單臺發動機和雙臺發動機兩種方案。前者是全新研制的大推力發動機的方案,后者是采用成熟發動機(渦噴7甲)進行改型試制的方案。在航空研究院院長唐延杰主持下,會議確定采用雙臺發動機方案。這個正確的選擇,穩妥,可靠,有一定的技術基礎,是 殲8 飛機能夠研制成功的前提。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七日,總參謀長羅瑞卿批準了新殲擊機的戰術技術指標和研制任務。飛機命名為 殲8。殲8屬于2代戰機。不算仿制,是參照米格- 21 自行研制的.兩個網址都看看吧,非常詳細.
熱心網友
殲-八是仿制的,仿的是蘇聯的米格-23,屬于第二代,不過經過改進的殲-8已經接近 第三代戰斗幾的水準。
熱心網友
這個飛機基本上都是自研的,外行類似與SU-15,不過整體上沒有多少借鑒。是典型的第2代截擊機。
熱心網友
殲八是在來格22的基礎上研的戰機
熱心網友
殲8飛機不是仿制的,是自己研制的第二代戰斗機。
熱心網友
殲-8戰斗機是我國在殲-7,即米格-21的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制而成的高空高速戰斗機,北約編號“長須鯨”。
熱心網友
殲8是我國獨立開發的一種高空高速戰斗機,它是參考了殲7的氣動布局,沒有什么仿制的概念。但是由于開發殲8遇到的技術難題過于太多,直至長期定不下型。后來得到一架蘇制米格23后,中國殲8采用了很多當時的米格23的先進技術后,才或研制成功。 其剛開始時的研制,中國并沒打算也沒有仿制其它戰斗機的意圖。
熱心網友
在研制殲8時,參考了殲7的氣動外形,幾乎是殲7的放大。后來為了加裝性能更好的雷達同時能夠獲得更好的動力與機動能力,改用了兩側進氣,就是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的,型號就是殲8II,基本上屬于2代戰機。
熱心網友
自己造的,沒有仿制。《鷹擊長空》編導手記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19日 10:11 孩提時就對天上能飛的東西有著各種各樣的幻想,記事時就常用紙疊成各種各樣的飛機來滿足能飛上天空的好奇心,偶爾看到天上飛的飛機,那激動的心情真是無法形容。隨著時間的推移,步入中年后發現世界上有飛機已100年了,而幸運的是自己能有機會做《鷹擊長空》這樣又刺激又讓人激動的題材。 在翻看了一本本資料之后,發現原來我們祖先是那樣的聰明,在2000多年就有了各種各樣能飛向藍天的設想和飛行器,就連現在孩子們手中常玩的“竹蜻蜓”就是最早形成直升飛機的雛形。我國最早的飛機設計專家在1909年9月21日就駕駛著自己設計制造的飛機試飛成功,正應了我國那句老話“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這個具有上下5000年文明的古國,經歷了半殖民半封建承受了無數次創傷的國家和民族,在新中國成立4年后就將由自行設計、自行制造的一架初級教練機送上藍天,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也興奮地寫下這樣的詞句:“7月26日報告閱悉:祝賀你們試制第一架雅克十八型飛機成功的勝利,這在建立我國的飛機制造業和增強國防力量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從這個“開端”至今,我國的軍用飛機制造設計已經達到了全球軍用飛機的第三代的水平。 飛機總設計師徐舜壽在愛國熱心驅使下從國外回到國內擔任了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主任,在他主持下,在一年零九個月時間里就成功地制造出噴氣式教練機,時間是1958年7月26日,也就是新中國成立才不到8年,當我來到西安閻良看到這位總設計師的青銅塑像時,才知道了他在那個動亂的年代所受到的苦難。對一個飛機設計專家來說,51歲是多么吸引人的年齡啊,而他在這個黃金年齡就離開了我們。 也正是那段時間,我國飛機制造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但是新中國培養起來的一代航空人還是頂著逆境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將一架具有全天候的高效強擊機——強5,送上了藍天,它的設計者叫陸孝彭。當我第一看到陸孝彭的照片時發現,他是一個具有剛毅、倔強的男子。正是他那倔強勁兒使他在最后只有14個人的困難情況下,堅持研制,查圖像資料,當我看到14位帶著大草帽、穿著破背心的設計人員硬是在1965年6月4日將強5飛上藍天并完成全部的試飛科目的黑白影像資料時,有一種很難用言語表達的心情油然而生,在我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 對于我們這一代人,那個動亂的年代沒有接受到什么知識,只記得口號標語。哪知道什么制造飛機。可就是那個年代,航空人一改仿制的老路,14年如一日地研制出多方面超出當時制造標準的殲擊機——殲8,它的設計師是顧誦芬院士。好像飛機設計師都很倔(就像他們設計出來的飛機),好話說盡了也不接受采訪。他們的眼中只有飛機,絲毫沒有上鏡頭或者表現的欲望,似乎與這個以吸引眼球為榮的時代有些格格不入,但這就是真實的他們。 。
熱心網友
不是仿的,自己造的第2代,主要裝備空軍,海軍航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