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睡覺,我這幾天比你還煩.

熱心網友

找到煩的原因,解決它就不煩了。

熱心網友

男人和女人都有"例假"啊,都有那么幾天啊,推薦幾篇文章成為你自己 周國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滿美好理想的時期。如果我問你們,你們將來想成為怎樣的人, 你們一定會給我許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說,想成為拿破侖那樣的偉人,愛因斯坦那樣的大科 學家,曹雪芹那樣的文豪,等等。這些回答都不壞,不過,我認為比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 首先應該成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別崇拜拿破侖,成為像他那樣的蓋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問你 :就 讓你完完全全成為拿破侖,生活在他那個時代,有他那些經歷,你愿意嗎?你很可能會激動 得喊起來:太愿意啦!我再問你:讓你從身體到靈魂整個兒都變成他,你也愿意嗎?這下你或 許有些猶豫了,會這么想:整個兒變成了他,不就是沒有我自己了嗎?對了,我的朋友,正 是這樣。那么,你不愿意了?當然嘍,因為這意味著世界上曾經有過拿破侖,這個事實沒有 改變,惟一的變化是你壓根兒不存在了。  由此可見,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最寶貴的還是他自己。無論他多么羨慕別的什么人,如果讓 他徹頭徹尾成為這個別人而不再是自己,誰都不肯了。  也許你會反駁我說:你說的真是廢話,每個人都已經是他自己了,怎么會徹頭徹尾成為別人 呢?不錯,我只是在假設一種情形,這種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說的方式發生。不過,在 實際生活中,類似情形卻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發生著。真正成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世上有許多人,你可以說他是隨便什么東西,例如是一種職業,一種身份,一個角色, 惟獨不是他自己。如果一個人總是按照別人的意見生活,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總是為外在 的事務忙碌,沒有自己的內心生活,那么,說他不是他自己就一點兒也沒有冤枉他。因為確 確實實,從他的頭腦到他的心靈,你在其中已經找不到絲毫真正屬于他自己的東西了,他只 是別人的一個影子和事務的一架機器罷了。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自己呢?這是真正的難題,我承認我給不出一個答案。我還相信,不存 在一個適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說,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真切地意識到他的"自我" 的寶貴,有了這個覺悟,他就會自己去尋找屬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間,每個人都只有一 次生存的機會,都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存在。正像盧梭所說的,上帝把你造出來后 ,就把那個屬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聲、財產、知識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 得之,但沒有人能夠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 意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來。你 的人生是否有意義,衡量的標準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對人生意義的獨特領悟和堅守,從 而使你的自我閃放出個性的光華。  在歷史上,每當世風腐敗之時,人們就會盼望救世主出現。其實,救世主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耶穌是基督教徒公認的救世主,可是連他也說:"一個人得到了整個世界,卻失去了自我 ,又有何益?"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永遠牢記。 獨處的充實   怎么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他的"自我"呢?我可以提出一個檢驗的方法,就是 看他能不能獨處。當你自己一個人呆著時,你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呢,還是感到一種 寧靜、充實和滿足?  對于有"自我"的人來說,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則有些寂寞,寂寞中卻 又有一種充實。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 回 到了自己。這時候,我們獨自面對自己和上帝,開始了與自己的心靈以及與宇宙中的神秘力 量的對話。一切嚴格意義上的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和別人一起談古說今,引經據 典,那是閑聊和討論;惟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來大師們的杰作之時,才會有真正的心靈感悟 。和別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惟有自己獨自面對蒼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時,才會真正 感受到與大自然的溝通。所以,一切注重靈魂生活的人對于盧梭的這話都會發生同感:"我 獨處時從來不感到厭煩,閑聊才是我一輩子忍受不了的事情。"這種對于獨處的愛好與一個 人的性格完全無關,愛好獨處的人同樣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朋友的人,只是無論他怎 么樂于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來,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當然是一 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了。  當然,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他需要與他的同類交往,需要愛和被愛,否則就無法生存。 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忍受絕對的孤獨。但是,絕對不能忍受孤獨的人卻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 。世上正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最怕的就是獨處,讓他們和自己呆一會兒,對于他們簡直是 一種酷刑。只要閑了下來,他們就必須找個地方去消遣,什么卡拉OK舞廳啦,錄像廳啦,電 子娛樂廳啦,或者就找人聊天。自個兒呆在家里,他們必定會打開電視機,沒完沒了地看那 些粗制濫造的節目。他們的日子表面上過得十分熱鬧,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極其空虛。他們所 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想方設法避免面對面看見自己。對此我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連他們自己 也感覺到了自己的貧乏,和這樣貧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頂沒有意思的,再無聊的消遣也比這 有趣得多。這樣做的結果是他們變得越來越貧乏,越來越沒有了自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  獨處的確是一個檢驗,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的靈魂的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的真正感覺, 他是否厭煩自己。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不厭煩自己是一個起碼要求。一個連自己也不愛的人 ,我敢斷定他對于別人也是不會有多少價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質量的社會交往。他跑到別人 那里去,對于別人只是一個打擾,一種侵犯。一切交往的質量都取決于交往者本身的質量。 惟有在兩個靈魂充實豐富的人之間,才可能有真正動人的愛情和友誼。我敢擔保歷史上和現 實生活中找不出一個例子,能夠駁倒我的這個論斷,證明某一個淺薄之輩竟也會有此種美好 的經歷。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人活世上,除吃睡之外,不外乎做事情和與人交往,它們構成了生活的主要內容。 做事情,包括為謀生需要而做的,即所謂本職業務,也包括出于興趣、愛好、志向、野心、 使命感等等而做的,即所謂事業。與人交往,包括同事、鄰里、朋友關系以及一般所謂的公 共關系,也包括由性和血緣所聯結的愛情、婚姻、家庭等關系。這兩者都是人的看得見的行 為,并且都有一個是否成功的問題,而其成功與否也都是看得見的。如果你在這兩方面都順 利,譬如說,一方面事業興旺,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婚姻美滿,朋友眾多,就可以說你在社 會上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說你的生活是幸福的。在別人眼里,你便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幸運兒 。如果相反,你在自己和別人心目中就都會是一個倒霉蛋。這么說來,做事和交人的成功似 乎應該是衡量生活質量的主要標準了。  然而,在看得見的行為之外,還有一種看不見的東西,依我之見,那是比做事和交人更重要 的,是人生第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做人。當然,實際上做人并不是做事和交人之外的一個 獨立的行為,而是蘊涵在兩者之中的,是透過做事和交人體現出來的一種總體的生活態度。  就做人與做事的關系來說,做人主要并不表現于做的什么事和做了多少事,例如是做學問還 是做生意,學問或者生意做得多大,而是表現在做事的方式和態度上。一個人無論做學問還 是做生意,無論做得大還是做得小,他做人都可能做得很好,也都可能做得很壞,關鍵就看 他是怎么做事的。學界有些人很貶薄別人下海經商,而因為自己仍在做學問就擺出一副大義 凜然的氣勢。其實呢,無論商人還是學者中都有君子,也都有小人,實在不可一概而論。有 些所謂的學者,在學術上沒有自己真正的追求和建樹,一味趕時髦,搶風頭,惟利是圖,骨 子里比一般商人更是一個市儈。  從一個人如何與人交往,尤能見出他的做人。這倒不在于人緣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種人 際關系是否和睦。人緣好可能是因為性格隨和,也可能是因為做人圓滑,本身不能說明問題 。在與人交往上,孔子最強調一個"信"字,我認為是對的。待人是否誠實無欺,最能反映 一個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個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對其中一個朋友有背信棄義的 行徑,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懷疑他是否真愛朋友,因為一旦他認為必要,他同樣會背叛其他 的朋友。"與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時之私欲,卻是做人的大失敗。  做事和交人是否順利,包括地位、財產、名聲方面的遭際,也包括愛情、婚姻、家庭方面的 遭際,往往受制于外在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應該成為人生的主要目標。一個人 當然不應該把非自己所能支配的東西當作人生的主要目標。一個人真正能支配的惟有對這一 切外在遭際的態度,簡言之,就是如何做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 不論幸福還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嚴。我確實認為,做人比事業和愛情都更重要。不 管你在名利場和情場上多么春風得意,如果你做人失敗了,你的人生就在總體上失敗了。最 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占據什么位置,和誰一起過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 人。 靈魂只能獨行   我是與一個集體一起來到這個島上的。我被編入了這個集體,是這個集體的一員。 在我住在島上的全部日子里,我都不能脫離這個集體。可是,我知道,我的靈魂不和這個集 體在一起。我還知道,任何一個人的靈魂都不可能和任何一個集體在一起。  靈魂永遠只能獨行。當一個集體按照一個口令齊步走的時候,靈魂不在場。當若干人朝著一 個具體的目的地結伴而行時,靈魂也不在場。不過,在這些時候,那缺席的靈魂很可能 就在 不遠的某處,你會在眾聲喧嘩之時突然聽見它的清晰的足音。  即使兩人相愛,他們的靈魂也無法同行。世間最動人的愛僅是一顆獨行的靈魂與另一顆獨行 的靈魂之間的最深切的呼喚和應答。  靈魂的行走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尋找上帝。靈魂之所以只能獨行,是因為每一個人只有自己 尋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 內在的眼睛   我相信人不但有外在的眼睛,而且有內在的眼睛。外在的眼睛看見現象,內在的 眼睛看見意義。被外在的眼睛看見的,成為大腦的貯存,被內在的眼睛看見的,成為心靈的 財富。  許多時候,我們的內在眼睛是關閉著的。于是,我們看見利益,卻看不見真理,看見萬物, 卻看不見美,看見世界,卻看不見上帝,我們的日子是滿的,生命卻是空的,頭腦是滿 的, 心卻是空的。  外在的眼睛不使用,就會退化,常練習,就能敏銳。內在的眼睛也是如此。對于我來說,寫 作便是一種訓練內在視力的方法,它促使我經常睜著內在的眼睛,去發現和捕捉生活中那些 顯示了意義的場景和瞬間。只要我保持著寫作狀態,這樣的場景和瞬間就會源源不斷。相反 ,一旦被日常生活之流裹挾,長久中斷了寫作,我便會覺得生活成了一堆無意義的碎片。事 實上它的確成了碎片,因為我的內在眼睛是關閉著的,我的靈魂是昏睡著的,而惟有靈魂的 君臨才能把一個人的生活形成為整體。所以,我之需要寫作,是因為惟有保持著寫作狀態, 我才真正在生活。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周國平   我們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擔各種責任,小至對家庭、親戚、朋友,對自己的職務, 大至對國家和社會。這些責任多半是應該承擔的。不過,我們不要忘記,除此之外,我們還 有一項根本的責任,便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每個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機會,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這惟一的一次 人生虛度了,也沒有任何人能夠真正安慰他。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怎么能 不產 生強烈的責任心呢?在某種意義上,人世間各種其他的責任都是可以分擔或轉讓的,惟有對 自己的人生的責任,每個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來承擔,一絲一毫依靠不了別人。  不止于此,我還要說,對自己的人生的責任心是其余一切責任心的根源。一個人惟有對自己 的人生負責,建立了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發,自覺地選擇 和承擔起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正如歌德所說:"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 。"因為這種愛,所以盡責本身就成了生命意義的一種實現,就能從中獲得心靈的滿足。相 反,我不能想像,一個不愛人生的人怎么會愛他人和愛事業,一個在人生中隨波逐流的人怎 么會堅定地負起生活中的責任。實際情況往往是,這樣的人把盡責不是看做從外面加給他的 負擔而勉強承受,便是看做純粹的付出而索求回報。  一個不知對自己的人生負有什么責任的人,他甚至無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責任是什么。有一 位小姐向托爾斯泰請教,為了盡到對人類的責任,她應該做些什么。托爾斯泰聽了非常反感 ,因此想到:人們為之受苦的巨大災難就在于沒有自己的信念,卻偏要做出按照某種信念生 活的樣子。當然,這樣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這是一種情況。更常見的情況是,許多人對責 任的關系確實是完全被動的,他們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視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出于自覺的選擇 ,而是由于習慣、時尚、輿論等原因。譬如說,有的人把偶然卻又長期從事的某一職業當做 了自己的責任,從不嘗試去擁有真正適合自己本性的事業。有的人看見別人發財和揮霍,便 覺得自己也有責任拼命掙錢花錢。有的人十分看重別人尤其上司對自己的評價,謹小慎微地 為這種評價而活著。由于他們不曾認真地想過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責任問題上也 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們活在世上,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 ,并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他知道自己的責任之所 在,因而關于責任的種種虛假觀念都不能使他動搖了。我還相信,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的人 生負責,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內的一切社會關系上,他對自己的行為都會有一種負責 的態度。如果一個社會是由這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成員組成的,這個社會就必定是高質量 的有效率的社會。  20017無 聊 與 無 奈 單從字面上講,“聊”為“寄托”之意。關于“無聊”,《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由于清閑而煩悶”和“(著作、言談、行動等)沒有意義而使人討厭”。其實,他的最終含義就是“沒有寄托、空虛,無所事事”。 無聊是一種慵懶,一種無所作為的百無聊賴,是一種落寞、焦急、沒有著落的等待。無奈則是一種費心盡力后的絕望與悲戚,一種有所作為時的碰壁和失望。是一種崇高的傷心,一種高貴的悲憫。 無聊與無奈是兩種載然不同的情懷,也是人生里兩種性格、兩種命運的概括。這是兩種從不同地方來,又到不同地方去的完全陌生的人生寫照。 無聊是一種閑遠,一種沒有結果的尋找;而無奈則是一種忙碌,一種渴望結果的急切等待。一個是出世,一個是入世;一個是清閑,一個是膠著;兩相不同的情懷和境界,你選擇哪一種? 輕薄的人時常無聊,深刻的人往往無奈。無聊和無奈形同陌路,難以擁抱和融合。 在無聊者的眼中,無奈的人是自尋煩惱,咎由自取,罪有應得;在無奈人的眼里,無聊的人是一種空虛淺薄,一種游手好閑。這是兩相永不能溝通的境界。 生活就是這樣,每個人都在彼此鐘愛的境界里陶醉、歡樂、苦痛和折磨著自己;每個人都在固守著自以為是的生活,堅定而固執,不由人說。 你說,是無聊苦痛還是無奈愁苦;是無聊歡欣還是無奈愉悅? 。

熱心網友

昨天的事、讓它過去,那將是甜或苦的回憶!戶外鍛煉,把精力用到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和對夢想的實現而努力去拼、去搏,就會忘掉“煩”。記住:昨天已悄然逝去……

熱心網友

一曰天倫樂夫妻互敬互愛,兄弟親熱相好,妯娌和睦相處,兒女孝順父母,長輩關心晚輩,經常讓屬于自己的小天地充滿溫馨。  二曰運動樂若要健,天天練,運動是健康的源泉;活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年輕跳蹦蹦,到老沒病痛;身體鍛煉好,八十不服老。   三曰聊天樂有選擇地與人適度聊聊天,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聊天中,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天下大事,社會趣聞,無所不談,往往能得到書本上得不到的東西。有了憂愁,與人一談,一席傾吐,可以減輕痛苦和煩惱,得到心理平衡。   四曰互助樂魚靠水生存,人靠人活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一人有難大家幫,一家有事百家忙;我幫別人要忘卻,別人幫我記心上。   五曰寬容樂人人有秉性,個個有脾氣,為人處事,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豁達樂觀,要學“君子坦蕩蕩”,莫像“小人長戚戚”,可使心情保持舒暢。   六曰忍讓樂“事不三思,但恐忙中有亂;氣能一忍,方可過后無憂。”“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加強道德修養,學會冷靜、理智地處理問題,在一些非原則的是非面前,堅持“忍讓哲學”,容人讓人。   七曰忘年樂莫想老,常思少,思想不老化,衣著老來俏。不拘年歲行輩多與青年人交朋友,萌發童心有奇效;人老心不老,黃昏愛戀講科學,求得“第二青春”之愉悅。   八曰學習樂知識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是人們的精神食糧。多看書、常讀報既增見識,長才干,又驅寂寞,益身心。   九曰勞動樂適度的體力勞動,可使五臟功能得到鍛煉,減緩衰老。實踐證明勞者壽。   十曰知足常樂名不貪,利不貪,貧也安然,富也安然,無欲無求,寧靜致遠。自我知足是良藥,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希望這十種保持好心情的妙方,對你有所幫助!還要祝你在以后的日子里天天快樂!。

熱心網友

讓自己忙碌起來,出去玩玩吧,要是能幫別人勞動勞動,自己也能得到快樂,兩全其美啊

熱心網友

凡事看開一點,樂觀一點。自己盡了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