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平原灌區水閘閘下沖刷破壞嚴重且普遍存在。沖刷破壞位置絕大多數發生在消力池下游海漫及防沖槽處。沖刷破壞原因很多,當消力池設計合理,閘下出流消能充分的情況下,海漫末端仍會產生沖坑,其產生的原因除還有剩余的應消未消的動能外,主要是由于斷面流速未恢復常態,近底流速偏大所致。經研究觀測發現,海漫未充分發揮進一步消除余能,調整斷面流速分布以降低海漫近底流速是其一大原因。本文在對海漫加糙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八排糙體等間距梅花狀均勻布置展開研究,在已有的條件下進行恒定流動床模型試驗。試驗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及試驗過程中出現的現象,設計了四種方案,進行了兩個流量的模型試驗。在對各方案進行大流量試驗時,發現各方案均較未加糙減小沖刷60%-70%,比較各方案選出方案4為優選方案,海漫縮短約37.5%的工程量。隨下游水位的降低,所需消力池深增加,未加糙情況出現遠驅式水躍,而加糙后出現淹沒式水躍,水位雍高值稍大于所需增加的消力池深值;且加糙后對池長影響不大。所以池深、池長建議按照原未加糙設計方法設計,均偏于安全。海漫長度設計建議無尾坎消力池按Lp=9.5D(D為輪胎直徑)計算,有尾坎消力池再增加0.5m坎的寬度。為模擬非恒定流試驗,對方案1和4進行了小流量試驗,結果發現出現了預料的下游低水位縮水攻沙的沖刷現象。有利的是隨下游水的降低,沖刷并沒有再加劇。由于試驗條件及時間所限,試驗均以恒定流近似模擬非恒定流,所得結論還有待實際工程試驗驗證。關鍵詞:海漫;糙體;布置形式;防沖;近底流速;斷面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