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有著自身的缺陷。這種缺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表現得尤為突出,即儒家倫理由于強調家庭私德至高無上而具有的壓抑社會公德的負面效應。說儒家倫理具有壓抑公德的負面效應,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因為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潮,在大力肯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些主要適用于團體性家庭關系的私德規范的同時,也曾明確提倡仁愛、惻隱、誠信、正直等一系列適用于群體性人際關系的公德規范,因此并不能說完全不重視社會公德。不過,問題在于:由于儒家倫理在處理二者的關系時始終堅持“血親情理”的基本精神,特別強調家庭私德是社會公德的基礎和本源,家庭私德高于社會公德。結果就使它所提倡的社會公德(仁)受到了家庭私德(孝)的嚴重壓抑,而在二者出現沖突的情況下甚至還會被后者所否定。中國傳統道德倫理的這種特點,在過去的中國造成了一個特定的現象,就是:道德約束力的兩極分化。所謂的正統道德對下層人民群眾的約束力不是穩定的,而是易變的;作用不是長期的,而是短暫的。下層人民群眾在失去親或者面臨失親的情況下,也常常會拋棄以親情做紐帶的儒家傳統道德,于是乎,中國社會出現了兩個社會,一個是所謂的正統社會,一個是所謂的流民社會。道德約束力的兩極分化,導致中國社會缺乏博愛的生存土壤。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自身的這種缺陷無疑是作為社會公德的誠信與友愛缺失的又一個原因。
熱心網友
中庸=和諧?
熱心網友
這個觀點本身就已經立于不勝之地了,誰這么倒霉,抽到這個立場~~。我覺得儒家思想就是為了構建和諧社會而創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