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給你一篇:《學會"照鏡子"》的文章,供參考。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魏征批評他的一篇奏章寫在屏風上,當作"鏡子",隨時對照。他總結自己"照鏡子"的體會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我們可以說,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很會"照鏡子"的人。 鏡子這東西,差不多家家有,天天用。人們梳洗打扮,總要對著它調查研究一番。鏡子,也可以算是一種認識工具吧。人的眼睛,能看到周圍的事物,惟獨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實面容。鏡子的功用,就在于幫助人克服眼睛的生理局限,如實地瞧見自己。正因為鏡子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人們才推而廣之,把借他人、他事、他見以正己的方法,也喻為"照鏡子"。這種加引號的"照鏡子", 可要比日常生活中照鏡子難得多了。惟其難,就有人會"照",有人不會"照"。李世民懂得鏡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評他的話寫在屏風上,當作"鏡子",隨時對照。又能看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難道不是一個很會"照鏡子"的人嗎? 我國古代,像這樣會"照鏡子"的不乏其人。戰國時齊國宰相鄒忌便是一個。鄒忌從鏡子里發現,自己實際上并沒有別人漂亮,而他的老婆和客人說他多么漂亮,不過是阿諛奉承。由此他聯想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照鏡子,對自己的尊容心中無數,尚且有被欺騙的可能,倘若處理國家大事時也不知道經常照"照鏡子",那所受的蒙蔽就嚴重了!他向齊威王報告了自己的體驗。齊威王聽了很贊賞,接受了他的建議,實行鼓勵臣民批評朝政的政策,并比較正確地對待這些批評,使國家很快強盛起來。 人的認識的局限性,很容易使人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覺性。而只要會"照鏡子",做到"以人為鏡""以古為鏡",學會在人們的各種批評、意見中認識自己,就能成為一個比較地聰明一些的人,能干一些的人,就能做出一定的成就和貢獻。 可惜,"鏡子"雖好,卻有些人不會"照"。自己臉上有疤,卻怪"鏡子"反映得不準確,不愿"照";還有那自以為是"天下第一美人"的,則不屑"照";甚至有因丑處被照,短處被揭,惱羞成怒而將"鏡子"棄之,砸之者。這幾種對待"照鏡子"的精神狀態,不是值得我們深思嗎? 。

熱心網友

我寫過一篇,題目是《境由心生》,原文太長了,就不打出來了,你自己再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