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簡單說:活,新!

熱心網友

隨著高考的落幕,試題的點評解析已成為考生和家長在試后關注的焦點。本報在第一時間請到10位省級重點中學的一線教師對2005高考全國試卷(Ⅰ)各學科特點進行了深入剖析,讓我們一起傾聽各科老師對高考試卷的難易評判和重點分析,共同感受高考的緊張和刺激吧!  語文———  今年的高考語文試卷是在遵循歷年來“穩中求變,變中求新”命題原則的基礎上,變數最大的一張卷。其變化特點主要表現在:  一、試卷長度有所縮短,思維含量明顯增加。全卷題目從去年的25道題減為今年的21道題,主要表現為Ⅰ卷選擇題由14道題變成了10道題。近幾年一直作為必考內容的一些常規題目,如讀音辨析、詞語選用、文言實詞辨誤、現代文閱讀“雙選”等,今年第一次在高考中“下崗”。但一些能夠測試考生學科綜合素養、思維含量較高的試題,反而加大了比重,如文言文的翻譯、詩歌的鑒賞等。  二、穩中求變變而不怪,變中求新新而不偏。歷年來,第六大題的語言運用及表達的考查一直是題型變革的“重頭戲”,今年這3道小題仍以創新的面目出現,無論是18題的“提取信息寫關鍵詞”,19題的“為主題班會擬宣傳語”,還是20題的“代他人寫請柬”,都令人耳目一新。這幾道題跳出了過去那種僵化的“變換、模仿、修改、概括”的老框子,讓試題情境更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但這種“變數題”卻又變而不怪,新而不偏,“擬宣傳語”能看到2004年“對聯題”的影子;“寫請柬”,通過對常見應用文的考查,突出了語文學習的實用性特點。  三、作文命題立足平實,貼近生活貼近自己。今年的作文命題,話題的引出沒有過多的導引與限定,表現了前所未有的開放性特征。這一極具思辨性色彩的話題,使考生審題立意的輻射面更貼近生活,貼近自己,有利于引導學生“寫生活,寫自己,寫真情,寫公理”。  數學———  ◆理科數學  高考數學理科試題與2004年相比題型變化不大而難度有所增加。  與往年相比,考查兩個或兩個以上知識點的題有所增加即各部分知識的縱向聯系比去年多,計算量也不小。從某種程度上講,學生的計算能力高,優勢會更為明顯。  理科數學6道解答題考查的主體與去年一致,依然是以三角函數、數列、立體幾何、解析幾何、概率、導數為主要載體,考查考生的數學能力,其中三角函數題和概率題仍然是最容易拿分的題。但每道題都有2至3問,題量較大且知識的交叉依然較多,命題新穎,這與去年相比是比較大的提高,更有助于區分學生的層次。  出乎意料的是,選擇題中有一道求多面體體積的題有些違背新教材和考綱的指導思想:在新教材(高二下A)中多面體體積只是閱讀材料,而在下B中就沒有,只是在證明球的表面積時直接給出了棱錐的體積公式,這也說明了高考命題從舊教材向新教材的過渡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綜合來看,今后高考命題的熱點依然會以新教材所添加的新內容:即向量、概率、導數等,特別是代數與幾何的連接紐帶———向量,在2005年的高考題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  ◆文科數學  整體來說,文科數學試題給人一種清新平和的感覺。試題貼近中學教學,根據文科考生水平調整了試題難度,體現了文理差異,試題立意樸實又不失新穎。  一、全面考查基礎知識。文科試題中,教材各章內容都有所涉及,重點考查高中數學知識主干內容如:函數、三角、數列、直線與平面、圓錐曲線、概率等,綜合考查基礎知識,主要體現在新舊內容的結合,體現在使用新觀點、新方法來解決傳統問題上,如函數與導數的綜合,用導數方法研究解決函數極值問題。試題較往年更進一步強調向量與其他知識間的聯系,如解析幾何與向量的綜合,用向量方法研究解決平行、垂直、夾角等問題,立體幾何解答題雖仍采用“一題兩法”的命題辦法,但很顯然使用向量方法更容易上手。  二、區分度適當。這套高考題研究考生特點,試題難度調整適當,應該說整體難度較去年有所上升,但比較符合當前文科數學的教學實際,多數試題入口容易,路子寬,但有些題隨著解題的深入對知識要求逐步提高,解答題有幾個明顯的層次,要圓滿完成,需要提高綜合數學素質,所以能體現考生不同層次。  理科綜合———  從三科試題的排列順序上看,和2004年基本相同。內容側重基礎知識,更側重靈活應用的能力和語言表達及數據和圖像的分析,但難度比2003年和2004年有所回升。  ◆物理  物理部分總體來看,呈現出強化模型題目,突出能力考查的特點。試題中,聯系實際的信息題目只有2道,大大低于往年,而模型化的題目有9道之多,多于往年。  今年的能力要求恢復為單科考試大綱的5種,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實驗能力。寥寥12個題目對學生的這5種能力考查均有體現,但是23、24、25三個大題考查了同一思維模式,即同一物理過程不同前提數據的比較求解,這一點略顯狹窄。  選擇題(14-21)單選多選混排并獨立出來作為第二大題,共48分,其中多選題型有4個,難度有所增加,這一點與2003、2004年的高考大不相同。熱學、幾何光學、量子力學、原子核、機械振動機械波知識點以選擇題形式考查,側重記憶的同時,要求邏輯推理能力有所加強,使整張卷有了更好的區分度。第二卷中22題考查實驗能力,分為兩個小題。實驗設計題,歷年電流一章的實驗為考查熱點,今年也不例外,電源電動勢和內阻的測量在學生分組試驗的基礎上略加改動,成為了一個設計性的實驗題目;23題將人的跳高和跳蚤的跳高過程作對比,結合生活事例,推理過程用簡練、準確的物理語言表述出來,這不僅需要推理能力,還需要論述表達能力,大部分考生不易得到滿分;24題機械能守恒作為考查的主要知識點,側重模型化物理過程的分析;25題結合科技熱點光敏電阻,綜合了電路電場及動力學知識,考查了空間想像能力。  ◆化學  今年的化學題在側重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加大考查對知識靈活運用的力度,尤其在考查語言敘述和文字表達方面,充分體現了“綜合”的功能,有望在綜合能力上拉開檔次。但對考生來說,化學題的感覺基本上沒有新題出現。  從客觀題來看,化學題與前兩年相比,題型穩定,考查的知識點變化不大,但增加了綜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例如,在對化學平衡移動知識的考查方面,改變了以往敘述為主的形式,變為圖像分析,也就是考生先要分析清楚圖像,才能作答。還有第9題,對物質結構的考查更側重于對細節知識的理解、延伸。  主觀題方面,題目數量減少,但內容沒減,而且無機推斷、物質結構、實驗題和有機題四大塊均分了主觀題的60分,這是一個新變化。在實驗題中,主要考查了原理分析和動手能力,并用較大的篇幅考查對原理的分析及說明,如果只是分析到位而表達不清的話,很容易讓考生覺得易上手但拿不全分。還有兩道無機推斷題,需要耐心細致地分析,但細節注意不到也容易丟分。  ◆生物  和2004年相比,生物部分猶如“舊瓶裝新酒”,不變的是試卷結構和對生物學主干知識的考查,突出了對考生能力的考查。  其特點是:試題考查的是遺傳、新陳代謝等主干知識,選修本內容所占的比例也和去年基本相當。  試題難度明顯難于去年。去年為新課程版,試題偏易,難度系數在0。75左右。而今年卷Ⅰ的生物部分雖然不難,但卷Ⅱ的兩道題卻都不可小覷。尤其是第31題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想得高分更屬不易。估計今年生物試題的難度系數不會高于0。55。  生物試題更突出了對學生能力的考查。所有的生物題乍一看都似曾相識,但又是經過出題人“處心積慮”變化了的。如:C4植物的C4、C3途徑,很多同學都做過相似的題,但這道高考題通過把選項設置成曲線形式,就不僅考查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還考查了分析圖表等能力。第31題是一道接近于開放性的遺傳題,對學生分析、判斷、推理以及實驗設計等能力要求更高,且如何用合理、規范、簡潔的文字、圖解等形式來表述也是考生遇到的很大挑戰。  沒有明確的實驗題和非實驗題,也是生物試題一個很突出的新特點。  文科綜合———  文科綜合考試結束,很多老師感覺,今年考題不偏也不難,與前兩年相比,今年更注重基礎的考查,四道大題層次分明,水平很高。  ◆政治  政治考查的主要內容為:經濟常識部分,家庭消費的類型、三農問題、對外經濟關系等;哲學部分,意識、矛盾分析方法、矛盾的主次方面、人生價值觀(人生價值的奉獻、人性是否自私);政治常識部分,議會制共和制、總統制共和制兩種政體的區別、民族區域自治、國際新秩序、國家職能、黨的性質與宗旨、國家機構原則等。  其特點是,更加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考查,有些問題可以直接從課本上找到答案。第二個特點是注重學科內的綜合,難易適中。例如第38題(32分),考查三農問題,就是一道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典范,分別從經濟、政治、哲學,三個方面考查學生對三農問題的認識。第三個特點是緊扣熱點,關注社會問題,除臺灣問題外,很多熱點問題都有所涉及。  ◆歷史  試題覆蓋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三大部分內容,其中古代史占24分,全為選擇題;中國近現代史40分(20分選擇、20分非選擇);世界近現代史36分(4分選擇、32分非選擇)分值分配比較合理,突出了中國、世界近現代史。12個歷史選擇題跨度大,涉及中外、古今知識。  試題第一個特點是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考查。所考查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主體知識,本次重點考查了民族關系史、文化史、外交關系、國際關系史等。在試題難度上,選擇題與非選擇題的易、中、難程度合理搭配表現出相應的、合理的梯度設計。  第二個特點是注重對教材知識和觀點的整合與創新,靈活性強。試題內容源于教材上的知識點,但所考查的問題都是以新形式出現的,比較典型的是第37題,圍繞著“民族主義”出的一道大題,幾個小問題難易結合,其中“評價民族主義的作用”,對很多文科考生是一個挑戰。  第三個特點是熱點突出。在文科綜合中,歷史約占100分,突出了兩個歷史熱點問題:中美關系(4個選擇題16分)、亞非會議(綜合題20分)。  ◆地理  大致統計,地理在文科綜合中約占104分。  地理試題的第一個特點是整個試卷直接再現所學知識的題目很少。試題中以某一對象為中心提供材料設置情境,考查能力的題目多,而且設問比較新穎,盡管這些題目并不難,卻體現著對“活學、活用”的要求,如卷Ⅰ(B卷)8、9、11題。  第二個特點是覆蓋面比較窄。這其實也是整個文綜的特點,受題量與分值的限制,試題不再強調學科本身體系的完整性和知識點的覆蓋,而是以某一對象為中心從不同層面、多個角度來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切口小,縱向挖掘深,考核的知識面和能力要求比較完整,如卷Ⅱ的36題。  第三個特點是側重對地圖知識的考查。地圖是考試的重中之重,包括識圖、讀圖、用圖能力,如卷Ⅰ(B卷)1、2、4、7、8、10、12等,政史地綜合題也是建立在相關的地圖和自然、區域地理知識上的漸次推進。  第四個特點是關注社會。把書本知識滲透于社會知識之中,如卷Ⅰ(B卷)2、3題等。文綜試卷中最后一道大題占60分,在整個試卷中分值最重,該題是一道史、地、政結合的典范:從地理上的東南亞海嘯入手,引出歷史上的第一次亞非會議,再到政治方面的國際新秩序。  總之,整個文綜試卷比較整齊、簡潔、明了,結構更趨合理,不管是選擇題還是非選擇題,學生一看便知是用哪一科知識來作答。  英語———  今年我省的英語試卷,由于不含聽力,替換為單詞辨音、補全對話和單詞拼寫,使考生的時間得以保障,考生可以從容應對,普遍感覺不難。試卷在總體上保持往年的難易程度,但在不同的部分,根據去年的數據統計做了相應調整,更趨合理。  單詞辨音題,側重了重讀元音和常見輔音的測試。單選題繼續堅持不搞偏窄難怪的原則,圍繞基礎語法和詞匯進行設計。單詞拼寫也重視多頻詞匯的檢驗,只要重視了詞尾的變化,一般而言考生得分如同探囊取物;而短文改錯的風格與過去一致,其考點都是常見錯誤。  完型填空是一篇關于人際交往的幾個畫面,文章脈絡清晰,但由于是原汁原味的文章,既有對基礎知識的測試,如單詞意義,詞組搭配,更有對文章思路和生活常識的考查,設計者又匠心獨運,有一定的難度。在閱讀部分,既有永恒的主題———母愛,又有老年婦女“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新氣象,既有對環境和教育的反思,又有對臺灣“智偷”的報道。而考題的設置,除了對細節、猜詞、主題考查外,還表現出對推理題的偏愛。作文題與2002年一樣都是話題作文,大部分考生對做題質量感到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