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要"放下",可是當我放下什么的時候,我感到很痛苦,我該怎么辦?誰能幫我開導開導?

熱心網友

目前一般佛教界大名師、法王、活佛大都不知“我見”為何物,所以教出來的學生弟子故皆不知我見的真正涵義,觀其所說皆是落在“我執”、“我所”上面,所以就努力去打坐修定,開口放下、閉口也放下,統統要放下,但卻要放下什么?怎么放下?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汝若問其如何降服煩惱?他必會回答汝一句:“放下!”,汝再問:“如何放下?”他必會回答汝一句:“還是放下!”、“統統放下!”然余若是聞此『大師』說如是言者,愚定當握緊褲里的錢包,心中作念:“呵呵。。。錢包不能放下!”所以那些『大師』們只能教人打坐來打死妄念、壓制妄想,以為這就叫做放下了一切,令打坐中修得一念不生為開悟之證境,故此易著魔或落無記昏沉與癡心所法相應,亳無功德可言,浪費時間而已,自謂開悟,而墮大妄語業中。若欲修得一念不生,還倒不如躺在床上呼呼大睡,還來得容易一些!建議對斷我見(菩薩須陀洹果)者有雄心壯志者,請一定要先去熟讀 平實居士之《識蘊真義》(蕭老師曾云:熟讀《識蘊真義》之內容后,再來做斷我見之觀行,可以如實證得菩薩初果,此書是 導師為彌補大陸及遠地學人,無法親自到正覺同修會參加共修的遺撼,所送的禮物!若現在還有人不知道者、忽略此書者,那才是真的遺撼哪~!),還有導師其它的著作(我與無我、邪見與佛法、心經密意。。 等),能夠幫助建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知見后,才能對斷我見之觀行得以著手!而且斷我見之觀行內容不是三言兩語可說明清楚的!末學 唐密持明 頂禮〔此帖子已被 唐密持明 在 2004-10-12 3:29:30 編輯過〕(《識蘊真義》于正覺電子報上連載。 從電子報第十期開始連載。)。。。。。。。。。。。。。。。。。。。。。。。。。。。。。。。。。。。。。。。。。。。。。。。。。。。。。。。。。。。。。。。。。。。。。。。。。。。。。。。。。。。。。。。。。。。。。。。。回答:悟前應該作怎樣的觀行以幫助斷我見?---正 藏 / 文我見(有時叫身見)是指眾生執著色身為我、以見聞覺知心為常不壞我,堅認此意識心為輪回之主體,以為此意識心死后能至來世。這是因為六、七、八識中,只有意識心有證自證分──自己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當意識心斷滅的時候,比如熟睡的時候,就感覺什么也沒有了,其實這時七、八識仍然在運作,但因為七、八識沒有證自證分──不能感覺自己的存在,所以當意識心斷滅時,我們就什么也感覺不到了。只有當我們醒來時,意識心又生起的時候,我們才感覺自己又存在了。因此,無始劫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于把這個能見聞覺知的意識心當成是自己──我,這就是我見。我見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無明,所以眾生不知道意識心是五根觸法塵,第七識末那欲了別法塵,而由第八識生出的,這個意識心的“我”是依賴各種因緣和合而有,完全是具有虛幻性的。因為眾生不知道這個正理,才會堅執這個見聞覺知的意識心就是真實的“我”。如是我見是導致眾生生死輪回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們雖然知道如是正理,那我們為什么不能斷我見?如何斷我見?1,小乘的斷除我見的方法主要是現觀五蘊(色、受、想、行、識)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的虛幻,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等等當中去體驗五蘊、十八界等虛妄,以使自己始終處在觀察身心、世界的虛幻感中,感受身心、世界的虛假性,這種體驗、觀行當在善知識的指導下修,但,我等福報不夠,不能隨蕭導師聽聞修學,所以,只好自己摸索。其實,這個階段非常的重要,這個觀行做的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悟后的修行,做的好,在悟前就可以發起無我的覺受和見地,以及功德受用──解脫之樂。否則,則可能在悟后出現兩顆“真實的心”的現象,因為既存在不能斷除我見之妄心(口上雖言是妄心,骨子里仍然執以為實),又存在另一個所悟的真心,就會發現有兩個“真實的心”并行的現象,如此現象,則須長時間的整理才能消除,才能真正體會到“妄心”之所以妄和“真心”之所以真。這樣,往往產生的解脫功德受用就小。如果沒有深入的無我觀行,會發現明心前后,變化不大,煩惱習氣仍很重,仿佛最后只是知道一個迷底,沒有真實受用,如此因不能得到解脫受用,加之知見不夠完備,有時還會導致退轉。若不能深入觀行,沒悟前,不僅體會不到真心,連妄心的虛妄也同樣不能體會,所學沒有受用,只落得語言文字,實堪可伶!此點,我諸大陸師兄當特別注意!2,大乘佛法的斷我見。初住位修集布施福德。二住位修諸戒法戒相,堅持不犯。三住位中修忍辱行,于“眾生忍”而修集資糧。四住位于布施持戒忍辱益加精進不止。五住位略修禪定及禪定知見。 六住位現觀六根六識六塵虛妄而斷我見。七住位的修證即禪宗之開悟明心,證得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之真實心──如來藏。禪宗之開悟明心,往往不用語言文字,學人以一念相應慧便覓得自心真如──如來藏識。禪宗的開悟明心就是大乘的見道。由已親證自心真如故,同時斷身見、我見,漸生般若慧之根本無分別智(般若總相智及別相智),親證中道實相觀。七住不退菩薩,悟后有一個現象,會觀察世界如幻。因為七住菩薩站在真如的角度來看待色身、來看待見聞覺知心、來看待時間、來看待空間、一切的事、一切的物,都會跟無常、苦、空、無我相應。因為照見真如、自性彌陀,它的真實、恒常不變,再來對照色身和受想行識,就會發現識陰的七識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及意根全部都是虛妄,有念的覺知心如幻,離念的靈知心也一樣虛幻不實;六根中的五色根虛妄不實,最后的意根無色根──恒審思量的末那識,也一樣虛妄不實;六識六根都虛妄不實,六塵就更加虛妄不實了,七住菩薩因此而確認自己虛妄──根本就沒有真實不壞的我存在。七住菩薩因為照見真如的真實、恒常不變,對照這個世界時,他同樣會發現這個世界也是虛幻不實的。而一般眾生以為世界是永恒的,一個大劫雖然非常久遠,但是從這個永無生死的真心來觀照的時候,這個世界仍然是非常的虛幻、非常的短暫、非常的不實在,因為它終究會壞滅。一般凡夫眾生都把五蘊身當成真實的我,執著于這個五蘊的我。但是當行者開悟明心──親證真如之后,從此他以真如為我,不再以五蘊為我。雖然七住菩薩以真如為我,但真如的本身是一個空性──它具有無我性的,所以眾生無始劫以來執著的這個“我”的見解就斷除了──就斷了身見、我見。因為我見斷的緣故,疑見就斷了。疑見斷除了,各種人為施設的戒禁取見也就消除掉了。七住菩薩依次斷除我見(身見)、疑見、禁取見等三縛結,而進入圣道流。所以,七住菩薩以真如的這個真常、真樂、真我、真凈來觀照一切色身、觀照一切形象、觀照佛號、觀照音聲、觀照世界,就明白這一切都是假有,是因緣所生,將來必定也會因緣壞、因緣滅。因此呢!色身的真實感、識心的真實感、時間與空間的真實感都消失掉了。所以他得到了解脫之樂,得到了一種自在。此七住位菩薩所證的無我觀,不同于六住滿心位的無我觀;六住菩薩的無我觀,只是現觀六根六識六塵虛妄而斷我見,不知實相心何在,他所作的無我觀,同于聲聞法的無我觀──不離蘊處界空相的觀行。七住菩薩卻是從所證得的第八識實相心,現前觀察它的常住而不曾剎那暫斷,以及無始以來就如是的無我性;由這個實相心,再來返觀六識與意根等十八界我的虛妄。能作如是現前比較觀察,所以七住位的無我觀與聲聞及六住菩薩的無我觀完全不同,所產生的無我觀的智慧也迥異。七住菩薩所證的內容非二乘的阿羅漢及凡夫外道而可思議者。這就是大小乘佛法斷除我見之不同。一切佛子,當以斷除我見為要務,斷我見是小乘聲聞人的見道,我見斷了,疑見和戒禁取見也就斷了。當然對于我見的斷除,不是簡單知道意識心,末那心是虛妄就可以解決的,是需要歷緣對境去作細致的觀行才可以去解決,如此才可以說服末那,讓他了知自身的虛妄,我見的深入斷除,我執也會隨之減淡。〔此帖子已被 正藏 在 2004-10-13 15:06:43 編輯過〕。

熱心網友

暫時的舍棄放下既是長久的得到,舍得舍得,不舍哪里有得呢?放下包袱得自在身。南無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我們都有手,什么東西都拿不起來全都放下,那說明我們癱瘓了;如果什么東西放在手里,手攥著不放,那大概是痙攣也就是抽筋兒了;只有想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我們的手才是正常的。心也如是,拿起放下,自在如意才好,否則不是抽筋兒就是癱瘓。

熱心網友

"一休哥!" "嗨!不要著急,休息,休息一下." ----這是動畫片的片頭對話. "同志們:你們不要舍不得你們的那些壇壇罐罐,今天我們舍棄它(某城鎮),是為了明天更好地占領它(輕裝前進)" ----這是一部關于紅軍的影視中的話,我忘了是誰說的了. ----你從中知道點什么了嗎?

熱心網友

阿彌陀佛!佛家講的“放下”,是從心里的“放下”,是理上的放下,是不執著,不貪愛,是對五欲六塵境界沒有貪心,一切隨緣。您所說的“放下”,是從“事”上放下,可心里卻還惦記著,是沒有真放下。佛菩薩,他們是真放下,您看他們有多自在、多快樂、多幸福!沒有真放下,才會痛苦!沒有真放下,是因為沒有“看破”五欲六塵境界的虛妄,這些都是假的,雖然貪愛這些東西,戀戀不舍,可這些東西您又何嘗真得到過?!是自己的貪心在作怪,戀慕這些虛妄,而不得自在。“放下”心里的“貪嗔癡”,五欲六塵自然放下,人也得自在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推薦一個網站,這里是正法[凈空] ,一切答案在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