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來不相信網上有什么大師,真正的大師在我印象里都是不會上網的清修者,下面有兩個問題。第一,當你走在路上,突然發覺身上奇氧無比,但是周圍的環境讓你不好意思去抓癢,于是你心里暗暗發誓,到了一個合適的地方一定好好抓抓。但是,當你到達目的地后卻忘了這件事,當你想起來的時候身上早已經不氧了,請問,這時還應該不應該去抓氧呢?如果不抓,不就對不起剛才那顆心了嗎?但是抓又往哪里抓呢?第二個問題,有人對著你罵,你開始并不生氣,甚至一點也不在乎,但后來仔細想想發現生氣了,問題是你這時應不應該生氣呢?如果生氣,不就對不起一開始不在乎的那顆心了嗎?但是如果說不應該生氣,你明明已經生氣了呀?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而且不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樣無聊,因為它有許多變體,我們隨時可能遇上。問題極難,希望真有哪位大師能給出答案改變我的看法,請各位慎言,謝謝!
熱心網友
mminyue對第二個“罵人”的說法,應了老子說的“以德報怨”的道理,有見地。我不懂佛法,只說下個人的看法,不妥之處大家多海涵。癢和不癢都是外因造成的,先前的癢是因為外因引發積習,有癢的條件導致心里感到癢,后來不癢不一定真是不癢,只是心有他系,由于其它的外因導致注意轉移了。所以癢和不癢都是妄念,都是那個所謂的心加上習氣的結果。怒與不怒也是相同的道理,怒是因為積習,不怒不是真不怒,是心里有的聲音告訴自己怒有多不好,不怒會有怎么樣的好報--做買賣的心理。所以怒與不怒都是妄念。癢與不癢,好象是來自于自己的煩惱,怒與不怒好象是來自于外在的煩惱,但歸根到底是積習和攀援心在起作用。回過再去看這積習和攀援心及由此生出的癢與不癢,怒與不怒,只是妙有而已,不可得亦無法刻意抹去,觀照而已。我個人拙見拿出來和大家討論,不足以作為答案誤人證途,望各位老師指點。
熱心網友
您好:癢即抓,不癢即不抓;氣就生氣,不氣別自己找氣;不分別,不執著,就不會往阿賴耶識中打入新的業力,才是往出脫的路上走。學佛也如此,若把佛法當成世間法那樣分別,執著,那就只是研究佛學,不是真修佛者,前者為博學,后者為解脫。南無阿彌陀佛。愿您成就。
熱心網友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熱心網友
看見這樣邀請智慧大師的題見阿叔這充滿智慧的頭腦, 怎樣不來熱鬧一下,看后卻不能保持”慎言”了原來是一個白癡出了一道無厘頭, 卻自以為有智慧的題目.浪費了阿叔幾分鐘時間.
熱心網友
阿彌陀佛!末學幾點心得供您參考。身癢,而心著“癢”之相,所以感覺奇癢無比,非很撓不能去其癢。可當您忘了的時候,癢卻消失了,因為心里已放下了“癢”的執著,這時癢卻已無從抓起了,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想抓癢”是一個妄念,是因分別執著而生的。對別人的“罵”,不在乎,心里沒生氣,說明心里并未執著,可是過后“仔細”想此“罵”,如果還未生氣,反而想得更明白,說明心里對此真的不執著,說明真有定力;如果生氣了,說明已著“罵”之相,真的被人“罵”著了,開始的“沒生氣”并非真的“沒生氣”。著“罵”之相,實際上是著“我相”,心里還有“我執”,別人罵“我”,傷了“我”的自尊心,傷了“我”的顏面,“傷害”了“我”。如果轉一個念頭,“罵我”是幫我銷業障,“我”不僅不生氣,反過來“我”還要感激罵“我”的人,因為他替“我”銷業障,因為這是自己過去造作惡業的應受之報。如果他贊美“我”,業障就銷不了。所以,對待一切傷害我們的人,不應當“生氣”,應當感恩,他們不僅幫助我們銷業障,更讓我們看清自己尚存的毛病習氣,幫助我們改過自新,后不再造。不再造作惡業,將來得到的都是善報,難道他們不應當作自己的大恩人嗎?如果他們看到我們的毛病習氣,不但不“罵”,不“指責”,反而會表揚,會贊美,反而說“干的好”,“說得好”,那我們的毛病習氣就永遠也改不了了,我們就永遠在造惡業,永遠受惡報,對我們最大的傷害莫過于斯啊!所以,一切善惡都在乎自己一念心的覺迷!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診斷:心眼太小,買件東西回家,都要想三天(反正吃飽了沒事),總覺得被人賺了錢.處方:先上娥眉,再去普陀.面對叢山大海,靜心修煉,如有悟,十年可成.
熱心網友
1.抓心 2.罵心為什么心老是讓我覺得對不起它呢?難道不該被抓被罵嗎?一切煩惱都因心而生,還應因心而滅.
熱心網友
不氧就不抓,能及時調整自己的觀念,隨遇而安,不鉆牛角尖,不自己為難自己,那才開心呢, 先想不生氣,仔細想想發現生氣了,說明反應遲鈍,弱智,你要是在和他談智慧問題,浪費時間。。。。。。。。
熱心網友
第一不癢了當然不抓了嘛.有什么對得起對不起的.第二生氣就生氣了嘛生個氣還想那么多做人不是很累?
熱心網友
抓就是不抓,生氣就是不生氣。心動和心靜本是很自然的東西,為什么要自己去計較呢?酒肉穿腸過的和尚本是純潔的,把酒肉留在心上的才是不悟呢。虧你還認為有智慧,這么簡單的問題都著了魔,你能悟禪嗎?與我佛無緣啊。。。。
熱心網友
哈哈,你這些問題根本都不智慧,只是你的個性使然!——大師無身,何來奇癢?大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何來氣生?——從俗人的角度看,時過境遷了,又何必計較呢?該怎么樣就怎么樣了。——從你個人的特點看,你比較懦弱內向敏感,患得患失,拿不起放不下,所以你才有這樣的困擾!——你不相信這里有大師,卻在這里問大師,豈不正是你個性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