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是主要由冰晶,水汽組成,這些物質的密度都比空氣要大.為什么云能夠比較穩定的處在一定高度的空中呢?自己想了很久,大概覺得可能是一個水汽凝結,汽化的動態平衡的結果.但感覺不太系統和周密.本人積分很少,已經壓了一半了.希望大家不嫌少,能給一個詳細,科學的分析或一起討論討論.謝謝各位拉!

熱心網友

你所考慮的云的組成,密度,汽化的動態平衡是與之有一定的聯系,但最主要一點你還沒考慮:空氣的流動和水滴的大小.空氣流動即有水平方向,也有垂直方向.水平方向使云水平移動,垂直向上的空氣流動把云沖上高空.近地面的尖埃密度 比空氣大7-8倍甚至十幾倍,但仍能懸浮于空中,是因為其半徑微小,分子熱運動對其的撞擊力已經不能忽略,它們再做布朗運動.同樣云中水滴也很微小,所以也在布朗運動,就都能阻礙水滴的下落.只有當空氣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使水滴足夠大時,才會掉下來成為雨.

熱心網友

云是小水滴積成的小水滴夠小,足以讓空氣托住它所以一般不會降落其實掉下來的時候我們也是看到過的就是下雨

熱心網友

最主要的一點是:根據波耳茲曼定律,微粒依據能量按空間分層分布,能量大的微粒占據高位.云層都是一些能量相對較大的微粒組成的.所以在大氣中會依據其能量大小形成多個云層.而這些微粒的能量主要來靠吸收太陽光某些波段的能量.當微粒吸收和輻射能量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時,云層就能飄浮一個相對穩定的高度上.而空氣對流也是一個次要原因之一.

熱心網友

海洋、湖面、植物表面、土壤里的水分,每時每刻都在蒸發,變成水汽,進入大氣層。含有水汽的濕空氣,由于某種原因向上升起。在上升過程中,由于周圍空氣越來越稀薄,氣壓越來越低,上升空氣體積就要膨脹。膨脹的時候要耗去自身的熱量,因此,上升空氣的溫度要降低。溫度降低了,容納水汽的本領越來越小,飽和水汽壓減小,上升空氣里的水汽很快達到飽和狀態,溫度再降低,多余的水汽就附在空氣里懸浮的凝結核上,成為小水滴。如果溫度比0℃低,多余的水汽就凝華成為冰晶或過冷卻水滴。它們集中在一起,受上升氣流的支托,飄浮在空中,成為我們能見到的云。

熱心網友

有沒有想過霧是怎么飄在空中的?基本道理是一樣的,,其實在地面上看云是一塊塊的,到云中就會發現和霧其實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