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給《四書·中庸》加注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中庸之道 得意而不忘形 失意而不喪志自信而不驕傲 謙虛而不自卑知足而不自滿 施恩而不圖報期許而不苛求 沈思而不迷惑勇敢而不魯莽 果斷而不草率執著而不拘泥 溫和而不懦弱剛強而不霸道 盛氣而不凌人臨危而不慌亂 審慎而不猶豫傳統而不守舊 禮多而不俗套批評而不中傷 贊美而不奉承失敗而不灰心 挫折而不氣餒功成而不自居 自保而不欺人休息而不停頓 低潮而不退潮理有而不氣壯 矯揉而不作態矯枉而不過正 聽從而不盲從節儉而不吝嗇 慷慨而不揮霍 另:對孔夫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人們認為是“和稀泥”、折中主義。這可能是一種誤解。折中主義,一般地說,是東取一片、西取一片,并把它們湊合在一起而成的雜碎湯;它的要害是,缺乏原則性。孔夫子的中庸之道則與此不同,用這種方法處理各種問題,必須遵守“過猶不及”這個原則,這一點是中庸之道與折中主義相區別的根本點。 。

熱心網友

我覺得中庸之道就是平和,沒有他們那么多的理論,中庸自在每個人自己心中!

熱心網友

中庸之道是孔子理論的最高境界,據說孔子學生只有顏回能做到。表面看,中庸是在兩個極端取中間點。但大思想家孔子的理論不是如此淺薄。古人說,物極必反。做任何事情,既不能走左極端(極左),也不能走右極端(極右)。兩者之間有個度,就是中庸。按我的理解,簡單說,中庸是在兩個極端中取一個最恰好的點。就是“大學”中說的“止于至善”。

熱心網友

所謂:“中庸之道”是講:“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而要做到‘不偏,不易’,則需要人們具備‘知、仁、勇’三種品行,這也正是孔孟所強調的。。。。“中”者仍“天下之正道”這個很好理解。可是后人把‘中’理解為了凡事是要取中間道路。而“庸”者仍天下不變之真道。然而后人把其理解成裝糊涂,活稀泥。而‘知、仁、勇’3個字似乎很少再有人提及了。而這3個字,正是做為人要順乎天下正道,以應天下不變之終理而處事的品行。其實“中庸”所講的和道家所說的“道”,佛家所說的“佛性”是同一個道理。都是“最終的真理”,是“一性”的。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圣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于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