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詳細點啊
熱心網友
從總體上來說,首先是艇體結構。美國核潛艇艇體結構為單殼體結構,中段為耐壓殼體,首尾為非耐壓殼體。蘇聯核潛艇則主要為雙殼體結構,非耐壓殼內裝著耐壓殼,另外,臺風級較特殊,為多殼體結構,一個非耐壓殼內裝有三個耐壓殼。這樣,美國核潛艇排水量利用率高,同樣的排水量可以裝更多的裝備,但儲備浮力小,抗沉性差。蘇聯核潛艇的雙殼體結構使其排水量加大,機動性下降,但抗沉性好。 二是艇內部設計。美國核潛艇設計建造按照大分艙原則,如洛杉磯級潛艇的耐壓殼段只有三個大艙。這樣,艇上可利用空間大便于布置裝備,生活條件也較好,但抗沉性差。與之相對,蘇聯核潛艇走的是小分艙的路子,能夠確保“一艙進水不沉”,但設備布置不便,艇員生活條件也要做出犧牲。 三是艇的線型。雖然美蘇都采用了拉長水滴型艇體,但蘇聯是嚴格的按照拉長水滴型建造潛艇,美國在鱘魚級以前也是這樣,但在洛杉磯級和海狼級上采用了首尾為水滴型加平行舯體的設計。這樣與純水滴型設計效果類似,但建造難度要低。還有就是指揮臺圍殼形狀不同,蘇聯核潛艇采用的是流線型的指揮臺圍殼,個人意見,比美國的效果好。 四是動力裝置,兩國基本相同,都是壓水堆(蘇聯的阿爾法和美國的第一代海浪用的是液態金屬堆),但美國的反應堆的自然循環能力明顯要強于蘇聯的(比如海狼那恐怖的靜音能力)。還有海狼級上的核電聯動裝置也是蘇聯核潛艇上所沒有的。還有就是推進軸和螺旋槳,蘇聯有不少型號是雙軸雙槳,不過大多是戰略導彈潛艇,攻擊潛艇中,V級為三槳(一主槳兩副槳),阿庫拉塞拉邁克都是單軸單槳。 五是電子裝備和自動化水平。蘇聯雖然電子工業水平不行,但核潛艇是他的看家寶貝和殺手锏,所以電子水平還是可以的,當然比美國是要差一些的。自動化水平蘇聯應該比美國要高一些,第三代的阿庫拉,塞拉,麥克都在40-65人左右,可見自動化水平還是很高的。美國的洛杉磯則要110人左右。 分開來說。先說攻擊核潛艇。蘇聯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十一月級(N級),阿爾法級(A級),維克托級(V級),阿庫拉級(Ak級),塞拉級(S級),麥克級(M級)等,美國主要有長尾鯊級,鰹魚級,鱘魚級,洛杉磯級,海狼級等(弗吉尼亞級不是冷戰時期的產物,不算)。從武器裝備上來說,我認為蘇聯核潛艇比較偏向反艦,這和蘇聯要靠核潛艇對抗美國海軍的強大水面編隊有關,比如著名的65尾流自導魚雷,明顯就是為航母量身定做的,反艦導彈上蘇聯核潛艇所裝備的反艦導彈也要比美國的速度快威力大。反潛能力上美國要高出一籌,著名武器包括Mk-48魚雷,不過遠程反潛方面蘇聯核潛艇應該能占一定優勢,其裝備的SS-N-15,SS-N-16都是有效的遠程反潛武器,而美國在取消了海長矛遠程反潛導彈的研制后在這個方面應該不如蘇聯。對陸攻擊方面兩方差不多,蘇聯有石榴石美國有戰斧。 至于靜音方面蘇聯核潛艇就比較尷尬了,老是被美國超過一代,N級噪音很大,A級則是“從摩爾曼斯克出港在諾福克能聽見”的噪音怪物,與此同時的鰹魚級則已有了還說的過去的靜音水平;等蘇聯出了維克托超過鰹魚差不多到了鱘魚的水平美國又出了洛杉磯,再次超出;蘇聯好不容易弄出了阿庫拉塞拉邁克這三個能趕上或超過洛杉磯的伙計,海狼又出來了,徹底超出。 蘇聯還有“蘇聯特色”的巡航導彈核潛艇,主要裝備遠程大威力反艦導彈用于反航母作戰,其實就是突出了導彈攻擊能力的攻擊核潛艇,比較著名的有回聲級(E級)和奧斯卡級(O級)等,還有蘇聯用Y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改裝的“Y-缺口”級巡航導彈核潛艇,用于對陸攻擊。至于美國剛用俄亥俄級改裝的4艘巡航導彈核潛艇,是美國冷戰后政策調整的產物,不提。 再說說戰略導彈核潛艇。蘇聯的主要有旅館級(H級),揚基級(Y級),德爾塔級(D級),臺風級等。美國主要有喬治華盛頓級,艾倫薩姆那級,俄亥俄級等。總體來說還是美國的占上風,在機動性,靜音性,導彈精確度等方面都要優于蘇聯核潛艇。還有一個要說的不同點就是導彈的燃料,蘇聯主要是用液體燃料,使用固體燃料的只有改裝過的Y-2級潛艇上的SS-N-9(好像是這個,記不清楚了)還有臺風級上用的SS-N-20導彈,而且都不得善終,棄置不用,提前銷毀。美國則是清一色的固體燃料導彈。我可是自己寫的啊,可不是抄的網上的,樓主可要照顧一下啊。
熱心網友
蘇聯是小隔倉,美國是大隔倉,蘇聯的魚雷發射管再潛艇頭部,美國的頭部是聲納,魚雷管在聲納后面
熱心網友
蘇聯是雙殼體,美國是單殼體!對于導彈的發射,蘇聯是干式,美國是濕式!
熱心網友
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6月5日,在美國康涅狄格州電船制造公司船廠,美國海軍為第3艘也是最后1 艘“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吉米·卡特”號舉行命名典禮。當過潛艇軍官的美國前總統卡特及夫人出席了儀式。卡特夫人作為命名人依照海軍傳統在“卡特” 號潛艇艏部打碎了一瓶香檳酒,再次把“海狼”推向世界傳媒。“卡特”號號稱美軍最先進的核潛艇,已持續建造9年,計劃于2005年進入美國太平洋艦隊服役。 冷戰噩夢催生“海狼” 還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對蘇聯核潛艇的大發展敏感得有些發慌。那時期,蘇聯的高性能彈道導彈型和攻擊型核潛艇同時研制,不僅數量超過美國,而且技術水平上有多處領先。特別讓美國上層人物忐忑不安、噩夢不斷的是,蘇聯戰略核潛艇實施“抑留戰略”,包括“臺風”級和“德爾塔”-Ⅳ級等彈道導彈核潛艇平時有85%以上都待在基地里不出來,隱蔽在包括北極冰層之下的“庇護所”中,以備戰時發動突然襲擊。北冰洋下的秘密武器成了美國的一個心病。美海軍決定研制能潛進北冰洋底顯示力量的核潛艇,打破北極冰下為蘇聯核潛艇一統天下的局面。 1978年5月起,美國探討發展“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的后繼艇。1980年末,美海軍提出新概念核潛艇設計,由于是在21世紀使用的攻擊型核潛艇,故代號為SSN-21。 SSN-21級的概念設計完成后,美海軍計劃建造30艘,經費高達360億美元,成為美海軍有史以來耗資最大的一項潛艇發展計劃,被稱為“海軍現代化計劃之基石”。SSN-21級核潛艇于1989年10月開工建造,命名為“海狼”號,該級艇因此也叫“海狼”級。“海狼”號剛建造,蘇聯就解體了,冷戰亦即結束。國際局勢趨于緩和,原先針對蘇聯的作戰目標已無必要。此間,“海狼”號在建造過程中發生了嚴重焊接質量事故,使造價猛增至25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海狼”級艇的建造數量一再削減,最后定為3艘,全部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電船分公司建造。首艇“海狼”號和第二艘“康涅狄格”號已分別于1997年和1998年服役。第三艘“吉米·卡特”號艇身加大,艇長增加到138。1米,以便攜帶更多先進設備、武器或容納特種部隊人員專用艙,它的水下排水量也增加到1。2萬噸。反正是最后— 艘了,美海軍不惜加大投資,造價躥高到32億美元。 “海狼”能在冰下噴火鼓浪 “海狼”的最大特點是它的結構適于冰下航行。它采用水滴形艇體,長寬比為8。34,接近最佳長寬比,阻力較小,有利于提高航速;指揮臺圍殼矮小,偏低的圍殼舵改成艏水平舵,能夠伸縮,有利于冰下活動;采用“木”字形艉舵,操縱性好;艏部的橡膠聲吶罩改成鋼罩,防止聲吶受冰層的破壞,提高破冰能力。它配有先進電子設備,水下探測能力強。導航系統有專為攻擊型核潛艇研制的兩部WSN-3型靜電陀螺導航儀、“奧米加”無線電導航系統。它采用了改進型聲吶系統,包括大孔徑被動測距基陣、拱形基陣和細纜型拖曳線列陣等。新的潛艇結構為改進聲吶布置提供了有利條件。它的聲吶可以迅速對隱藏在海洋深處的敵方核潛艇定位,先敵發現目標。 “海狼”級是一級多用途攻擊型核潛艇。它的主要使命是反潛、反艦,為美國海上水面艦艇編隊和彈道導彈核潛艇護航,也能向局部戰爭地區運送特種部隊,攻擊陸上各種目標。已經服役的“海狼”級潛艇在試航中表現出的先進性能超出了美軍的預料,其安靜性和攻擊能力比現役美軍主力攻擊潛艇“洛杉磯”級有飛躍性提高。 “海狼”級艇前兩艘艇體采用HY-100鋼,下潛深度可達610米;第三艘采用H Y130鋼,因而下潛深度更深。美國多年以來所獲得的降噪技術研究成果在“海狼 ”上全有展現。它的S6W反應堆裝置經過了嚴格降噪設計,采用了浮筏減振、泵噴射推進器,在艇殼外表面敷設了7。2萬塊消聲瓦,使艇的輻射噪聲比以前降低了5 0分貝。除降低噪聲外,它還采取了消磁、減少紅外特性等一系列隱形措施,因而 “海狼”被稱為“具有隱形性的潛艇”。 “海狼”是世界上裝備武器最多的攻擊型核潛艇,裝設8具660毫米魚雷發射管,一次攻擊能力強;配有“魚叉”反艦導彈,射程130公里;配有“戰斧”巡航導彈,裝備核彈頭對陸攻擊射程達2500公里,裝備常規彈頭對陸攻擊射程900~12 04公里,對艦攻擊射程達460公里,命中精度高。第三艘“海狼”攜帶MK48ADCAP 線導魚雷,在40節航速下,航程達50公里,潛深900米。未來將進一步改裝新型“ 海矛”反潛導彈,射程100公里。“海狼”的魚雷和導彈裝載量共52枚,攻擊威力大。艇上還裝備了MK2FCS火控系統、BSY-2綜合作戰系統及UYK43/44先進計算機,對多個系統的信息實行統一處理,高度自動化,作戰反應迅速,可同時對付多目標,提高了艇的綜合探測和攻擊作戰能力。 第三艘“海狼”主要改進在增加了一些新的技術模塊,包括增加海軍特種作戰、戰術偵察和布雷戰等任務所需的設備。改進中最獨特的一點是創造了一種靈活的被稱為“黃蜂腰”的潛艇接口技術。此項技術的應用使海軍可在潛艇上隨意部署或恢復不同的作戰載荷(如用于特種作戰的小型潛艇等),而不必再將載荷這是俄羅斯大洋網訊 俄羅斯《消息報》8月8日報道說,近日,在俄羅斯白海海畔北德文斯克“北方機器制造企業”的船塢上,當著俄羅斯海軍總司令弗拉基米爾。庫羅耶多夫的面,俄羅斯的一艘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核潛艇順利地下水了! 制造者們都把這艘潛艇愛稱為“我們的小馬駒兒”,因為這艘設計標號為“210”的核潛艇,是世界歷史上搭配最奇妙的一艘潛艇:既有核動力裝置的優良品質,又有下潛深度深的特點。它是專門為完成“特種行動”制造出來的。早在前蘇聯時期這艘核潛艇就開始建造了,直到今天才終于建造完成。圍繞著這艘核潛艇的制造一直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然而《消息報》記者還是弄清楚了其中的一些細節。 關于在整整一周前舉行的這艘潛艇的下水儀式,北德文斯克“北方機器制造企業”的官方機關報《造船者報》曾經這樣描寫道:“在喜慶的背景下,這艘用于科學研究和緊急情況下人員救生目的的獨特船只從第42車間的造船臺上下水了。海軍總司令庫羅耶多夫、一批軍人和科學界的一些代表參加了慶典儀式。早在前蘇聯時期就開始奠基制造的這筆定貨,在新世紀之初終于被我們造船廠的專家和工人們給完成了。這是專家、工人、簽約方和材料供應商們的一次共同的巨大勝利!”除了這幾句干巴巴的報道外,廠方代表沒有披露任何細節,并且拒不對這艘新艇做任何評論。不但如此,據《消息報》所知,關于這艘船下水的報道根本就不該出現在公開發行的報刊上,而且這是定貨方——俄羅斯海軍艦隊事先就提出來的一個簽約的先決條件! 這個廠大名鼎鼎的第42車間是建造這艘核潛艇的場地。據說,即使這個廠的許多領導人都不準進入這個地方。由此可見這艘核潛艇的保密級別了。在建造這艘獨特潛艇的15年當中,參與建造過程的工人和工程師人數始終都有硬性的規定,不容許擅自增減一個人! 領導這艘核潛艇設計和建造的是“孔雀石”設計局的一些代表。設在圣彼得堡市的“孔雀石”海洋機械設計局的一位局長驚訝不已,他不知道這艘獨特潛艇下水的消息是怎么被傳播出去的。他對《消息報》記者證實說:“是的,這是由我們設計的,是早在80年代就設計出來的東西。”“孔雀石”設計局還設計過另外一艘核潛艇,它就是由“北方機器制造企業”不久前建造完成的設計標號為971的“獵豹號”核潛艇。該艇已經在2001年12月份被編入俄羅斯海軍的隊列。再往下這位局長就什么都不說了,其理由據說是210設計有特殊的保密規定。 “小馬駒兒”早在1988年就開始奠基了。據《消息報》所知,其外觀有點象由一些球面部件構造而成的一匹馬,亦即很象前蘇聯時期一部動畫片里的主人公,其“小馬駒兒”的綽號就是由此得名的。正是這些球面構造的部件成了這艘潛艇能夠深潛的必備條件。根據國際文傳電訊社的資料,“小馬駒兒”的用途是“完成一系列的特種行動”。90年代,這艘潛艇的制造者們曾長期受到資金不足的困擾。只是到最近3年續造的資金才痛痛快快地到了位。順便說說,90年代初,在當時的俄羅斯最高領導人認為開展海上特種行動的必要性已成為過去的時候,這艘潛艇的奠基工作已經完成了。于是有人就曾試圖吸引美國人的投資,把這艘核潛艇建成一艘純粹的救生船。然而,很可惜,美國方面拒不參與這項計劃。 至于這艘新潛艇其它方面的戰術―技術資料,那就只有為數極少的幾位專家知道了。不過,當這艘絕密潛艇從車間下水以后,盡管美國的間諜衛星在不間斷地監視著“北方機器制造企業”的大片廠區,這艘潛艇還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停放了3天。這就讓記者有機會看到他的芳容并從旁了解到一些不大不小的秘密。 在該廠一位副總經理在場的情況下,一位名叫尼古拉。博格丹諾夫的工作人員告訴《消息報》記者(這里有必要說明一下:有一位副總經理在場,是他們接受記者采訪的規矩):“露天停放純粹同技術規程有關,因為按規定,是不準潛艇從車間里出來以后就馬上讓它沉入水中的,必須為它做些準備工作,也正因為如此,潛水艇才必須在船臺上大約停放3晝夜。它沉入水中的日期是星期二晚間。” 廠里的一些工作人員還告訴記者:“小馬駒兒”的下水儀式是“遵照蘇聯時期的優良傳統”安排的。參加這個儀式的只有定貨方的代表、“孔雀石”設計局的潛艇設計人員和本廠同建造這艘潛艇有直接關系的一些專家。 俄羅斯海軍艦隊方面的代表則告訴記者:“在蘇聯時期,通常是在夜間把造好的潛艇從車間放入水中。據說美國人也是這么做的。這是因為:第一,這樣可以讓外人無法準確地統計實際進入核潛艇隊列的潛艇數量;第二,外人也無法從太空拍攝到新潛艇的清晰可辨的照片。” 的確,該廠的專家們也告訴記者:光憑外觀,你一點兒也看不出我們這匹“小馬駒兒”的性能。然而,假如我們拿“孔雀石”設計局設計的其它核潛艇同它進行比較的話,我們就可以告訴您:這是俄羅斯海軍艦隊當中噪音最小、最不怕攻擊的一艘核潛艇。況且,在一定的航速上,它將變得敵艦的水聲操作員實際上拿它一點兒辦法都沒有。此外,它還能夠完成上級下達的在世界各大洋航行的任。
熱心網友
4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海軍服役。與此同時,在前蘇聯的北方,被西方稱為“十一月”級的蘇第一艘核潛艇開始鋪放龍骨。從那時起,俄、美兩國在發展核動力潛艇上,就開始了不同風格、不同設計思想,即不同流派的較量。本文將從設計觀點上對兩國核潛艇的發展進行評述,特別對幾個重要領域進行分析。 攻擊型多用途核潛艇演變的回顧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戰經驗表明,潛艇作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水下作戰艦艇,作戰效能非常明顯,但以往的潛艇做不到這一點。核動力的出現為潛艇作為真正意義上的水下兵力創造了條件,使潛艇想在水下呆多久就呆多久,航速可以達到水面艦艇的航速,使用探測設備和武備可與氣候無關,自己也不會被敵方探測到。 美國在50年代后期以不同類型的反應堆開始第一批核潛艇的建造。1954年,裝有壓水反應堆的“鸚鵡螺”號(SSN-571)核潛艇開始服役。1956年,裝有鈉反應堆的“海狼”號(SSN-575)核潛艇開始服役。“鰩魚”號(SSN-578)潛艇最初建。
熱心網友
美、俄核潛初相遇 4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海軍服役。與此同時,在前蘇聯的北方,被西方稱為“十一月”級的蘇第一艘核潛艇開始鋪放龍骨。從那時起,俄、美兩國在發展核動力潛艇上,就開始了不同風格、不同設計思想,即不同流派的較量。本文將從設計觀點上對兩國核潛艇的發展進行評述,特別對幾個重要領域進行分析。 攻擊型多用途核潛艇演變的回顧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戰經驗表明,潛艇作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水下作戰艦艇,作戰效能非常明顯,但以往的潛艇做不到這一點。核動力的出現為潛艇作為真正意義上的水下兵力創造了條件,使潛艇想在水下呆多久就呆多久,航速可以達到水面艦艇的航速,使用探測設備和武備可與氣候無關,自己也不會被敵方探測到。 美國在50年代后期以不同類型的反應堆開始第一批核潛艇的建造。1954年,裝有壓水反應堆的“鸚鵡螺”號(SSN-571)核潛艇開始服役。1956年,裝有鈉反應堆的“海狼”號(SSN-575)核潛艇開始服役。“鰩魚”號(SSN-578)潛艇最初建議使用帶燃氣輪機裝置的氦冷反應堆,但后來由于存在技術問題而未能實現。 “鸚鵡螺”號、“海狼”號和“鰩魚”號核潛艇都是以魚雷作為攻擊武器的潛艇。除魚雷潛艇外,美國還建造了雷達哨核潛艇“海神”號(SSRN-586)和裝載“天獅星”巡航導彈的“大比目魚”號(SSGN-587)核潛艇。除“鰩魚”級潛艇外,所有以上的潛艇都不是批量生產的潛艇。建造這些核潛艇的目的在于尋求比較好的反應堆形式和探討核潛艇在海軍中的地位。因此,所謂的第一代核潛艇實際上都是試驗艇。 前蘇聯開始建造核潛艇晚于美國,但卻試圖超過美國。因此,前蘇聯在建造第一艘試驗核潛艇后,緊接著就開始了核動力魚雷潛艇和核動力導彈潛艇的批量生產。 前蘇聯的第一艘核潛艇由143設計局研制,這艘“十一月”級(N級)核動力潛艇從設計到建造、服役僅用了6年的時間。接著,研制了分別裝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H級和E級核潛艇。 核潛艇在經過形成期后,成為前蘇聯和美國海軍的主要打擊力量,其作用隨著海軍戰略武器的出現而增大。 為了挫敗水下威脅,其后美、蘇建造了第二代攻擊型核潛艇。 核動力潛艇在60年代的發展方向由反潛和兩國類似的潛艇間的相互競爭決定,并且兩國都特別注意降低噪音和增加聲納對低噪音目標的探測距離。 美國建造了幾種類型的第二代核潛艇,如“跳魚”級(SSN-585)、“長尾鯊”級(SSN-593)和 “鱘魚”級(SSN-637)。這些核潛艇雖屬不同艦級,但實際上是同一概念在不同的演變發展過程中的修改。美國核潛艇在15年的批量生產過程中雖然噪音降低了27分貝,但攻擊能力、航速和自動化水平卻沒有很大的提高。 前蘇聯攻擊型核潛艇也按相同的方向發展,60年代開始建造VⅠ級核潛艇,其后又建造了經改進的VⅡ和VⅢ級核潛艇。VⅠ、VⅡ、VⅢ級核潛艇的不同之處是它們的噪音降低程度不同,裝備的無線電、電子設備、武備也不同。前蘇聯核潛艇較之美國的核潛艇來說裝備了攻擊力更為強大的武備,逐漸演變為多用途潛艇。 以后,美、蘇又相繼建造了第三代攻擊型核潛艇。美國的第三代攻擊型核潛艇稱為“洛杉磯”級(SSN-688),前蘇聯的稱為Ak級。第三代核潛艇能夠完成所有的海上作戰任務,從與敵方的艦隊作戰到攻擊岸上目標。這些核潛艇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隱身性、良好的機動性和強大的攻擊能力,能在世界上任何海域,包括北極區冰下作戰。 在過去40多年中,核潛艇發展的每一階段都需要設計者解決許多具體的技術問題,以下我們就美、蘇核潛艇的外形結構、自動化水平和排水量的變化進行分析比較,其中核潛艇的排水量被認為是反應核潛艇造價的主要指標。 外型結構和水動力性能 美國和前蘇聯的第一艘核潛艇的總布置與戰后柴-電推進潛艇的傳統布置是一樣的,不過,它們的外部結構和外形既與它們的先輩有很大區別,又各具本國設計特點(圖1)。 潛艇的外形結構,即艇體的外形、指揮臺圍殼的型式和位置,以及尾操縱面、舵和其它附體決定了潛艇的水動力性能。 美國第一艘核潛艇外形仍然主要保持了戰后常規潛艇的外形,但是,從使用的尾端結構型式表明,即使在那時,美國的設計師們也采取了措施來提高潛艇所必需的穩性和機動性。 前蘇聯的設計師對其第一艘核潛艇的外形結構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改變,在N級核潛艇上首次采用軸向對稱艏端,指揮臺圍殼采用“轎車”型(圖2)。 N級核潛艇艏端采用軸向對稱的結構型式是經風洞試驗得出的,這種型式改進了潛艇的深潛穩性和水平面上的機動性。當然,軸向對稱潛艇艏端也極大地增加了水面的興波阻力。 N級核潛艇的尾端采用平板尾,螺旋槳軸穿過水平穩定翼。這種布置方案起源于德國XXI型潛艇。為了獲得必需的運動穩性,水平穩定翼做得比較大,還安裝了小的垂直穩定翼。 N級核潛艇外形結構在后來的試驗中證明它具有良好的高速性和優良的機動性。 美、蘇第二代攻擊型核潛艇在外形結構上有新的改進,使潛艇的水動力性能更好。美國的設計師們研究出了一種最適合于水下航行的潛艇線型,并建造出試驗艇“大青花魚”號(AGSS-569)進行試驗。 美國和前蘇聯的第二代攻擊型核潛艇使用紡錘型尾端和橢圓形艏端的流線外形(如圖3所示),艇體長寬比為8~9,從水動力觀點看,此比例最佳。 多用途核潛艇大多變為單軸推進,除主推進器外,還設有備用推進器。 潛艇采用單軸后可以使用大直徑的螺旋槳,從而減少了螺旋槳的單位負荷,還降低了轉速,螺旋槳盤的伴流區和螺旋槳與艇體的相互作用系數有質的改進。較之雙軸來說,推進系數增加了15%~20%。螺旋槳開始產生空泡的臨界轉速也有增加。 美、蘇核潛艇的海軍系數在其演變過程中也有變化,第二代核潛艇的海軍系數增加最多,以前蘇聯的A級核潛艇的海軍系數最高。如以第一代的“鸚鵡螺”號和N級核潛艇為1作參考值,美國第二代的“跳魚”號核潛艇的相對海軍系數為2。25,第三代“洛杉磯”級核潛艇為1。9;前蘇聯第二代A級核潛艇為2。2,第三代Ak級核潛艇為2。而對同型艦艇,海軍系數越大,性能越好。 核潛艇的外形結構在建造第二代核潛艇時已大部分形成,以后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反映潛艇水動力性能的參數穩定。 值得指出的是實現第二代和第三代核潛艇水下不沉性的操作上的發展。它使用艇體和操縱面的水動力支持力在出現負浮力時來進行潛艇救生。 潛艇艇體結構型式 美國的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的艇體采用單殼和雙殼的混合型,浮力儲備減少至6%。做這樣的設計明顯地是考慮攻擊型核潛艇的水下用途,因而把水面適航性放在次要地位。與之相反,“海神”號雷達哨核潛艇采用雙殼體結構,因為它主要在水面和潛望鏡深度航行。“海神”號核潛艇的儲備浮力是傳統的30%。 使用混合型艇體結構的另一原因是想避免在減少艇內空間的同時,不致過度增加由于采用核動力裝置而引起的主尺度的增加。 另一方面,潛艇在采用混合型艇體和減少貯備浮力后,不可能再實現一艙進水不沉的標準。美國之所以如此考慮可能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因為美國可能認為核潛艇耐壓艇體一艙進水的可能性(例如與其它艦艇碰撞)與潛艇在水面航行的時間成正比,而現代核潛艇的水面航行時間已大大減少。另外,潛艇遭到現代反潛武器襲擊引起的戰斗破損而需要進行潛艇救生幾乎也是不可能的。 美國核潛艇使用小貯備浮力在第三代核潛艇“洛杉磯”級上得到了充分驗證,即完全采用單殼體。在“洛杉磯”級潛艇上,耐壓艇體分為3個隔艙,隔艙中只有反應堆艙由于考慮輻射安全而由艙壁隔開。 從60年代中期開始,潛艇艇體結構型式的發展,開始以聲隱身性為主要考慮因素。潛艇外部非耐壓殼體部分的減少可使水流流動壓力脈沖引起的撓性結構振動面積減少。除此之外,單殼體結構有比較低的自然頻率,這樣,與艇體自然頻率和機電設備振動頻率相重合的產生共振條件的幾率減少了。由于這些原因,美國的第四代核潛艇“海狼”級(SSN-21)仍然決定采用單艇體結構。 前蘇聯核潛艇在艇型結構上的發展,較美國的攻擊型多用途核潛艇的艇型結構來說似乎較為保守,前蘇聯的核潛艇實際上在這40多年中均為雙殼體結構。 采用雙艇體還是單艇體結構對潛艇這種復雜的系統來說并無明確的好、壞之分,各人做法不同,設計思想不同,但也有爭論。爭論的焦點是: 首先,前蘇聯同樣認識到潛艇破損后,海水進入耐壓艇體的可能性確實已經減少,但認為并未完全消除。因此,需要嚴格地遵守水面一艙進水不沉的標準,即需要增加貯備浮力,并使用雙殼體結構。 產生的貯備浮力不僅允許破損的潛艇保持一艙進水不沉,而且,還結合高壓空氣的貯備,當潛艇在水下損壞時,能提供應急浮出水面所必需的相當大的正浮力。前蘇聯還舉出下面的例子作為旁證。 前蘇聯認為,在核潛艇的多年發展歷程中,曾出現過6次重大事故,其中2次是美國潛艇,4次是前蘇聯潛艇。美國破損的潛艇“長尾鯊”號(SSN-593)和“蝎子”號(SSN-589)不能浮出水面,而4艘破損的前蘇聯核潛艇(N級、C級、Y級和M級“共青團員”號各1艘)有3艘能浮出水面,繼續在水面上進行救生,能夠給破損的潛艇一次救人的機會。實際經驗表明,能應急浮出水面可使潛艇免于海損。因此,有貯備浮力的雙殼體潛艇,以及耐壓艇體分為相對較小隔艙的潛艇有較好的救生機會。所以,前蘇聯海軍一直堅持一艙不沉標準,并要求潛艇設計師嚴格滿足這個要求。 其次,前蘇聯也想設計單殼體潛艇,因為單殼體確有許多良好性能。第二代V級潛艇和A級潛艇曾在這方面進行嘗試。A級潛艇在技術設計階段就已被作為單艇體潛艇發展。 但前蘇聯認為潛艇從雙殼體結構過渡到單殼體結構,對于多用途潛艇的典型航速值30節來說最多約增加5%,此收益較之損失潛艇生命力來說是次要的,安全總還應當是壓倒一切的因素。 最后,采用雙殼體結構可以減少潛艇噪音。這似乎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美國設計師認為單殼體可以減少噪音,這是因為所說的情況不同。 美國設計師容易控制機電設備的噪音,因此它們的機電設備的噪音級很低。所以,美國設計師關心的著眼點是艇體周圍流過的水流引起的水動力噪音的減少。單艇體在這方面有優勢。 前蘇聯的條件不同,國內工藝水平較低,因此需要借助于對艇體作聲保護來對付艇的機電設備的噪音輻射。前蘇聯降低噪音的方法是使用隔音涂層。雙殼體對于實現這種聲保護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前蘇聯核潛艇在降低水下噪音級上也取得了很大進展,AkⅡ級潛艇的安靜性就比美國改進的“洛杉磯”級潛艇好。 潛艇自動化 與相對保守的潛艇的艇型結構設計的演變相反,前蘇聯在潛艇自動化領域的動作較大。由于自動化程度較高,前蘇聯潛艇的艇員有很大減少。如第一代N級核潛艇的艇員為105人,而排水量比N級大2。4倍的第三代Ak級核潛艇的艇員只有90人。反映艇的自動化水平高低的指標是艇員數與排水量之比,即相對艇員數。對這兩級潛艇來說,相對艇員數分別為0。03人/噸和0。012人/噸,減少了2。5倍。 而在同一時期,美國核潛艇的艇員數則沒有多大變化,甚至還有增加。如第一代“鸚鵡螺”號核潛艇的艇員數為105人,而第三代“洛杉磯”級核潛艇艇員數為127人。相對艇員數分別為0。03人/噸和0。02人/噸,減少了僅1。5倍。從艇員人數上看,是否說明美國核潛艇的自動化水平沒有多少提高呢?實際上并非如此。美國在電子、計算機技術和軟件上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其核潛艇上的自動化水平相當高,只不過美海軍在這種造價高、性能佳又存在很大風險的裝備上,采用了“雙保險”制,既有自動化操控處理系統,又要有人員進行校驗,以確保各項操作的正確與可靠。 前蘇聯從60年代開始建造A級潛艇時,就把核潛艇的自動化問題當作首要問題來抓。A級潛艇當時就設想要建造成只有少數艇員的全自動化潛艇。 A級潛艇的艇員數較之其它前蘇聯第二代潛艇少了許多(僅40人)。艇體、動力裝置、電子設備和武器均由主控制中心控制,艇員要做的工作基本上就是操縱控制系統。 前蘇聯制造了集航行、戰術機動和在不同情況下使用武器為一體的世界上第一套作戰情報控制系統。核潛艇在航行、戰術機動和作戰中需要的諸元,通過這套系統可作出最佳選擇并向潛艇指揮員推薦。 A級潛艇艇員大幅度減少之后,允許將所有艇員集中在該級潛艇的一個艙內。主控制室、所有的戰斗崗位和艇員住艙都設置在這個艙內。其它一些艙,如魚雷艙、主機艙等均不需要進行持續監控,只在大修和小修時艇員才進入。 艇員集中在一個隔艙,為保證艇員的安全提供了前提條件。艇員集中的隔艙用高強度的橫艙壁隔開,在其上方可布置指揮臺圍殼。圍殼內裝有可容納所有艇員并使其能浮出水面的救生艙。一旦潛艇出現損壞事故,艇員不僅在潛艇浮出水面后進行逃生,而且還能從水下逃生。遇險逃生時,艇員必須盡可能快地從損壞的潛艇中進入救生艙,并使救生艙與潛艇脫離開來。 由于有救生艙,對A級核潛艇前蘇聯曾想取消一艙進水不沉的要求。但1963年,美國核潛艇“長尾鯊”號出現事故后,前蘇聯海軍決定仍然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來保證潛艇的安全。這同時也打消了前蘇聯建造單艇體潛艇的念頭。 不過,前蘇聯核潛艇實現自動化的速度以后卻相對放慢了。這是因為: 第一,潛艇的各系統從建造A級潛艇開始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較為復雜。這是潛艇增加戰斗性能,如隱身性、搜索能力、攻擊能力和可靠性等的結果。這種復雜的網絡密布的全自動化系統必然給控制和維修帶來難以接受的復雜,不可能保證其可靠性。 第二,運行經驗表明,艇員沒有必要的儲備是不行的。潛艇必須要有一定的艇員來進行潛艇應急救生、海上設備修理和替換傷病員等工作。 第三,大量減少艇員也加劇了某些社會問題,如培訓能掌握多門技術的艇員的問題(A級潛艇的艇員差不多全為軍官),以及在技術復雜的自動化潛艇上的人員工作安排和軍官提升問題等。 排水量 核潛艇在40多年演變過程中,排水量也有變化。排水量是實現海軍需要的潛艇性能的特殊的價格尺度。從核潛艇的排水量在40多年的發展期內的變化可以看到,不論是美國的核潛艇,還是前蘇聯的核潛艇,總的都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只有美國在1960年以前建造的幾艘核潛艇和前蘇聯在60年代建造的A級潛艇例外。但這種例外在70年代以后沒有出現過,核潛艇排水量的增加成為持續不變的趨勢。攻擊型核潛艇出現排水量的這種變化是因為在1960年以前,那時美國核潛艇處于草創期,主要是試驗采用那種核動力裝置,以及為批量生產戰斗核潛艇作技術探索。 由于具有探索性,第一代核潛艇的排水量變化很大。60年代以后,由于對批生產的核潛艇在聲隱身性、探測距離和攻擊性能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美國的攻擊型核潛艇進入了穩定增加排水量的時期。結果,在1961到1997年時期內,美國攻擊型核潛艇的排水量增加了多達2倍,但目前又出現了排水量下降的趨勢。 在同一時期,前蘇聯的核潛艇,由于戰斗性能的提高,因此排水量也有增加,達2。2~2。6倍。最大的增加出現在第三代核潛艇建造時,其排水量增加達第二代核潛艇的1。5倍。由于排水量如此增加,前蘇聯的核潛艇已接近了美國核潛艇的性能水平。 核潛艇排水量的大小與潛艇的戰術技術性能成正比。不過,對潛艇的戰術技術諸元的要求不是決定潛艇排水量大小的唯一因素。第二個較重要的因素是由于潛艇研制的技術水平。此因素的影響與第一個因素的影響相反,使用的技術水平越高,要取得所需的性能而要求增加的排水量越小。 核潛艇從一代向另一代發展都伴隨著戰術技術需求的增加,當然也伴隨著所使用的技術水平的提高。一般情況下,美、俄在設計、建造核潛艇時,所要求的戰術技術性能遠遠高于當時的技術、建造水平,不過也有例外,最值得一提的是A級核潛艇。在建造A級潛艇時,所使用的先進的技術超過了以潛艇戰斗性能要求的水平,使用了下列先進技術: 1。使用了有液態金屬反應堆和高蒸汽參數的蒸汽輪機的動力裝置; 2。使用了以400Hz高頻電流工作的電氣設備; 3。使用了尺寸小的電子設備; 4。艇體采用鈦合金。 前蘇聯核潛艇在由第二代進入到第三代時,排水量有極大的增加,除與制造技術水平有關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要裝備的大量武器。 。
熱心網友
說詳細了反不好區別。最大的區別,俄羅斯的潛艇是雙螺旋獎,而美國是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