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的
熱心網友
一、教材分析 “回眸青銅劍”是依據上海市二期課改教材高中語文二年級第一學期教學要求確立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這一綜合實踐活動生成于這冊課本的綜合實踐活動“青銅之光”和課文《書生論劍》。可以說,“回眸青銅劍”是教材中綜合實踐活動“青銅之光”的子課題,也是課文《書生論劍》的教學拓展。課題的確立不僅源于高二語文教材,而且是針對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們確立這樣的活動課題,旨在提高學生古代文化的素養,把握“青銅劍”這一物象的象征意義,激發正義之氣。 作為一次活動,盡管是一節課,也要能體現出活動課的特點。因此,這次活動體現的是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從教學內容看,活動體現的是語文與歷史學科綜合的主要特點。參與這一活動的是天津南開二中高二年級中全班配備電腦的實驗班同學。 二、教學目標 1。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弘揚民族精神。通過這次綜合實踐活動,使青少年了解古代青銅劍文化,感悟中華民族所崇尚的正義、公道以及除暴安良的精神。尤其在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為在年輕一代中弘揚見義勇為精神,讓學生“回眸青銅劍”以激發他們的陽剛之氣。 2。鑒于當今青少年們喜愛及盲目閱讀金庸等武俠小說,不能正確把握武俠小說中積極的社會意義的狀況,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引導青少年正確閱讀、吸收武俠小說中有價值的傳統文化。 3。在學科綜合中擴大學生視野。通過活動,學生可綜合文學與歷史學科知識,了解與青銅劍有關的歷史典故。參觀歷史博物館,從而體會青銅劍所蘊含的古代文化知識和精神品質。 4。提高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專題研究的能力,實現語文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老師分別從“文人與劍”、“俠客與劍”和“青銅名劍”三個角度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檢索、瀏覽相關的內容。訓練收集資料、篩選材料和制作演示文稿的能力,以及討論、交流的口頭表達能力。 5。培養思辨能力、聯系實際提出自己見解的創新能力。提供《文人的武俠情結:如果你已經忘記什么是熱淚盈眶》和《丑陋的中國文人》兩篇文章,引發學生感悟青銅劍在現實中的意義。 三、教學理念 依據“拓展基礎內涵,加強課程整合”的課程理念,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把文學與歷史及政治學科加以整合,要求學生在活動中理解青銅劍的一些詩文、歷史典故以及與權力法律的關系。同時,借助網絡平臺,實現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依據“完善學習方式,拓展學習時空”的課程理念,為體現學生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既要體現自己收集資料、篩選材料和制作演示文稿的能力,又要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交流。 活動重點要求學生體會古代青銅劍的文化內涵。學生通過上網檢索等實踐活動,感悟青銅劍的慷慨、悲壯、忠誠及正義的象征意義;活動的難點則在于如何引導學生對現實中一些消極現象,對“武俠精神”進行思辨,以明白今天的社會亟需呼喚“青銅劍”的精神。 所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遵循的是“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學習模式,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技能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為指導思想,我們把整個活動過程確定為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三個環節。 四、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師:前一段時間,央視的《天龍八部》在全國熱播,金庸的小說再次掀起了一股熱潮。同學們喜歡金庸的小說嗎?為什么武俠小說能夠如此經久不衰呢? 展示演示文稿:金庸小說為什么經久不衰? 師:有評論家說:金庸把武俠小說引入了文學殿堂。說到武俠小說,我們馬上會想到俠客,而俠客往往是要執劍的。劍是古時的一種冷兵器,在我們國家的鑄劍歷史中,最重要的時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在這段時期,最著名的劍是越王勾踐劍。 展示演示文稿:展示越王勾踐劍,并請同學談談直觀的感受。 師:今天,青銅劍已漸漸淡化了它作為武器的作用,劍已成為了一種文化和精神的象征。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共同來——回眸青銅劍。 展示演示文稿:回眸青銅劍。 (二)研究問題 師:古代的劍在我們的文化生活中有沒有留下痕跡呢? 教師要求同學們說說自己知道的有關劍的成語、典故或詩句。學生們說到了如李白的《行路難》中的“拔劍四顧心茫然”、辛棄疾的“挑燈看劍”、荊軻刺秦王、聞一多墓碑上塑造了一把劍、祖逖聞雞起舞、十年磨一劍、尚方寶劍、刻舟求劍、干將莫邪、出土的越王勾踐之劍、碧血劍、倚天劍、鐘馗之劍、魯迅小說《鑄劍》乃至項莊舞劍…… 老師將有關劍的成語、典故及詩句歸納為:文人(詩人)與劍、俠客與劍和青銅名劍三類,并指導學生活動。 學生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活動,把現場的三十位同學分成三組,分別從“文人與劍”、“俠客與劍”和“青銅名劍”三個角度在電腦上檢索、瀏覽相關的內容(已在網絡鄰居中設置了這三個文件夾,每個文件夾中有相關的網站),將自己感觸最深的內容(或詩句、故事)制成一張演示文稿,并配上自己的感悟。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學生尋找相關內容,答疑、啟發。全班交流時教師挑選每組制作和感悟最佳的一至兩位同學,通過廣播系統將其演示文稿投影到大屏幕上,請他現場講解并與大家交流。 三組學生分別選出本組最佳演示文稿進行演示并交流后,教師進行歸納。 師:通過大家的交流可以看出大家對青銅之劍有了相當豐富而深刻的認識。歸納起來,青銅之劍象征著慷慨豪氣、英雄悲歌、正直忠誠、公正正義和誠實守信……李白的“拔劍四顧心茫然”、辛棄疾的“挑燈看劍”,既有著渴望建功立業的慷慨豪氣,也透露著壯志難酬的悲鳴;俠客的路見不平代表著正直;而像荊軻這樣的一諾千金、士為知己者死更是一份守信。 展示演示文稿:青銅之劍象征——慷慨豪氣、英雄悲歌、正直忠誠、公正正義和誠實守信。 (三)解決問題 學生開始討論并回答上課伊始提出的問題:金庸小說為什么經久不衰? 青銅之劍已遠去,青銅精神不可丟。學生可依據自己的閱讀,議論武俠小說中青銅劍的象征意義,如“碧血劍”象征忠誠等。明確武俠小說是因為青銅劍精神而流行不衰的,對今天振奮民族精神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思辨感悟:學生就劍的象征意義,聯系現實,思考現實社會中哪些不良現象需要青銅劍精神去驅除。互相討論,然后發言。可通過網上鄰居閱讀參考文章:《文人的武俠情結:如果你已經忘記什么是熱淚盈眶》、《丑陋的中國文人》和《尚方寶劍》。 提供相應網站,拓展課外閱讀。 (四)結束語 師:青銅劍已經離我們遠去,然而武俠小說卻為我們彰顯了青銅之劍的陽剛之氣、儒雅之氣。今天,只要還有執法不公,就需要青銅劍的公正正義;只要虛假之風依舊,就需要青銅劍的誠實守信;只要人們信念喪失,就要高奏青銅劍的正直忠誠;只要有人畏葸不前,就要高唱青銅劍的慷慨豪氣。當青銅劍的光芒閃射寰宇,中華民族的浩歌也將響徹世界民族之林。 ——青銅之劍浩氣長存! 五、教學反思 1。突出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綜合的特點。 作為語文綜合性活動,學科綜合是其首要特征。這次教學活動,不僅是閱讀文本、與老師交談、上網搜集資料、制作演示文稿、互動演示和交流討論等學習形式上的綜合,而且是與歷史、政治等學科的綜合,實現了大語文的跨學科教學活動。學生在上網搜集資料時了解了很多古代文學家有關劍的詩文,如司馬遷《刺客列傳》中的荊軻、聶政的故事,魯迅的《鑄劍》等名篇……感受到了中國文人建功立業、除暴安良的豪氣。 為尋找“青銅劍”,同學們探尋歷史朝代的刀光劍影,有勾踐的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和巨闋,有干將莫邪、項莊舞劍,有歐冶子龍泉寶劍……一柄柄寶劍,一個個歷史典故,還有鑄劍時所體現出的“合金、冶鑄、津煉、鍍面、花紋及形制”等方面的工藝,都閃耀著中華民族青銅器文明史的光輝。在活動中,同學們從莊子所言的“天子劍”、“諸侯劍”和“庶人劍”中看到帝王的權威、諸侯的忠君和平民的平庸;所謂“子路戎服見孔子,仗劍而舞”乃是古代儒家推崇的禮教,青銅劍就是古代封建政治的縮影。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從文學、歷史及政治等全方位認識了青銅劍,同時也從青銅劍這一角度走進了古代的文學、政治和歷史。 但是由于時間關系,活動忽略了引導學生對一些歷史典故的局限性和金庸等武俠小說中的糟粕進行分析,需要大家注意。 2。“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學習模式得到了體現。 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帶著如何看待武俠小說經久不衰的問題,從青銅劍入手,意在探求青銅劍積極的象征意義。從交流中可以看出,學生們對青銅劍已不再停留在武俠小說論劍的概念認知上,而是發掘了青銅劍所體現的民族精神,聯系現實只講金錢、缺乏正義感的社會現象,通過討論,認識到了武俠小說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在于小說里提到的青銅劍精神正是我們當今社會需要弘揚的精神。活動一開始提出的問題通過活動得到了解決。 不過,這次活動提出的問題只是老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發現的認為需要解決的,還不是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提出的問題,雖然同學們通過對材料的歸納、篩選和推理,形成了對青銅劍內涵的正面理解,但由于過程中沒有提出問題,故而思辨未能深入,同學們的批判思維能力也未能很好地發揮,以致未能將武俠小說中對于青銅劍的描述作辯證分析。當然,這在一課時的短暫活動中難以實現,相信只要學生沒有提出問題,或問題沒有解決,“回眸青銅劍”的活動過程就并未結束,還有繼續深入下去的余地。 六、背景資料 [1]鐘啟泉主編:《研究性學習國際視野》,上海教育出版社。 [2]《上海二期課改高中二年級第一學期(試驗本)語文練習部分》,華師大出版社。 [3]李長吉:《論活動課程中的思辨》。 [4]《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5]吳靄儀。 金庸小說看人生。 [6]中國青銅名劍網。 [7]文人的武俠情結:如果你已經忘記什么是熱淚盈眶。 [8]文士·劍世。 [9]中國古代十大名劍。 [10]看劍引杯長。 [11]莊子·雜篇·說劍第三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