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防生霉用恰當的方法放置和儲存望遠鏡對延長望遠鏡的使用壽命非常重要。望遠鏡應當儲存在干燥通風、灰塵少的地方,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防止鏡片的表面生霉。霉菌是望遠鏡的大敵。通常我們對于天文望遠鏡的使用和保養都會非常細心,所以鏡片長霉超過機械損傷成為了導致望遠鏡性能下降甚至報廢的最主要的原因。環境溫度在12~38攝氏度之間,相對濕度在60% 以上,是霉菌滋生的最佳條件,而保持儲存環境光的干燥通風是避免霉菌侵擾望遠鏡學系統的最佳辦法。在南方的梅雨季節,應該盡量將望遠鏡的光學元件放置在干燥箱中。目前常用的干燥箱有兩種,在較大的攝影器材商店都可以買到。一種是密封箱,通常是塑料的,買不到專用的密封箱也可用密封性能好的塑料保鮮盒或密封袋代替,在密封箱中放入干燥劑即可。常用的干燥劑是變色硅膠,化工商店有售。干燥的硅膠是藍色的小球,受潮后會變成粉紅色或白色,此時可以拿到干凈的鍋里炒干,或用微波爐烤干、或曬太陽曬干,水份拔除后硅膠又會恢復成原本的藍色。另一種是電子防潮柜,采用電子除濕機芯,可以根據設定的相對濕度自動除濕,目前可以買到的國產和進口的品牌均較多。光學儀器存放的最佳相對濕度是45%~55%。如果發現望遠鏡已經長霉,應盡快進行清洗,通常通過清洗可將初期的霉斑完全去除。避免溫度驟變如果有可能,應盡量把經常使用的望遠鏡放置在與環境溫度接近的地方,這樣在使用時望遠鏡的溫度可以盡快與環境溫度達到平衡,使望遠鏡的光學性能得以充分發揮,也減小了水汽在鏡片上結露的機會。在望遠鏡的使用過程中應該避免溫度的劇烈變化。因為除了對望遠鏡光學質量會產生影響外,劇烈的溫度變化還有可能對望遠鏡本身造成損害,比如冬季將望遠鏡從寒冷的室外搬至室內,或夏天將望遠鏡從有冷氣的室內搬到室外時,鏡片和鏡體的表面都有可能結露,這不但可能損壞望遠鏡的電氣部分,如果沒等露水干透就儲存在密閉的地方還有可能使望遠鏡長霉。正確的方法是先將望遠鏡放入包裝箱中再搬到溫度相差很大的地方,包裝箱可以減緩望遠鏡本身的溫度變化,待靜放一段時間后再取出望遠鏡就不會結露了。清潔鏡面如果沒有合適的包裝箱,望遠鏡在不用時要注意防塵,除了應該蓋上鏡頭蓋以外,最好用塑料袋或干凈的布罩住鏡身,超市里可以買到的大號家用垃圾袋就很適合用于望遠鏡的防塵。在使用中無論如何小心,鏡面上總會落上越來越多的灰塵。少量的灰塵對于望遠鏡最終成像的影響肉眼難以察覺,也無需經常清潔。但是如果物鏡的表面落了較厚的一層灰塵,則會降低成像的亮度和反差,需要及時清理。目鏡的外表面比物鏡更容易被弄臟,而且對觀測效果的影響也更大,尤其是短焦距的高倍目鏡,由于出瞳距離比較短,使用時眼睛要緊貼目鏡,眼睫毛很容易在鏡片上留下油跡,需要較為頻繁的清洗。如果你沒有豐富的調整望遠鏡光學系統的經驗,清潔望遠鏡鏡片應僅限于物鏡和目鏡的外表面,這些表面也是最容易被弄臟的地方。對于落在鏡片上的灰塵,應該先用吹氣球(攝影器材商店有售)或醫用洗耳球(藥店有售)吹去,注意一定不要用嘴吹鏡面,否則落在鏡面上的唾液會使得后面的清潔工作更加困難。吹不掉的灰塵可嘗試用細的駝毛刷輕輕撣去,最后實在無法撣掉的灰塵可以用脫脂棉球(藥店下售)或化妝用的脫脂棉棒(超市下售)沾蒸餾水或純凈水輕輕粘掉。確認鏡片表面沒有肉眼可見的灰塵顆粒以后,可以用“鏡筆”(見下圖,外形像粗鋼筆,一端是細毛刷,另一端是帶有清潔劑的軟皮墊,在攝影器店可以買到) 的軟皮墊從中心向外延螺旋軌跡將鏡片擦一遍,注意在擦的過程中鏡筆要不斷旋轉,且用力要適度。鏡筆是清潔鏡片的得力工具,用它的軟皮墊可以輕易地擦掉鏡片上的水跡和手印,而且幾乎不留任何痕跡。對于使用鏡筆一次無法清除的頑固污跡,可往鏡面上輕輕哈一口氣,再在鏡面未干前擦即可。鏡筆對于初起的霉斑的清潔效果也非常好。要注意的是如果鏡面上有水或厚重的潮氣,要等干透后再用鏡筆清潔。鏡筆的筆帽內有專用清潔劑,使用完一次后將軟皮墊插入筆帽,再旋轉一下,清潔劑就會重新分布在軟皮墊上了。除了鏡筆,還有一些常見的用來清潔鏡頭的工具,如鏡頭紙、麂皮等等,但是使用中容易在鏡面上留下輕微的劃痕,而且清潔效果也難與鏡筆相比。1。 不要將望遠鏡對準太陽,這樣可能會傷及眼睛的視網膜。2。 不要長時間將望遠鏡暴曬于太陽下,過熱可能引致損壞。3。 不要讓不防水的望遠鏡浸水,滲入的潮氣可能引致損壞,即使是防水的望遠鏡,也應該盡可能保持干燥。支架及主鏡安裝造房子沒有堅實的地基,再漂亮的房屋也只是空中樓閣——好看不中用,使用望遠鏡也是一樣的道理。業余天文望遠鏡的質量一般超過1千克,重的可達到幾十千克,一個穩固的支架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望遠鏡的功效。而許多初學者常常忽視這一問題,往往將注意力放在鏡筒上。為了獲得較好的觀測效果,天文觀測活動通常在野外開展,如果風速較大(這種情況常常出現,特別是在山上)而支架又不穩固,別說享受觀星樂趣,眼睛還得跟著受累。支架的微小震動,會被望遠鏡放大幾十到幾百倍,你看到的景象便是目標天體在視場中劇烈晃動,無法進行觀測。望遠鏡的支架分為地平式經緯儀和赤道儀兩種。地平式經緯儀輕便、架設簡單、容易調試,適用于初學者培養觀察天體的興趣,就是觀測時需要不斷調整微動手柄追蹤天體目標。赤道儀則適用于大倍率行星觀察和天文攝影。地平式經緯儀:一般是兩段伸縮式,操作非常簡單。首先,展開腳架,根據您的身高調整支架高度并鎖緊固定鈕;接著,將鏡筒環與經緯儀連接,別忘了上緊螺絲;然后把主鏡裝入鏡筒環并固定。若鏡筒較重,應由兩人協同完成較為穩妥。最后,安裝水平和垂直微動手柄。使用時,先松開水平、垂直固定鈕,將鏡筒指向目標后旋緊兩個固定鈕,再轉動兩個微動手柄作最后的位置調整。赤道儀則一般供有一定觀測經驗的愛好者使用。但筆者并不反對初學者使用,只是要特別小心。這里僅向大家介紹使用最廣泛的德式赤道儀。赤道儀架設較經緯儀復雜,一般過程如下:(1)展開三腳架,調整高度。(2)赤道儀本體與三腳架臺連結。(3)安裝重錘桿和鏡筒環。(4)旋緊赤經、赤緯固定鈕,安裝鏡筒和重錘。(5)赤經、赤緯軸平衡。調整重錘位置及數量平衡赤經軸,松開鏡筒環調整鏡筒位置平衡赤緯軸。兩軸平衡很重要,否則輕則影響跟蹤精度,重則可能損壞赤道儀內的齒輪部件。(6 )連接跟蹤馬達控制器、電源。(7)對極軸。對于一般的目視觀測,調整極軸水平、仰角位置,將北極星放入極軸,望遠鏡就可以認為是對好極軸了。使用時,先松開赤經、赤緯固定鈕,將望遠鏡對準目標,再旋緊固定鈕,然后依靠赤經、赤緯微調旋鈕或控制器微動按鈕進行位置微調即可。主鏡與尋星鏡同軸調整望遠鏡架設好之后,還要調整尋星鏡與主鏡同軸。(1)主鏡裝上低倍目鏡,對準遠處目標(例如樓房、水塔、樹等)將其調整至視野中央。(2)調整尋星鏡支架上的固定螺絲(通常是3 顆)使主鏡所對準的目標也位于尋星鏡十字絲交叉處。(3)檢查主鏡視場,若目標有偏移,重新調整至視場中央,再調整尋星鏡。重復上述過程直到主鏡與尋星鏡視場中心重合無偏移。主鏡與尋星鏡處于同軸狀態后,尋找天體目標就很方便了。先通過尋星鏡,調整望遠鏡對準目標所在的大致方向,再通過微調將天體目標導入目鏡視場。關于雙筒鏡及建議觀測星云星團,可以從小型雙觀測者往往本能的屏住呼吸以保持靜止,結果是造成大腦缺氧,影響觀測的效果。所以保持身體的放松和自然順暢的呼吸也是很重要的。使用望遠鏡時,應輕輕轉動調焦器手輪進行對焦。用力要均勻,速度不應太快,達到最大行程后不要繼續轉動手輪,以免損壞調焦器。遮光罩如果是伸縮式的,請將其拉出。望遠鏡使用后,請蓋上鏡頭蓋、目鏡座后蓋,以防止灰塵進入。收好目鏡、尋星鏡等附件,望遠鏡、赤道儀、經緯儀、附件最好放置在定做的帶襯墊的鋁箱內,以便運輸、保管。最后,提醒愛好者注意,不要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通過望遠鏡、尋星鏡看太陽、這可能導致你的眼睛遭到永久性傷害。光軸調整一般望遠鏡出廠時,光軸都已筒鏡望遠鏡開始。7x50 或10x50 規格的雙筒鏡可以觀測暗至10 等的恒星(共計30多萬顆),不但價格便宜,而且視場廣闊、便于攜帶。瀏覽銀河是這類望遠鏡的最佳用途,還能觀測到幾十個氣體星云以及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用雙筒鏡觀測是入門愛好者熟悉天空的最好途徑之一,還能為以后的天文實踐打下扎實的基本功。國外許多業余愛好者外出觀測時都帶一臺雙筒鏡。下面再向愛好者提供一些建議:(1)至少常備一份星圖,印刷質量要好,方便攜帶。(2)經常查閱天文期刊或瀏覽網上天文論壇,及時獲取信息。若當地有業余天文組織,請積極加入,大家取長補短,共同進步。(3)外出觀測,請帶足御寒衣物和通信工具,最好結伴而行,注意安全。(4)謙虛謹慎,膽大心細,不恥下問,相信你定有收獲。觀測小竅門在使用望遠鏡前,最好先用半個小時使眼睛完全適應黑暗,同時望遠鏡在這段時間內達到鏡筒內外熱平衡(特別是大口徑望遠鏡)。觀測時,眼睛要正對目鏡,并與目鏡保持適當的距離(清晰看到目鏡光闌為準)。兩眼要同時睜開。許多人開始并不習慣這種用眼方式,但事實證明這種方式能保證較長時間的觀測質量而不感到疲勞。關于呼吸的問題也有必要一提。當望遠鏡的角度不允許在比較舒適的姿態下觀測時,調準,但在搬運和運輸過程中,由于震動或碰撞等原因,光軸可能發生偏差。折射鏡口徑相對較小,光軸調整問題并不突出,對于牛頓反射鏡、施密特-卡塞格林鏡、馬克蘇托夫-卡塞格林鏡來講,就是一項不能回避的事性。光軸調校需要一些技巧,對初學者而言難度太大,這里暫不作詳細介紹,但可以告訴大家,現在市面上所售的一些激光校準器可以很方便的進行光軸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