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太極拳在實戰中有用嗎?比如在對付散打、拳擊等比較剛猛的技擊時……好像太極只有健身的作用,對于實戰似乎沒有太大的用處,在對付散打、拳擊等比較剛猛的技擊時,雖說“以柔克剛”,但怎么個克法,望有大蝦指點一二……,有沒有太極與其它功夫對戰的例子或視頻??

熱心網友

當然有用,不然也不會傳到現在了,主要是太極拳難練,所以那些沒有得到真功夫的人,就說太極拳不能實戰,太極拳對付那種剛猛的拳是最好不過了,你的勁越大,受到的反擊也越大。所謂以柔克剛,這很難用語言解釋清楚,舉個例子吧,對方以右直拳擊我心口,我用左手手按其肘關節上方,用左手手背接他拳的外側,同時隨身體和雙手的旋轉共同使力,把對方的拳引到身體側方,左腳上步攔于對方體前,右手經過旋轉,這時已經拿住對方的手,左手也控制了對方的肘關節,這就是采法,如果你的纏法好,那這一下就可以讓對手扒在地上,如果對方反應靈敏,覺得失去平衡,而把勁迅速收回,那他的反應就是后撤,我就可以左手逆纏,右手按壓,上步發力,用肩肘手的撞擊,加大對方向后的力量,他接了這一撞,不退個三五步,根本站不住。當然,我上面說的不一定正確,畢竟文字和實際有很大差異,太極的應用需要眼身步手緊密配合,不但要有很強的纏絲勁功底,而且需要把握好時機和對方的勁路。不然挨打的就是自己。有句古話,太極十年不出門,可見靠學太極拳應用到實戰,不付出長年累月的汗水是不行的,另外,還需要有很高的語性,光練,不動腦筋也是不行的。我練的是洪傳陳式太極拳,已經二年了,雖然還不能進行散打對抗,但理論上還是有一點了解的,你如果對太極拳感興趣的話,可以交流一下。下面轉載一篇,可以看看。陳式太極拳技擊法的主要特征因敵變化示神奇--陳式太極拳技擊法的主要特征 拳法,乃兵法。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是技擊法,所以有人說太極拳既是養生術,又是殺人術,只不過有其獨特的應敵之技法而已。太極拳技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自古以來兵家常說的“因敵變化示神奇”。孫子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林。”太極拳,就是追求這個“神勁?!薄锻豆P膚談》的作者明·何守法云:“虛實之機,其變生于敵,淵微之妙,鬼神莫知,然后能狃敵而成功。”狃者,因襲、依襲也。故陳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庭曰:“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边@個“依”字就用得非常妙,它也體現了“因敵變化而取勝”之意。上述,均說明了太極拳所遵循的應敵之法的特征。其實,傳統的陳式大極拳,不論拳架、推手、散手,都體現了它固有的武術本質。拳架、式式招招都充滿了技擊含義,它是太極拳全部功夫的基礎,它是太極拳功夫的入手點,又是太極拳綜合功能的落腳點。它主要鍛煉知己功夫;而推手,則是一種鍛煉知彼功夫的方法,它是鍛煉聽勁、懂勁、化勁的基本功,也是檢驗拳架各種勁力的試金石:散手(徒手搏擊),則是太極拳功夫的最高表現形式。散手功夫的提高又必須建立在拳架和推手鍛煉的基礎之上。要提高散手技能,就必須苦練拳架、單式(拆拳)、推手,以及進行內功和力量、速度等方面的訓練。拳架、推手、散手是三位一體的太極系列功夫。當然,太極拳用于散打,有它自己的技擊特征。太極拳創編者的戰略思想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強調練太極拳的人總是處于應擊者的地位。從來不主張主動去進犯他人。即所謂“我守我疆,不卑不亢”,“彼不動,己不動”。一旦有人與我為敵,向我進犯,無奈我只好依其變,順其勢,借其力,化其力,以陰陽互濟的、螺旋式的、松活彈抖的、化打合一的太極拳功夫對付對方的挑戰,爭取以其人之力還治其人之身,即“因敵變化示神奇”之妙技。因此,練太極拳的人,除了健身目的之外,如果要想全面繼承太極拳的固有功能,還必須下功夫鉆研和鍛煉太極推手和散打等防身應敵之技擊本領。我們既要練拳架,又要練推手,既要練推手,又要練散打,從而練出一種完整應敵的高級本領。但不一定把它推向擂臺賽。關于推手的技巧,我在《誰能合,誰能贏》一文中已作過一些介紹,現在,再較系統地將陳照奎老師當年教推手技擊的一些手法和個人體悟,加以整理,做如下介紹,以供同道參考。(一)彼此接觸點上,都有我的“耳朵”既是因敵變化而變化,那么首先要了解敵人的意圖,一句話要了解敵情,正如孫子兵法講的一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太極拳則特別強調這一點。和對方一接觸,就要做到“知彼”。所以學習太極拳推手,首要任務是練習“聽勁”。我一只手上有9個力點(五指、大小魚際、掌心、掌背),雙手18個力點:對方雙手一旦接觸到我身上,也有18個接觸點,這些接觸點,加上我的眼睛觀察、加上上下肢的接觸,這所有的接觸點上(當然同一個時間不一定點點都接觸),都有我的“耳朵”,都有我的“偵察兵”。鍛煉推手時,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時時刻刻想到這些接觸點,以高度的敏感性,充分發揮這些“偵察兵”的作用,仔細聽真看清對方力量的動向和變化,以便迅速運用相應的戰術以應敵。陳照奎老師常講:“十個手指頭都得干活,象彈鋼琴一樣,非常靈敏地干活。”所以說,“聽勁”是太極交手的第一項基本功。(二)搭手即棚,八法相主棚勁,是太極拳各種勁的共性特征。太極拳用于交手時,它不主張硬沖、硬拼、硬抗、硬頂,也不許丟,不許逃跑,而是先用一種彈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韌性的、螺旋式的外撐勁,即棚勁,來接應對方的來力。所以,人們把棚勁作為太極功夫的接手法。這種棚勁,不只是表現在手上,而周身處處都有這種棚勁。即陳鑫公說的“無處不彈簧”。周身如同充足了氣的球體和輪胎,處處皆有彈性外棚勁。因此,捋、擠、按、采、例、時、靠七種勁,都是棚勁的延伸,或是使用的角度不同,或使用的部位不同而已。這八種勁,相生相克,都是因敵變化而變化無窮。例如雙人推手時,對方進攻來力偏高,我即上棚之。如果從接觸點上感到對方力弱,我即將來力向外棚之或隨勢拿之(如金剛搗碓動作一);如果來力較猛,而偏右,我即順勢向右捋之;偏左即向左捋之。如來力偏下,我即用下采法;如當我捋或采時,敵人變肘、變擠,我則按之;敵近身,我則走大捋;我捋敵,敵靠我,我則轉腰走按勁。同樣,敵人若采或捋我時,我也可以走肘、走靠諸法,八種方法相生相克,反復鍛煉,以丹田內轉的離心力帶動全身,練得自己感到腳下有根,丹田氣壯,內氣鼓蕩,周身皮毛向外膨脹,感到處處可以引化、處處可以爆發出松活彈抖之太極勁,才算初步“勁上身”了。所以棚勁是太極勁的基本特征。(三)從鍛煉能容、能吞、能引、能化人手一般人練推手時,往往是想把對方拒之門外,尤其力氣比較大的人,更是恃力而不愿讓對方來力近己圈內,或急于將對方發出。這樣就很難練出太極拳之引化本領。首先,我們要在精神上樹立敢于讓對方進來的大無畏精神,敢于近身,氣魄要大,胸襟要寬,容量要闊。陳老師經常說:“來多少要多少,要多少給多少;來之歡迎,去之歡送?!薄澳芡?、能吐,肚量大,胸懷要寬”。意思就是能把對方的來力放進來,當對方前傾了,失重了,要往回“撤兵”了,我則順勢發化(其中之要,在于機勢)。即陳老師講的:“來,則順勢捋;去,則順勢發。”都是一個“順”字。做起來,確很難。要做到身前容量大,平時就必須下功夫練引化。這就要求你能含胸塌腰,能松胯、屈膝后坐(而不是前跪),勢子能高能低,把胸前的容量盡力加大,不論對方是按、是擠、是棚、是肘、是靠,我都敢放進來。對方兩臂無非是那么長,不要怕,即使吃幾次虧,輸幾次,也無所謂。練習能吞能容之后,再練能吐、能放、能發就容易了。他來多少,我要多少,一點也不多要;他要多少,即給他多少,一點也不多給。盡量多練習大捋、大開大合,把身肢放長、放展,練習順勢而引,順勢而發的功能。 (四)誰先合,誰能贏陳照奎老師講合,實際上是講拿?!澳谩闭摺昂鲜帧币?。不一定是靠一只手去拿住對方,而是從總體上控制對方、包住對方、籠住對方?;蛴靡皇帧⒒蛴秒p手、或用雙臂、或用雙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彎里側夾住對方、或上下配合別住對方……總之,凡是使對方處于背勢者,都屬于拿,都屬于合。他還強調一個“先”字,誰能先合,誰能贏。即要主動,首先要從精神上控制他、包圍他、藐視他,使他處于我的包圍圈之內。合住他的目的,是使我雙手、或手肘、或手加腿,把力量合到對方的重心線上(即搶奪“大本營”),或是合在他力量的走向上(力點動向)。然后,隨他的動向而合力發之,以破壞他的平衡。他一旦失去平衡再如何收拾就好辦了。所以,既要順著他,又要控制他。正如《孫子兵法》中所云:“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說他應敵時,千方百計讓他落入我的包圍圈之內,用引誘之法也好,用聲東擊西之法也好,或在同他旋磨打轉過程中也好,趁他尚未知所措之時,盡快控制住他,使他不得勁,然后再順勢借他之力將他消化之。陳老師推手時,主張盡量控制對方肩部和大臂(肘關節以上),這樣便于將合力加到對方的重心線(又稱軸心線)上,便于破壞其平衡。郝月如先生也講過,推手一搭手即要“以手指敵人中心,手不能用,肩時指之,肩時不能用,意指之?!笨傊鈿饬?,都要想法合到對方重心線上,當然,如果無預定的死規則,允許用腿,上下合力則更易奏效。如所謂“小鬼推磨”之法。當然,敵人往往也是千方百計合住你,你就要靠自己的“聽勁”本事,當他欲合未合住之時,迅速用螺旋式的棚勁破之。決不能讓他合住我。為此,平時練拳必須注意聚精會神的合力之法,做到能開又能合。(五)化打合一,引進合一,點線合一太極拳往往講求引化為先,先引化而后發放,其實這是初級功夫。高級功夫應該是化打合一,引進合一,化就是打,打就是化,使引化與進擊同步化,統一行動,方為妙術:第一種功法(或第一種手法)是先引后發。即待對方來勁被我引化落空之后,我再將內勁外力合而為一(意氣力三結合),合力發之,即所謂“引勁落空合即出”者也。例如運行一個圈中,有時半個圈引化,半個圈發勁(如六封四閉動一到動三);第二種手法,是邊引邊進、或上引下進、左引右進等等。如懶扎衣動作三,既是右(手)引左(手)進(擊),又是上(右手)引下(右腿)進(擊、蹬、套、插);第三種是化打合一、引進合一。即一個引化動作之中也有進,也有打。打中有化,化中有打,故曰“化打合一”。例如金剛搗碓之捋法,其中單勢進步捋、退步捋,都是捋化之中有發放之勁。體現了在我主現控制下敵我力量合二為一,致他于敗勢(背勢)。又如抱頭推山動作一,左時引化對方右手的按勁,同時,借對方之按勁,發我左拳擊敵胸部(頭部)之勁。肘引手發,手引手發,點線變化,化打皆在一只臂上,這不正是極妙的上層功夫嗎。有時在一只手臂的一個螺旋勁(順逆變化)之中可以發出幾個勁。如披身捶(庇身捶)中之背折靠前的右臂上棚、里合肘、里勾拳三個勁的迅速變化,又如白猿獻果一勢的反拿、上棚、下引、擊襠、切肘、沖拳等六個勁的變化都是螺旋式的非常巧妙的點線結合用法。抽出這些單勢進行鍛煉則是提高推手技巧和技擊功力的上乘方法。(六)依靠丹田內轉的離心力,發揮人體立體螺旋之威力人們常常把太極勁比做漩渦、旋風、鉆頭、龍卷風,所謂發勁,即依靠這種人體立體螺旋力量,把敵人棚出去,這是對的。練太極拳就是要練成周身處處都是球,使來力感到觸處有圓;處處球切球;處處被滑掉,被棚出。同時,我的四肢,乃至我的軀體又象蛇一樣,將來力纏住,處處可以發勁。平時練拳時,即應注意以丹田(包括腰椎)為樞紐,依靠它的離心旋轉力,帶動周身,帶動四肢,所有運行非圓即弧,所有部位都似球、似蛇、似鉆頭、似導彈。大至周身,小至掌、拳、掌根、手指、手腕,以及大腿、小腿,都走螺旋勁,處處都是順逆滾動的、點線變換的螺旋體,從而在滾動中化掉來力,在纏繞中吃掉來力。使對方感到加到我身上的勁不是被吃掉,就是被甩出去。仿佛發出的弧旋球一樣,使對方莫知所措。為此,平時練拳時,即注意大大小小的纏繞勁,一點也不要馬虎,絲絲入扣,纏到筋骨之內。平時練習推手,不論進退、化發,都要鍛煉走螺旋勁,腰如門軸,雙手如“轉子門”,充分發揮腰部的離心力,使對方感到處處背勢,非輸不可。但“兵貴神速”,只靠平時打拳時的慢動作是不行的。所以,要練單式發勁、練快速螺旋勁,快到“迅雷不及掩耳”。當然,為了腰活,還必須鍛煉松胯。(七)下塌外碾,力催其根“下塌外碾”是陳老師常說的一句要領,也是他常用的一種手法,在陳老師之前的拳論中還未見到這句話。這句要領,既形象,又實用。他常用的三個字是“合、塌、碾”。即搭手之后,先合好勁,然后塌掌根,力求塌至對方腳跟(依靠意念力)。同時,要沉肩、墜肘、塌腰、松胯、五趾抓地,借地之力,用于我掌根的下塌外碾勁,把對方之力碾出去。其實人們一想到那碾米的碌轤,壓馬路的壓路機,就可以形象地了解到掌根的既沉又向前滾動的一種力量。太極拳,就是靠這種下塌的力量,破壞對方的根基。所謂“貼身近戰,力摧其根”者,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太極拳的戰略戰術,不在乎一手一足的重創,而著眼于破壞其整體的平衡。因此,在推手中,一方面努力鍛煉自己下盤的穩固,力求接地之力,借地之力,鞏固自己的根節;另一方面,與敵人一搭手,即著眼于他的腳,不論是從上盤、中盤、下盤人手,都要走下塌外碾之勁,力達其根,力摧其根。這是應敵時破壞其平衡的著眼點、著手點,也是落腳點。(八)從反面入手,造努借力太極拳以順勢借力為其主要技法。但在敵人來力不明時,可以采取“造勢借力”之術。即給對方以假象,而從反面取之?!暗勒撸粗畡印保ɡ献樱秾O子兵法》謂之“聲東擊西”。我們叫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如第二金剛搗碓動作一、二);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如雙震腳、金雞獨立);欲前先后,欲后先前(如左沖、右沖、退步跨虎);欲開先合,欲合先開(如初收、披身捶);欲縱先橫,欲橫先縱(如閃通背動作三、四);欲順先逆,欲逆先順等等。從反面入手,造勢借力之中,還有一種驚詐之術?!氨粎捲p”,即在交手之中,以神懾人。如驚上取下,驚下取上,驚左取右諸法。有時則采取一斷一送之法。交手中,突然我勁一斷,使對方一怔,或突然失控,當他神怔勁空之時,我迅速接勁擊其虛點。各種武術中都有這種技法,太極拳也不例外,所不同者太極拳強調走螺旋勁。如陳鑫公所云“虛籠詐誘,只為一轉?!彪m然平時練講究“連綿不斷”,“無斷續”等,但在實戰中必須適機應變,沾粘連隨是基本手段,但還要能粘、能斷,勁斷意不斷,勁斷神不斷,斷是為新的粘,一斷一接,斷和接都是為了制敵取勝。太極拳的上乘功失,就在于運用自如。總之,給敵人以假象而從反面取之。也是一種重要手法。所謂打空、打直、打回、打怔,都是我先造一個勢,迷惑他,使他不知所惜而失勢、或他勁落空、或回撤、或發直、發愣時,我即以神速之螺旋進擊,使對方失勢。正是體現“因敵變化”而示我之“神奇”也。 (九)三節相應,節節打人太極拳所以能以柔取勝,以柔克剛,其關鍵在于全身筋骨節節放松,勁力節節貫串。因敵變化節節交替運用,節節可化,節節可打,全身所有關節都非常松柔、靈活而有力。小至手指各個關節,大至上中下三盤,以及手、腕、肘、肩、胸、背、胯、腿、膝、腳,各個部位都可以打人,所謂“挨到何處何處擊”者也。主要之處在于應敵時能不能隨機應變,三節互用,三節、及至九節,能靈活交替運用。即《孫子兵法》中所云:“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這就必須在平時練拳時,注意鍛煉各個部位的勁力變化,節節靈活可以隨機而用,全身如龍似蛇,變化自如。打拳時,推手時,要時時意識到雙手、雙臂、雙腿、雙足,以及手足之間的合勁,相吸相系,上三節,下三節交替變化、順逆變化地節節貫串勁。例如:中盤式動作一,我左手被按,收回來(引過來)同時右手擊出;又如單鞭動作二,右手被拿,屈時以采肘解脫,并可以肘反擊;抱頭推山動作一,左肘被按,肘收回,而以左手(拳)出擊,左手被棚,右拳再出擊。如掩手肽捶動作五,雙手被封住,走肩臂。再如二路拳中的退步護心拳(獸頭勢),雙拳、雙時交替邊引化邊出擊,下邊腳可以勾絆、可以進擊,左右配合、上下配合、節節配合,交替引化與進擊。充分體現太極拳之整體勁及其在陰陽變化中之妙用。(十)充云強調和發揮意念力太極拳,是強調用意的武術。用意,是太極拳內功的上乘功夫。講“用意不用力”不對,“用力不用意”也不對。還是意氣力(精氣神)三結合為宜??傊?,上述種種戰術技巧,必須基于平時刻苦操練和用心體悟。除了堅持練拳架之外,還要練單式,兩人對練,以及功力訓練,內功訓練,不斷增強體能、智能、氣能,以及膽量和勇氣,還是中國傳統武術中講的四個字:即一膽、二力、三智(謀)、四法(技巧)。太極拳也不例外。

熱心網友

人家打3拳你也就動一下把 用太急你就找揍吧

熱心網友

太極拳當然有用,問題是有沒有學到真正的實戰太極拳,太極拳自問世以來名家高手倍出--陳王廷,陳清平,楊露蟬,楊澄浦,武禹襄等數不勝數.如果不能實戰,那么在以前生存競爭如此激烈的年代以上名家早就被淘汰出歷史的長河了.太極拳原本剛猛,并非柔克剛.大多數太極高手密讀的都是形意拳譜.太極名家陳鑫早有論述:世人皆以太極為柔術,殊不知自用功以來,千錘百煉,剛而造致于柔,柔而造致于剛.所謂以柔克剛必需有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1,必需兩人徒手對決.如果七八個手持鋼刀長矛的歹徒圍攻你一人,我想不管是誰都不可能用太極柔術去克歹徒手里的"鋼";2:就是兩人決斗也必需雙方在體能,力量,技藝,經驗上相差懸殊才能以柔克剛.與太極拳同名的還有形意拳等其它拳種,形意拳以剛猛著稱于世,可不管是從歷史還是從民間傳聞中都未聽說哪一位太極高手以柔克剛戰勝了與他齊名的形意拳家.真正的實戰太極拳只要訓練得法對付散打、拳擊等綽綽有余.

熱心網友

哈哈,太極拳被稱作拳中之王。但是現在不行了,它的技擊意義早已經失傳了,現在僅僅被用來全民健身。但是如果肯用一輩子的功夫來習練和鉆研,同時必須有明師心傳口授,才能領悟其中真髓。遺憾這樣的明師我們找不到。可能過了若干年這樣的明師會在日本產生。因為日本人正在以百倍的刻苦學習我們的國粹太極拳。而我國僅有的幾個得過真傳的名家如今也垂垂老矣,很難的見到,更不要說親自教弟子了。建議你找本太極拳的歷史介紹看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