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百團大戰的所有內容

熱心網友

百團大戰戰前敵我形勢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在華北敵后發動對日軍的大規模的進攻作戰。   1940年夏,日本利用德國在歐洲推進,英、美無暇東顧的機會,加緊對國民黨施行軍事壓力和政治誘降,于5月間發動棗(陽)宜(昌)戰役,連續轟炸重慶,聲稱要進攻西安、重慶、昆明,迫使英、法封鎖滇越路和滇緬路;還通過各種渠道和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代表進行接觸,商談“和平”條件。同時,加強對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肅正”討伐,推行“囚籠 政策”,使敵后抗日根據地受到嚴重威脅。這時國民黨政府更加動搖。3月和6月,蔣介石的代表先后去香港、澳門與日本代表會談;由于日本要求條件苛刻,未達成協議。為了打破日偽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封鎖和“掃蕩”,爭取華北乃至全國戰局的好轉,克服國民黨的投降危險,八路軍前方指揮部(簡稱“前指”)在華北敵后(除山東外)發動了大規模的破擊作戰。7月22日,八路軍前指發出戰役預備命令,同時上報中共中央軍委。命令規定:“戰役目的以徹底破壞正太線若干要隘,消滅部分敵人,收復若干重要名勝關隘要點,較長期截斷該線交通,并乘勝擴張戰果,掃除該線南北地區若干據點,開展該路沿線兩側工作,以至完全截斷該線交通為目的。”8月8日,前指下達戰役行動命令:晉察冀軍區主力10個團破擊正太線平定至石家莊段,重點在娘子關至平定段;第一二九師以主力8個團附總部炮兵團一個營,破擊正太線平定至榆次段,重點為陽泉至張凈鎮段;第一二○師以4至6個團破擊同蒲路平遙以北及汾(陽)離(石)公路,以重兵置于陽曲南北阻敵向正太線增援。還要求各部派出兵力對本區范圍內敵占鐵路和重要公路封鎖線進行襲擊以配合作戰。這次戰役從1940年8月20日開始,到12月5日結束。隨著戰斗的展開,陸續參戰部隊增加到105個團,約20萬人,故稱為“百團大戰”。它是戰局發展的結果,并不是戰前就有這樣規模的整體計劃。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8月20日起至9月10日止。主要是交通總破襲戰,破壞敵人的交通線,重點摧毀正太鐵路。8月20日夜,在八路軍前方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各參戰部隊按計劃對華北各線敵偽軍據點同時發起進攻。晉察冀軍區主力部隊攻入要隘娘子關和井陘新礦等據點。第一二九師主力攻克了蘆家莊、上湖、張凈鎮等車站和據點。第一二○師由于行動上的困難,經前指批準,沒有破襲同蒲路南段,而以主力破擊忻(縣)靜(樂)和汾(陽)離(石)兩條公路及同蒲路北段之朔縣及寧武段,攻占了康家會及陽方口等據點和車站。同時,各軍區和軍分 區部隊和民兵還對平漢路、德石路、津浦路、平綏路、北寧路、白晉路及本區內的重要公路交通線展開了破擊戰,殲滅一大批日偽軍。經過大規模的破襲,正太路的許多地段受到嚴重破壞而陷于癱瘓,井陘煤礦停產達半年之久;平漢、同蒲等鐵路也一度中斷。日軍遭到嚴重打擊后,急忙由石家莊、太谷、榆次、和順、遼縣、榆社等地增援正太路,同時以部分兵力向晉察冀根據地等進犯。8月31日,前指提出徹底摧毀正太路和同蒲路忻縣至朔縣段,以便使晉東南、晉察冀、晉西北等根據地連成一片的要求,由于不切合實際,未能實現。9月初,八路軍撤離正太路,并以伏擊、襲擊等方式打擊增援日軍。晉察冀軍區部隊在盂縣以北殲滅由上社南進之敵。第一二九師在榆社西北之雙峰殲滅敵人一部。9月10日,部分作戰部隊轉入休整,準備執行第二階段作戰任務。第二階段,自9月22日起至10月上旬止,繼續破擊交通線,重點是摧毀深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前指規定:晉察冀軍區主力破壞淶源、靈丘公路并奪取這兩座縣城;第一二九師以收復榆社、遼縣為目的,開展榆遼地區戰斗;第一二○師以截斷同蒲路北段交通為目的,集主力徹底摧毀寧武軒崗段;其他各部隊配合主力作戰,攻擊其余各大小交通線。9月22日,晉察冀軍區發起淶源、靈丘戰斗。首先攻占淶源縣城外圍的三甲村、東團堡等據點。由于張家口等日軍增援部隊大批到達,晉察冀軍區遂放棄攻城計劃。10月2日,晉察冀軍區又組 織兵力,向靈丘、渾源、廣靈地區出擊,先后攻占南坡頭、搶風嶺等據點。由于大同日軍增援部隊趕到,晉察冀軍區主力部隊于10月10日結束戰斗。第一二九師主力于9月23日發動榆社遼縣一線的進攻,攻克榆社縣城和據點多處,由于和順、武鄉之援敵到達,遂停止對遼縣的進攻,并從榆社撤退。第一二○師主力在同蒲路北段忻縣、寧武、朔縣間展開破擊戰,曾一度控制朔縣、原平間數段鐵路,因日軍大量增援,并估計到敵可能對根據地進行“掃蕩”,遂結束破擊戰。與此同時,冀中、冀南、太行、太岳軍區也對滄石、德石、平漢、白晉等交通線進行了破襲,冀中軍區還在任丘、河間、大城、肅寧地區對日偽軍發動攻勢,攻克據點20余處。這個階段作戰,八路軍雖然取得許多戰果,但由于以主力攻打深入根據地內、設防比較堅固的敵人據點,結果造成敵人力量內調,打了一些得不償失的攻堅戰,傷亡較大。第三階段,自10月6日起至12月5日止。日軍調集大批兵力對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報復性“掃蕩”,八路軍和游擊隊展開了英勇的反“掃蕩”作戰。10月6日,日偽軍首先對前指和第一二九師師部所在地的太行根據地進行“掃蕩”。武安敵軍800余人進犯陽邑,遼縣、武鄉、潞城等地敵軍3000余人進犯榆社、遼縣、武鄉之間濁漳河兩岸地區。第一二九師部隊先后在弓家溝伏擊重創日軍,敵被迫于17日分頭撤退。從10月20日開始日偽軍近萬人對根據地進行第二次“掃蕩”,重點攻擊中共北方局、八路軍指揮部、邊區黨政機關所在地的麻田 、左會及清漳河東西地區。第一二九師主力包圍進犯左會之敵的一個大隊,經過激戰,雖殲滅大部敵人,自己也付出了很大代價,敵援軍趕到,遂撤出戰斗。從11月1日起,敵7000余人又對榆社、遼縣地區進行第三次“掃蕩”。第一二九師以一部作掩護,主力適時轉移,敵撲空后分路退回。11月17日敵7000余人“掃蕩”太岳區,企圖合擊沁源。第一二九師主力跳出合圍,轉移至沁河兩岸;12月上旬敵偽軍分路退回。晉東南根據地歷時40天的反“掃蕩”作戰即告結束。在晉察冀,日偽軍從11月9日開始對北岳區“掃蕩”,集結兵力達1。2萬余人,先由北向南,再由東向西,分路平行推進,21日侵占阜平、王快等地。晉察冀軍區主力部隊和游擊隊在各地尋找戰機,不斷打擊敵人,迫使日偽軍于25日前后撤退。1941年1月1日,晉察冀軍區部隊收復阜平,4日收復王快,反“掃蕩”作戰結束。在晉西北,1940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根據地軍民粉碎了日偽軍4000余人的“掃蕩”。   百團大戰歷時3個半月,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斃傷日偽軍2。57萬余人,俘虜日偽軍1600余人,偽軍反正1800余人,繳獲各種炮53門,各種槍5800余支及大量彈藥和物資,破壞鐵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和車站、橋梁213座,隧洞260多處,摧毀敵人碉堡和據點293個。八路軍傷亡1。7萬余人,尤其在第二階段的幾次攻堅戰損失較大。這次戰役給敵偽以很大打擊,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鍛煉了人民軍隊,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在人民中的威望,對堅持抗戰、遏制妥協投降的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百團大戰后,日本帝國主義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并由華中增調兵力來華北,對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更大規模的報復作戰”。 百團大戰示意圖: 。

熱心網友

百團大戰  1940年上半年,日軍在華北加緊推行“肅正建設計劃”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分割封鎖各抗日根據地的“囚籠政策”。為打擊日軍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并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7月22日,八路軍總部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于22個團的兵力,重點破擊正太(正定至太原)鐵路,同時要求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沿線的作戰。8月8日,八路軍總部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東段石家莊至陽泉(不含)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西段陽泉至榆次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離(石)公路,并以重兵置于陽曲南北地區,阻敵向正太鐵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線的同時,相機攻占日軍據點,并阻滯日軍援兵。戰役從破擊正太鐵路開始,隨即擴及冀中、冀南、冀熱察、晉綏、太岳等地區。八路軍參戰兵力,從開始時的20多個團,迅速增至105個團,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隊第2、第縱隊等)20個團,共20余萬人。另外,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戰役自8月20日起,至12月5日基本結束。戰役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以正太鐵路為重點,進行交通總破擊戰。1月20日晚8時,戰役全面展開。晉察冀軍區以19個團、5個游擊支隊和2個獨立營的兵力,組成左、中、右縱隊,分別向正太鐵路東段的日軍獨立混成第 8旅團大部和獨立混成第 4旅團一部展開攻擊。左縱隊向石家莊至微水之間的日軍據點攻擊。右縱隊攻占晉冀交界的要隘娘子關,殲日軍一部。中央縱隊向娘子關至微水段進攻,連克蔡莊、地都、北峪、南峪等日軍據點,并破壞鐵路橋兩座。攻擊井陘煤礦的部隊,在礦工支援下,徹底破壞了主要礦井,迫使其停產達半年之久。23日,因石家莊方向的日軍西援,加上連日大雨,河水暴漲,嚴重妨礙作戰行動,晉察冀軍區部隊遂從娘子關、井陘煤礦等地撤出,轉入對鐵路橋梁、隧道的全面破壞。  第129師以8個團(包括決死隊第1縱隊兩個團)、8個獨立營的兵力,組成左翼破擊隊、右翼破擊隊和中央縱隊,對正太鐵路西段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團大部和獨立混成第9旅團一部展開攻擊;以兩個團會同平定、遼縣、榆社等地方武裝,分別對平遼、榆遼公路進行破擊,并鉗制各線守敵,保證主力側后的安全。左翼隊一部進攻蘆家莊,連克碉堡4座,殲日軍80余人;右翼隊一部攻擊桑掌和鐵爐溝等據點,殲日軍130余人。21日,該師為阻止日軍從側背攻擊破路部隊,令預備隊一部搶占了陽泉西南4公里處的獅□山高地。從23日起,陽泉日軍在飛機支援下,并使用了化學武器,不斷向獅□山猛攻。該師阻擊部隊英勇奮戰,堅守6晝夜,殲日軍400余人,保障了破擊部隊翼側的安全。經數日作戰,第129師控制了正太鐵路西段除陽泉、壽陽以外的大部分據點及火車站,嚴重破壞了該段的路軌、橋梁、隧道,使正太鐵路西段陷于癱瘓。 八路軍和民兵破擊正太鐵路  與此同時,第120師以20個團的兵力破擊同蒲鐵路北段和鐵路以西一些主要公路,并攻占陽方口、康家會、豐潤村等日軍據點,殲日偽軍800余人,切斷了同蒲鐵路北段和忻縣至靜樂、汾陽至離石等公路。為配合正太鐵路、同蒲鐵路北段的破擊戰,第129師和晉察冀軍區還令所屬部隊出動50多個團的兵力,在游擊隊和民兵的配合下,對平漢、平綏、北寧、同蒲(南段)、白晉、津浦、德石等鐵路線和一些主要公路,以及日軍占領的許多據點,進行了廣泛的破擊和襲擊。  8月25日后,日軍從白晉鐵路、同蒲鐵路南段抽調第36、第37、第41師團各一部,配合獨立混成第4、第9旅團向第 129師反擊;從冀中、冀南抽調約5000人的兵力,配合獨立混成第 8旅團向晉察冀軍區部隊反擊。9月2日,日軍合擊正太線南側的安豐、馬坊,遭第129師抗擊,被斃傷200余人。9月6日,第129師的第386旅和決死隊第1縱隊各兩個團,于榆社西北雙峰地區包圍日軍 1個大隊,擊斃大隊長以下400余人,打破了日軍的合擊。晉察冀軍區為策應第129師作戰,以4個團向正太路北側盂縣地區的日軍出擊,迫使正太線南側的日軍北援。同時,第120師對同蒲鐵路忻縣至太原段的破擊,也有力地鉗制了日軍對正太線的增援。9月10日,八路軍總部為休整部隊,準備再戰,命令各部結束第一階段的作戰。第一階段作戰,由于八路軍突然而猛烈的破擊日軍占領的交通命脈,使日軍聯絡中斷,到處被動挨打,陷入一片驚慌混亂之中。漢□、偽軍更是惶恐不安。淪陷區人民異常興奮,自發地支援八路軍作戰。 獅□山戰斗中八路軍第129師的機槍陣地  第二階段 繼續破擊日軍交通線,重點攻占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內的日軍據點。為擴大戰果,9月16日,八路軍總部發出第二階段作戰命令。具體部署是:第120師集結主力對同蒲鐵路北段寧武至軒崗段進行徹底破壞,再次切斷同蒲鐵路北段的交通;晉察冀軍區集結主力破擊淶(源)靈(丘)公路,并奪取淶源、靈丘兩縣城;第129師重點破擊榆(社)遼(縣)公路,收復榆社、遼縣(今左權)兩縣城。  晉察冀軍區以 8個團、3個游擊支隊、2個獨立營組成左、右翼隊,于9月22日對淶源、靈丘地區的日軍獨立混成第 2旅團和第26師團守備部隊發動進攻。右翼隊重點攻擊淶源縣城,由于缺乏攻堅器材,日軍頑強抵抗,經通宵激戰,終未得手。23日,轉為拔除淶源外圍日軍據點。至26日,相繼攻占了三甲村、東團堡等10余個據點。28日,由張家口增援的日軍3000余人進抵淶源城,右翼隊遂轉移兵力于靈丘、渾源方向,協同左翼隊先后攻占了南坡頭、搶風嶺、青磁窯等日軍據點。10月9日,又有大同日軍1000余人來援,晉察冀軍區遂決定結束淶(源)靈(丘)戰役。  第 129師以第386旅和決死隊第1縱隊兩個團組成左翼隊,第385旅(附第32團)組成右翼隊,于9月23日向守備榆(社)遼(縣)公路的日軍獨立混成第 4旅團展開攻擊。至30日,左翼隊經過艱苦奮戰,攻占了榆社縣城,殲日軍 400余人。右翼隊攻占榆遼公路上的小嶺底、石匣等日軍據點后,準備協同新編第10旅進攻遼縣時,和順、武鄉的日軍同時出援,第129師遂決定停止攻城,轉移兵力于紅崖頭、官地□地區伏擊由武鄉出援的日軍。第385旅在向伏擊地域開進途中,與日軍援兵600余人遭遇,經15小時激戰,日軍雖被消滅過半,但余下的卻依托有利地形進行頑抗,雙方形成對峙狀態。當由和順出援的日軍突破新編第10旅狼牙山阻擊部隊陣地時,第129師遂撤出戰斗,榆社復為日軍占領。10月14日,第129師一部在和(順)遼(縣)公路上的弓家溝設伏,殲滅日軍一支運輸隊,擊毀汽車40余輛。  第120師為配合淶靈和榆遼地區的作戰,對同蒲鐵路北段進行了新的破擊,再度切斷了該線交通。冀南軍區以12個團的兵力,對日軍正在修筑的德石鐵路和邯(鄲)濟(南)鐵路以及一些重要公路線,均進行了破壞,共作戰105次,殲日偽軍1700余人。冀中軍區部隊從10月1~20日,向任丘、河間、大城、肅寧等地區的日偽軍發起攻擊,攻克據點20余處,殲日偽軍1500余人,破壞公路 150公里,有力地鉗制了日軍的行動。第二階段作戰,八路軍不僅攻克了日偽軍的一些據點,平毀了大部分封鎖溝、墻,而且打擊了偽政權組織,使被分割的地區,重新連成一片。  第三階段 反擊日軍的報復“掃蕩”。日軍遭到八路軍的連續兩個階段的打擊后,驚呼“損失巨大”,“對華北應有再認識”。為穩定局勢,鞏固占領區,便調集重兵對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的報復“掃蕩”。10月19日,八路軍總部下達反“掃蕩”作戰命令,要求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密切配合,廣泛開展游擊戰爭,粉碎日軍的“掃蕩”。  10月6日,沁縣、襄垣日軍在榆社、遼縣的日軍配合下,以近萬人的兵力,對武鄉、黎城地區進行“掃蕩”,以減輕八路軍對白晉鐵路線的威脅。10月29日,第129師在八路軍彭德懷副總司令直接指揮下,于武鄉縣關家□地區,將日軍1個大隊大部圍殲,并給武鄉、遼縣增援之敵以重大殺傷,粉碎了日軍對武鄉、黎城等地區的“掃蕩”。11月17日起,日軍約7000人“掃蕩”太岳區。太岳軍區將主力編成沁(源)東、沁(源)西兩個支隊,在游擊隊和民兵的配合下,活動于沁河兩岸,尋機打擊日軍。至27日,殲日軍近 300人,打退了日軍的“掃蕩”。  10月13日起,日偽軍以萬余人“掃蕩”平(北平)西地區,11月9日,日軍又以萬余人“掃蕩”北岳抗日根據地,并占領了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所在地阜平。平西和北岳兩區軍民,以內外線相配合,廣泛開展游擊戰,連續伏擊、襲擊日軍后方交通線,迫使日軍大部撤退。阜平、王快的日軍則筑碉修路,企圖長期占領。從12月3~27日,晉察冀軍區以4個團向阜平、王快的日軍發動進攻,殲其 500余人,迫使日軍全部撤出北岳抗日根據地。  12月中旬,日軍以2萬人的兵力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至23日,占領了除保德、河曲以外的所有縣城和大部集鎮。晉西北地區軍民實行空室清野,堅持“區不離區,縣不離縣”的游擊戰;同時,集中部分主力部隊,破擊日軍后方交通線,攻擊日軍修路部隊和運輸隊。前后共作戰200余次,殲日偽軍2500余人,迫使日軍于1941年1月下旬全部撤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人民群眾熱烈歡迎八路軍凱旋  歷時3個半月的百團大戰,八路軍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緊密配合下,共作戰1800余次,斃傷日軍2萬余人、偽軍5000余人,俘日軍280余人、偽軍1。8萬余人,拔除據點2900多個,破壞鐵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繳獲各種炮50余門、各種槍5800余支(挺)。八路軍傷亡1。7萬余人。  。

熱心網友

褒貶不一,但主流是肯定的.

熱心網友

百團大戰,是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正太鐵路,從河北石家莊到山西太原,橫越太行山脈,全長200多公里,是連接山西、河北的重要交通命脈。1939年冬以來,日軍推行“囚籠政策”,企圖以鐵路為鏈、碉堡為鎖,壓縮圍困根據地。 正太鐵路是日軍“囚籠政策”的重要支柱。日軍在正太路沿線大小城鎮、車站和橋梁、隧道附近,筑有堅固據點,各以數十至數百人守備,經常派裝甲車巡邏。鐵路兩側10至15公里的要點,還筑有一線外圍據點。日軍妄稱正太路沿線是“不可接近”的地區。為此,八路軍總部積極醞釀打擊正太路的作戰,以打破日軍的封鎖、打通各根據地之間的聯系,同時切點山西日軍的運輸補給線。  正面戰場的不利形勢極大地推動了戰役實施。國民黨政府內部自棗宜會戰后宜昌失守后,由于國內國際各種不利形勢的影響,抗戰意志空前低落,出現嚴重的妥協投降危機。為此,八路軍總部決定以積極行動打擊日軍,在華北戰場創立顯著戰績,以興奮抗戰軍民,爭取時局好轉。這是迫切的政治任務。  八路軍的作戰部署是,以晉察冀軍區、129師重點進行破壞正太鐵路的任務,以120師破壞同蒲路及周邊主要公路,牽制敵人。破襲正太路,敵必然由平漢、同蒲路東西兩面反撲,為阻敵增援,八路軍相機展開廣泛的破襲戰。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師、第123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路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的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到1941年1月24日反“掃蕩”結束,歷時5個多月。  百團大戰經歷了兩個主動進攻和一個“反掃蕩”階段。  第一階段從8月20日到9月10日,為時20天,中心任務是破壞日軍交通,重點摧毀正太路。前10天,晉察冀軍區、129師主要破擊正太路。20日夜20時,八路軍避開日外圍據點直奔正太路主目標,同時向正太路全線突然發起奇襲,日軍措手不及,全線被動。  八路軍提出“不留一根鐵軌、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個車站、不留一個碉堡、不留一座橋梁”的口號,“讓敵人用腳同我們賽跑”,“讓敵人用牛驢搬炮彈、飛機大炮”。八路軍展開攻堅戰,端掉敵一系列據點。每攻克一處,便使用各種可能的辦法,如爆破、火燒、搬拆、水淹等,將之徹底破壞。如敵之重要燃料基地井阱煤礦,八路軍將在之破壞無余,使其半年內不能恢復生產。日軍遭受沉痛打擊,竟然向我軍施放毒氣。這一階段作戰,使日軍正太路大部被破壞,交通完全中斷。  后10天,回過神來的日軍立即組織部隊增援,進行反撲。八路軍則一邊相機繼續破擊正太路,一邊主力機動靈活地從內線轉移到敵之外線,撤出正太路打擊增援日軍。在正太路作戰的同時,120師在晉西北以破擊同蒲路為中心配合作戰,在晉西北廣泛破擊同蒲路及周邊主要公路,一度切斷了同蒲路北段及幾條重要公路日交通線,牽制了大量日軍使其難以增援正太路,有力支援了正太路作戰。  第二階段:從9月22日到10月上旬。目的是擴大戰果,基本方針是繼續破壞敵人交通,摧毀深入根據地的某些據點。不過,日軍受第一階段打擊的教訓,加強了據點的守備,提高了警惕,并繼續進行毒氣戰。同時,日軍大量調動、集結,八路軍總部判斷日軍將對我根據地反撲掃蕩,遂主動停止對日軍的進攻,部署反“掃蕩”作戰。  第三階段:從10月6日到翌年1月24日。日軍在一個多月里的廣大地區連續遭到八路軍的兩次大規模攻勢打擊,損失慘重,受到巨大震撼,深感八路軍力量的可怕和對其威脅的嚴重。為此,調集重兵,從10月6日起,先后對我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報復“掃蕩”。我軍連續作戰未及休整,隨即便投入反“掃蕩”作戰,但由于日軍兵力集中瘋狂報復,還是給根據地造成了極大損失。日軍深入我根據地,施行瘋狂的“清剿”和燒殺搶,企圖消滅根據地軍民的生存條件。八路軍則以適時機動的游擊戰對付掃蕩日軍,不斷尋機殲滅一部日軍,震懾敵膽,使日軍不敢以小部隊分散行動。日軍難以尋找到八路軍主力。在某些地區,敵想修建據點和公路,企圖久占,被八路軍堅決消滅。但是,日軍的大肆反撲、“掃蕩”,也使抗日根據地遭到重大損失,給根據地軍民帶來了嚴重困難。  百團大戰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百團大戰大大提高了共產黨、八路軍的威望,揭破了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謊言,鍛煉、考驗了八路軍的作戰力量。同時,它沉重打擊了日本的“囚籠政策”,日軍自稱 “損失甚大,需要長時期的巨款方能恢復”,對日軍震撼極大。此后日軍對情報機構進行了空前改革和加強,進一步明確了在華北以中共軍隊為重點的指導思想。日軍華北方面軍稱此役為“挖心戰”,將每年的8月20日定為“挖心戰”紀念日。同時還引起日軍內部產生“不應變更傾注主力于中國的主旨”的爭論,因而推遲了日本南進步伐。  更重要的是,百團大戰是在中國正面戰場處于嚴重妥協投降氣氛下取得重大勝利的,極大地振奮了全國民心、士氣,受到國際上同情中國抗戰的國家的高度贊譽,牽制了大量日軍,減輕了正面戰場壓力,推動、鼓舞了正面戰場繼續抗戰的斗志,使日本誘降企圖終于遭到可恥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