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1月7日前
熱心網友
人與動物的關系 生物界是一個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的世界,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百花吐艷,萬木爭榮。這是什么紐帶把千差萬別的生物連結在一起的?又是什么力量使千奇百怪的生物關系密切的? 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是既密切又斗爭的。說它們密切,是因為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生活在大自然中,“空間鏈”把植物與動物連結在一起,加上水、土壤、溫度、陽光、空氣等非生物因素,構成了地球表面的生物圈。生物圈就是地球表面全部生物以及和它發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環境的總稱。在生物圈里,生物與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從而建立了動態平衡關系,這就是生態系統。說它們斗爭,這是因為任何生物的生活都離不開有機物和能量。綠色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貯藏能量的有機物,滿足人和動物對有機物和能量的生活需求。所以說,綠色植物是自養生物,人和動物都是異養生物。因此,整個生物界,只有綠色植物才是有機物和能量的生產者,人和動物都是消費者。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矛盾和斗爭,在生物之間便形成了另一條紐帶——“食物鏈”。 自然界存在著數不清的“食物鏈”,它們由各式各樣的環節構成,一切生物的關系,都建立在“食物鏈”的基礎之上。虎吃鹿,鹿吃草;貓頭鷹吃田鼠,田鼠吃稻谷;蜘蛛吃褐稻虱,褐稻虱吃水稻,等等。這些生物環節,都離不開綠色植物,這是直接關系。還有的以動物為食,如青蛙吃昆蟲,蛇吞食青蛙,這是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但也間接以植物為食,在自然界,這種直接和間接關系,常常使“食物鏈”交錯聯接,構成了食物鏈網,使生物之間的相互營養關系,變得更加錯綜復雜了。 找到了生物的紐帶——“食物鏈”,人類就可以利用它,使生物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麻雀不僅吃稻谷,而且也吃害蟲,如果沒有麻雀去消滅害蟲,可能害蟲損毀的莊稼會比麻雀吃掉的要多得多。這就是“食物鏈”的復雜性。人是生物圈的重要組成成分,既能利用“食物鏈”,也受到“食物鏈”的制約。排入自然界的污染物質,有的直接使人致病,更多的則是進入“食物鏈”危害人類。可見,“食物鏈”不僅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而且也與人類有密切關系。 從動物進化史看,人是由類人猿進化來的,是最高級的靈長類動物,但是,人畢竟與動物不同。人有發達的大腦,有意識,能思考問題,制造工具進行勞動,特別能通過語言和文字進行文化和科學技術交流。所以,在生物圈內,人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這是任何動物不能做到的,當然,人的這種特殊才能,是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形成的,是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提高的。當人類處在原始社會,過著采集和狩獵生活時,對自然界的影響程度并不大。自從發明了火和工具以后,就給大自然以顯著的影響,尤其是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才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從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自然資源。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類認識的限制和人為的因素影響,又不斷地改變著自然界的“食物鏈”,甚至破壞了生態平衡,也就是破壞了人類自己生存的環境,使人類遭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因此,既然人類知道自然界中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關系,就要保護自然,掌握自然規律,使自然不受損害,使人類與自然統一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