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博客發展簡史和基本史實誰是博客之父?博客的出現才是近幾年的事情,但是要書寫博客歷史,卻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許多史料必須像挖掘“古董”一樣去求證,而且分歧和爭議頗多。比如誰是“博客之父”?這個問題想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牽涉到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 最早的博客原型首先,哪一個是最早的博客網站?顯然最早的博客是作為網絡“過濾器”的作用出現的,那就是挑選一些特別的網站,并作簡單的介紹。因此有人認為瀏覽器發明人Marc Andreesen開發的Mosaic的What’s New網頁就是最早的博客網頁。Justin Hall的黑社會鏈接網頁( 最早的博客預言家其次,誰是最早的博客命名人?著名科幻作家William Gibson在1996年預言了職業博客( 最早的博客Userland公司CEO Dave Winer,在1997年開始運作的Scripting News( )開始真正具備了博客的基本重要特性。并且他將這些功能集成到免費軟件“Frontier腳本環境”。不過,這個算不算是真正的最早博客,爭議頗多。有人認為,從形式上說,是Jorn Barger于1997年底建立了今天博客網站的基本模樣(當時的原始模樣可以上網看到: 網管人員使用log(log files)來指稱“系統記錄文件”,因此幾年前如果你用google來查weblog,查出來大多都是例如Seacloak這種網站流量分析軟件,而不像今天真正的weblog。 最早使用“weblog”詞匯1997年12月,Jorn Barger運行的“Robot Wisdom Weblog”( Barger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形式上,他將log的意義從接近航海日志那種無人稱、擬客觀、機械式寫作,轉換成較接近旅游日志的“有人稱、有個性”的自由書寫。由Matt Haughey發起的社區博客網站Metafilter 雖然被人廣為批評,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里,它的確是比其他博客網站更有意思。 最早使用詞匯“blog”而目前最流行的詞匯“blog”,一般公認為是Peter Merholz( Merholz在題為“詞匯游戲”的帖子中如此回憶道:我一直很喜歡詞匯,喜歡一遇到生詞就鉆到詞典里面。我喜歡詞匯游戲,詞源學更是有趣。沒有想到這種愛好居然產生了影響,大約1999年4月或者5月(確切的時間已經記不清楚),我在自己的主頁上貼出一個帖子:“我決定把weblog發音為wee’- blog,或者縮寫為‘blog’”。我也沒有多想,就把這個詞匯用進了我的帖子中,后來大家發郵件也開始使用。Keith Dawson把blog收進了“行話查詢”中。但是,如果不是1999年8月,Pyra發布Blogger的話,這個詞匯可能就無疾而終。Peter Merholz由此將blog變成動詞,后來更衍生出blogging、blogger或者I blog、Blogsphere(博客世界)等的說法。 博客軟件工具1999年,也是博客開始高速增長的一年,主要是由于Blogger、Pita、Greymatter、Manila、Diaryland、Big Blog Tool等眾多自動網絡出版發布的免費軟件的出現,而且它們往往還提供免費的服務器空間。有了這些,一個博客就可以零成本地發布、更新和維護自己的網站。其中1999年8月Pyra公司出品的Blogger是最流行和最有影響的工具。有博客如此寫道:“首次使用blogger的服務時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整個接口竟然可以如此容易上手,出版結果也是同樣令人感動。若是帶著一些經驗開始去使用Radio Userland后,眼淚根本就是滴在鍵盤上。有點像是emacs當年給我的感覺:無所不能、輕松上手。我會將這些軟件與服務最主要歸功于(還是助長?)CSS以及CMS的發展。前者提供內容(content)與形式(layout)的分離基礎,后者促使程序設計師開始思考并提供一種讓更新網頁更簡單的接口。”當時,Pyra公司有著一支網絡出版軟件的“夢之隊”。但是,這種成功并沒有為公司帶來利潤,甚至由于財務壓力,2001年1月公司大裁員,并一口氣裁到了極限:只留下一名正式員工Evan Williams,他是創始人之一。夢之隊也分崩離析,另一名創始人是新英格蘭人Meg Hourihan。不過,到2003年, 被Google購并,終于算是苦盡甜來。 到底什么叫博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到底什么叫博客?它與個人網站、社區、網上刊物、微型門戶、新聞網頁等究竟有什么區別。由于博客形式本身就是綜合了多種原有的網絡表現方式,因此要嚴格界定這個“混血兒”不太現實,而且不能過于陷入形式主義。隨著演變,博客的形式會越來越多樣性。有人寫道:“blog的確存在這種現象。許多新聞媒體(比方說華盛頓郵報)為了強調blog驚人崛起的現象,常用 的使用人數(目前為750,000)來作指針,而不管其內容特質是否符合blog。事實上,我們也很容易認為使用moveable type、greymatter、b2、blogger、pmachine等等weblog工具都是blog了。至此,blog有沒有特征已經不重要,重點是他使用什么軟件或服務。我甚至覺得,說這些軟件或服務助長了blog瘋基本沒錯,但其實整個數字與群眾也是因為這些軟件及服務,而將所有類似的活動(管你符不符合blog的任何特質)全都吸收到blog的黑洞中,跨過那些曾經試圖分類的企圖。”由于博客并不是純粹的技術創新,而是一種逐漸演變的網絡應用。博客天然的草根性,也決定了我們很難來認定一個正宗的博客先祖,也無法正式認定誰是“博客之父”。到了現在,想來也沒有人敢于戴上這頂帽子。否則,一定會被打得頭破血流。 博客簡單的編年史1993年6月:最古老的博客原型——NCSA的“What’s New Page”網頁( 1994年1月:Justin Hall開辦“Justin’s Home Page”(Justin的個人網頁),不久里面開始收集各種地下秘密的鏈接,這個重要的個人網站可以算是最早的博客網站之一。 1997年4月1日:Dave Winer開始出版Scripting News。這個網站是由早期的Davenet演變而來,最早1994年10月7日。 1997年12月:Jorn Barger最早用weblog這個術語來描述那些有評論和鏈接,而且持續更新的個人網站。 1998年5月7日:Peter Merholz開始出版網站 (根據他自己的檔案記錄)。 1998年9月15日:Memepool開始出版,最早的鏈接是關于“Alex Chiu’s Eternal Life Device”。 1999年:Peter Merholz以縮略詞“blog”來命名博客,成為今天最常用的術語。 1999年5月28日,Cam在他個人博客網站Camworld中寫道:“Dave Winer開始了最早的博客網站,Camworld無需隱瞞地表示,模范和追隨Scripting News。” 2000年4月12日:Weblogs eGroups的郵件列表終止,Jorn Barger和Dave Winer的鼻祖之爭開始公開化。 2000年8月22日:Wine在FoRK的郵件列表中貼出帖子,爆發爭吵。 2000年10月:Jakob Neilsen表示:“。。。一般的博客網站都不忍卒讀”。 2000年10月14日:Dave Winer暗示他的Scripting News是最早的博客網站,然后他優雅地將這項榮譽歸于他很尊重的前輩——WWW的發明人Tim Berners-Lee。 2000年11月:不過Winer很快給自己找到了另一頂桂冠,Scripting News將網站的口號變為:互聯網上持續運行時間最長的博客網站,開始于1997年4月1日。 2000年12月17日:UserLand發布SuperOpenDirectory,希望成為目錄創建的事實工具。 2001年9月11日:世貿大樓遭遇恐怖襲擊,博客成為重要信息和災難親身體驗的重要來源。從此,博客正式步入主流社會的視野。 博客發展三階段(史前階段、初級階段、成長階段)綜上所述,準確地說,博客的歷史與萬維網(WWW,或Web)的歷史一樣“悠久”。最早的博客應該就是萬維網的發明人蒂姆·貝納斯—李(Tim Berners-Lee),他開設的第一個網站 (當然已經不復存在,而被當作古董保存著)實際上就是第一個博客網站,因為里面的內容就是列出所有出現在網上的各類網站。而后的1993到1996年間,NCSA和網景的“What’s New”欄目,也有著博客網站的雛形。當然,這一切我們都把它歸于博客的“史前時期”,博客真正的歷史可以從90年代中后期開始。 第一階段(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萌芽階段,或者稱為啟蒙期。追溯博客的源頭,無疑是一件難事。有人認為1994年Justin Hall聲名狼藉的“網上日記”可以算早期的博客形式,這個家伙在網上及時發布他對吸毒、做愛的赤裸裸體驗,吸引了不少眼球。有人說,1998年Jesse James Garrett發表在Camworld的網絡旅行日記,是點燃博客社區之火的導火索,從此博客成為一種新的潮流。但更多的人認為博客最正宗的源頭還是Pyra(就是現在 的前身),這是一家小小的軟件公司,三個創始人為了開發一個復雜的“群件”產品,編寫了一個小軟件,以博客方式保持彼此的溝通與協同。后來,他們覺得這個簡單的小工具對別人也很有用處,于是,1999年8月,就在網上免費發布了Blogger軟件。而此前,算得上博客的人大概還只有幾打而已。結果,這樣一來,如同干柴碰上烈火,許多人利用這個軟件作為武器,進入博客隊伍。博客隊伍開始迅速繁衍開來。Pyra也因為這個根本沒有上心的小軟件而名聲大振。總之,這個階段主要是一批IT技術迷、網站設計者和新聞愛好者,不自覺、無理論體系的個人自發行為。還沒有形成一定的群體,也沒有具備一種現象的社會影響力。在悄悄的演變過程中,也有一些事件和人物起到了非常關鍵的啟蒙與帶頭作用。為博客革命準備條件。 第二階段(2000年——2006年左右):初級階段,或者稱為崛起期。到2000年,博客開始成千上萬涌現,并成為一個熱門概念。在博客發展史上,911事件是一個重要的時刻。正是這場恐怖的襲擊,使人們對于生命的脆弱、人與人溝通的重要、最即時最有效的信息傳遞方式,有了全新的認識。一個重要的博客門類:戰爭博客(WarBlog)因此繁榮起來,可以說對911事件最真實最生動的描述不在《紐約時報》,而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對事情最深刻的反思與討論,也不是出自哪一個著名記者手中,而是在諸多的普通博客當中。據不完全統計,到今天,全世界自覺實踐的博客數量,已經達到50萬到100萬之眾。雖然與3億以上的網民相比,還顯得微不足道。但是這些博客的影響力,卻早已超出了他作為個人、甚至作為自己所在行業的原有范圍。開始引起主流的媒體的強烈關注,并明顯感受到博客崛起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同時,各個專業領域的博客如“雨后春筍”,紛紛浮出水面,越來越成為該專業關注的焦點。除了美國,英國、匈牙利、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博客也形成聲勢。亞洲,包括中國也開始感受到博客的脈動。估計,在最近一兩年內,博客將成為互聯網蕭條時期最重要的新現象之一,為全社會所關注。 第三階段(2006年—— ):成長階段,或者稱為發展期。預測未來永遠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尤其預測網絡。對于博客的未來,現在要定論,的確太早!而且爭議性很大。但是,根據我們的研究和判斷,我們還是冒險地認同這樣的一些大膽的判斷:到2006年左右,作為一種新的媒體現象,博客的影響力有可能超越傳統媒體;作為專業領域的知識傳播模式,博客將成為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作為一種社會交流工具,博客將超越E-mail、BBS、ICQ(IM),成為人們之間更重要的溝通和交流方式。顯然,以上主要是對全球(美國為中心)博客發展階段的簡單劃分。在中國,與所有的網絡革命一樣,繼續保持著一定的“滯后度”。在博客方面也不例外,中國的發展階段基本上差了一個階段。也就是說,現在中國的博客發展僅僅進入啟蒙期,萌芽期,可能需要2-3年,才能進入真正的初級階段,也就是崛起期。但是,一向對網絡發展保持最密切關注的“數字論壇”成員,從2000年左右就已經開始覺察,并予以極大的關注。2002年,開始義不容辭地充當“博客思想”在中國推廣和倡導的先鋒。“博客中國”( )網站就是這樣的一個產物。雖然給“博客”正式冠以中文名字,還是2002年剛剛完成的事情。但是在中國,最早關注、追蹤并系統闡述“博客”想象的,是一直研究新媒體的孫堅華。他在98年、99年的不少文章里已經開始涉及許多博客現象,而2002年8月完成的《博客論》,是國內第一篇系統、全面闡述博客革命的文章。。

熱心網友

什么是blog, weblog, 博客, 網志, 部落格? 我認為從目前Web技術角度可以將其定義為:1) 博客是一種簡便的網站內容管理系統(CMS).2) 博客的內容有時間特性,并且一般是分類的。3) 博客能通過評論等形式實現作者與讀者的交流。4) 博客都能提供符合通用標準的內容摘要。 目前通用標準包括RSS, RDF, ATOM等等。我們的定義總結:Weblog, 又稱BLOG, 又稱博客, 又稱網志, 又稱部落格, 是一種有時間特性,一般是分類的, 可通過評論等形式實現作者與讀者的交流的, 有符合通用標準的內容摘要的網站內容管理系統(CMS)。

熱心網友

上面有介紹 自己看看吧!

熱心網友

通俗的說:博客就是網絡日志,或者是日記。知道嗎?就像小時候上學寫在日記本上的日記一樣,不同的地方在于:一個是寫在網絡上,電腦里,一個是寫在日記本中。推薦一個,中國最大的博客基地——博客網

熱心網友

什么是博客?   WEBLOG是WEB LOG的縮寫,中文意思是"網絡日志",后來縮寫為BLOG,而BLOGGER(博客)則是寫BLOG的人。  具體說來, 博客(BLOGGER)這個概念解釋為使用特定的軟件,在網絡上出版、發表和張貼個人文章的人。  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Post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的新聞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Blogs則是一群人基于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Blog好象對網絡傳達的實時訊息。撰寫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 Blogger或Blog writer。  在網絡上發表Blog的構想使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開始流行。起初,Bloggers將其每天瀏覽網站的心得和意見記錄下來,并予以公開,來給其它人參考和遵循。  但隨著Blogging快速擴張,它的目的與最初已相去甚遠。目前網絡上數以千計的 Bloggers發表和張貼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異。不過,由于溝通方式比電子郵件、討論群組更簡單和容易,Blog已成為家庭、公司、部門和團隊之間越來越盛行的溝通工具,因為它也逐漸被應用在企業內部網絡(Intranet)。 。

熱心網友

簡單的說就是網頁。

熱心網友

什么是博客博客,數字生活新時尚,通過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無線等,盡情展示自我、分享感受、參與交流,美好你我生活。Show you,share me,人人都可以博客,人人都需要博客。“博客”(Blog或Weblog)一詞源于“Web Log(網絡日志)”的縮寫,是一種十分簡易的傻瓜化個人信息發布方式。讓任何人都可以像免費電子郵件的注冊、寫作和發送一樣,完成個人網頁的創建、發布和更新。如果把論壇(BBS)比喻為開放的廣場,那么博客就是你的開放的私人房間。可以充分利用超文本鏈接、網絡互動、動態更新的特點,在你“不停息的網上航行”中,精選并鏈接全球互聯網中最有價值的信息、知識與資源;也可以將你個人工作過程、生活故事、思想歷程、閃現的靈感等及時記錄和發布,發揮您個人無限的表達力;更可以以文會友,結識和匯聚朋友,進行深度交流溝通。“博客”當然是個大家都陌生的名詞,因為這個中文名字還是博客中國的王俊秀靈機一動的產物。博客的英文名詞就是“Blog或Weblog”(指人時對應于Blogger),又一個典型的網絡新事物,你查閱最新的英文詞典也不可能查到。該詞來源于“Web Log(網絡日志)”的縮寫,特指一種特別的網絡個人出版形式,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并且不斷更新。但是,正因為簡單,要解釋清楚,反而十分復雜。定義五花八門,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觀點。至今缺乏嚴謹的定義,也還沒有收入任何主要的詞典之中。因此,還是集思廣益,讓我們先從各個角度來看看這個概念的含義:博客(Blog)最普通的名詞解釋博客(Blog,weblog的縮略詞,由Peter Merholz發明)1、 名詞,有時為了區分也稱博客網站(網頁)。指網上寫作的一種特定形式和格式。由按時間倒序排列的文檔組成的欄目,兩側通常還可以有補充材料,頻繁更新,一般大量使用鏈接。一般有戰爭博客(Warblog,Matt Welch發明)、日記博客(Journal blog和Diary blog),知識博客(Knowledge Log、Klog、K-Blog)、新聞博客(News blogs)、專家博客(Pundit blog)、技術博客(Tech blog)、群體博客(Group blog)、移動博客(Moblog)、視頻博客(Videoblog)、音頻博客(Audioblog)、圖片博客(Fotolog)、法律博客(Blawg)、文摘博客(Digest blog)由此還衍生出大量新詞匯,比如博客世界(Blogosphere)、博客精英(Blogerati)、博客鏈接(Blogroll)、法語博客(Froglogs)、語言博客(Linguablog)和小貓博客(Kittyblogger,指寫些日常瑣碎內容的博客)等。2、 動詞,在blog上寫文章。博客(Blogger)名詞,擁有blog網站或者在blog上寫作的人。對于博客的嚴謹定義舉例《市場術語》中對Blog這樣描述:“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Post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內容由個人喜歡。可從有關公司、個人、新聞,或是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也有非個人的Blogs,那是一群人基于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Blog好象對網絡傳達的實時訊息。撰寫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網絡翻譯家》對博客(Blogger)的概念解釋為:網絡出版(Web Publishing)、發表和張貼(Post——這個字當名詞用時就是指張貼的文章)文章是個急速成長的網絡活動,現在甚至出現了一個用來指稱這種網絡出版和發表文章的專有名詞——Weblog,或Blog。一個Blog就是一個網頁,它通常是由簡短且經常更新的Post所構成;這些張貼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內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從對其他網站的超級鏈接和評論,有關公司、個人、構想的新聞到日記、照片、詩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張貼都有。許多Blogs是個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發表,其它Blogs則是一群人基于某個特定主題或共同利益領域的集體創作。Blog好象對網絡傳達的實時訊息。撰寫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在網絡上發表Blog的構想使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開始流行。起初,Bloggers將其每天瀏覽網站的心得和意見記錄下來,并予以公開,來給其它人參考和遵循。但隨著Blogging快速擴張,它的目的與最初已相去甚遠。目前網絡上數以千計的 Bloggers發表和張貼Blog的目的有很大的差異。不過,由于溝通方式比電子郵件、討論群組更簡單和容易,Blog已成為家庭、公司、部門和團隊之間越來越盛行的溝通工具,因為它也逐漸被應用在企業內部網絡(Intranet)。目前有數個網站可以讓網友設立帳號及發表Blogs,最有名的是: 。各類人士對博客的不同理解和定義更多關于博客的形象比喻和定義:* 博客概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頻繁更新(Frequency)、簡潔明了(Brevity)和個性化(Personality)(Evan Williams)* 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時運轉的言論網站,這種網站以其率真、野性、無保留、富于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無拘無束的言論。(佩姬努南的解釋)* 博客是互聯網上最新的發展潮流,是繼E-mail、BBS、ICQ(IM)之后,出現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 博客是用帶著索引的文字進行對話的咖啡屋。(Rebecca Blood著《博客手冊》(The Weblog Handbook))* 博客就是一個人未經編輯的聲音(The unedited voice of a person)(戴夫·溫納(Dave Winer))* 博客(Weblog)是這樣一個按照時間順序擺列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被公開發布,并能夠通過互聯網被訪問到的獨立的思想泡泡(thought bubbles),博客中的每條內容是博客們當時在想什幺的思想快照。(James Snell)* 博客之于知識,就像Napster之于音樂,Linux之于軟件(博客中國)* 博客代表著“新聞媒體3。0”:舊媒體(old media)→→新媒體(new media)→→自媒體(we media)(Dan Gillmor)* 博客是媒體的開放源代碼運動* 博客是內容的開放源代碼運動* 博客——知識經濟2。0(姜奇平)* 博客是一個“快捷易用的知識管理系統”(Dylan Tweney)* 博客是“個人主頁2。0”(博客中國)還有博客們的七嘴八舌,也很有啟發:* 博客是新型的“協同媒體”* 博客是“不停息的網上旅程”* 博客是“個人網上出版物(社區)”* 博客是“網絡中的信息雷達系統”* 博客是“人工搜索引擎”,是“專家過濾器”* 博客是“自組織網絡生態”* 博客是“草根記者”……* 博客是網絡時代的個人“讀者文摘”* 博客是以超級鏈接為武器的網絡日記* 博客是信息時代的麥哲倫(博客中國)* 博客是信息奶牛,吃的是“信息草”,擠出來的是“信息奶”。* 博客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著新的學習方式。通過博客,讓自己學到很多,讓別人學到更多。* 一些人為摘錄的新聞吧* 因為把信息進行了分類和篩選發布,所以很“有用”* 通常用來廣播信息* 一種學習工具* 簡單到傻瓜也會建立* 最個人化的電子日記 。。。 * 一種與小群體進行經常性溝通的形式* 不就是一個HTML編輯器嗎?* web 出來就有了,不是新東西* 迅速/便捷地出版* 經常更新甚至包括褻瀆語言的發泄地,自言自語的場所* 可能是下一代印刷雜志的發展方向,保持隨時更新* 一種好工具! * 只不過是作者個人描述自己生活和日常事件的短評,當然還包括一些有趣的發現和到其他網站的推薦鏈接* 未來的網上隨筆* 將發展并變成一個強大的、極便宜的電子學習(e-Learning)工具* 有人把它形容為網絡上的雷達系統* 女孩子的私人好朋友“博客中國”對博客內涵的基本定義和理解博客是一種“零進入壁壘”的網上個人出版方式,“零進入壁壘”主要是滿足“四零”條件(零編輯、零技術、零成本、零形式)。博客概念一般包含了三個要素(當然,也不需要局限這些定義):* 網頁主體內容由不斷更新的、個人性的眾多“帖子”組成;* 它們按時間順序排列的,而且是倒序方式,也就是最新的放在最上面,最舊的在最下面;* 內容可以是各種主題、各種外觀布局和各種寫作風格,但是文章內容以“超鏈接”作為重要的表達方式。博客的三大主要作用為:* 個人自由表達和出版;* 知識過濾與積累;* 深度交流溝通的網絡新方式。但是,要真正了解什么是博客,最佳的方式就是自己馬上去實踐一下,實踐出真知。如果你現在對博客還很陌生,我建議直接去找一個博客托管網站。先開一個自己的博客帳號。反正比注冊郵件更簡單,也不用花費一分錢,覺得沒勁也就隨手扔掉得了。博客概念必須澄清的誤解博客不等于個人日記;博客不等于個人網站。但博客可以是個人媒體、個人網絡導航和個人搜索引擎。因為,Blog一詞來源于“網絡日志(Web Log)”,而不是“網絡日記(Web Diary)”。兩者的側重點完全不同。日記(Diary):指個人把每日發生的事、經歷和觀察的東西寫下的記錄。個人性、私密性,主要為自己而寫。日志(Log):航海記錄,對船速、船程以及船上發生的所有對航海有意義的事件的記載。非個人、公開性。主要為別人而寫。因此,博客是個人性和公共性的結合體,其精髓不是主要表達個人思想,不是主要記錄個人日常經歷;而是以個人的視角,以整個互聯網為視野,精選和記錄自己互聯網上看到的精彩內容,為他人提供幫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價值。博客精神的核心并不是自娛自樂,甚至不是個人表達自由,相反,是體現一種利他的共享精神。為他人提供幫助。個人日記和個人網站主要表現的還是“小我”,而博客表現的是“大我”。也許形式上很接近,但內在有著本質的差異。因此,所有優秀博客網站中,真正表達作者個人的內容非常有限,最多只是點綴,而不像個人網站那樣是核心!David Weinberger說:“互聯網教給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我們既能夠成為一個龐大公共群體的一部分,還能夠保持我們的個性面孔。但是這又需要我們花更多時間在公共場所生活。在互聯網上, 日記的概念已經被外化了:會有公共的日記出現。今后可能的情況是,在真實世界中曾經有的公眾和私人自我之間的那條本來明顯的界限會逐步被腐蝕掉,一點一滴地。”他認為,未來每一個人都會擁有至少15個崇拜者。而博客無疑是構建個人影響力的重要手段。當然,博客是一種快速演變中的形式,而且是一種真正的草根力量,因此理解博客不必太拘泥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