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1。客家來源客家人的這一漢族民系,目前在中國大陸主要散布在華中和華南各省,尤以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為集中。盡管如此,他們卻是客人,他們的祖居地或發源地不在華南。在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對本家族系祖源有詳細的記載。據所收集看到的族譜資料反映,客家人源于漢族。我們知道,漢族源于華夏族,華夏族源于黃帝、炎帝及夷、黎、戊、苗、狄等族。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三皇五帝時代,各族系部落經過多次反復沖突、融合、分化、再融合,而形成以黃帝為始祖的華夏族,漢代后改稱漢族。所以客家也源于各族系部落,但以黃帝族系為最多。三皇五帝是漢族也是客家民系的祖源。客家的先祖們,經過在中原廣袤的土地的廝殺合并,到周朝武王克殷后,分封成71個諸候國,后來這些諸候國人,或以國名為姓、或以祖先字號及謚為姓,分出許多的姓氏。在客家姓氏族譜中,對自家姓氏淵源開卷就有明確的記載。統計數據顯示,客家祖先范圍起源或發跡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尤以黃河流域占絕大多數。兩河(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客家人源于此是不爭的事實。客家學泰斗羅香林先生有言︰客家先民其先世則多屬于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淮水流域以西,漢水流域以東等,即所謂中原舊地。有學者更把客家發源地圈定了一個具體的范圍即︰"北起并州之上黨(即今山西長治縣境),西界司州之弘農(即今河南靈寶縣境),東達揚州之淮南(即今安徽壽縣境),南至豫州之新蔡(即今河南新蔡縣)。過去還有種傳統說法,認為客家來自河南的光山、固始兩縣。由于現在客家人問題已引起世界廣泛的重視和多方面研究,普遍的觀點認為客家民系在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于舊中原。舉一淺例,舊時客家婦女流行大襟衫,現在一些偏僻的客家山村中,老年婦女仍穿著大襟衫,其服飾與古代中原尤其宋代時期中原婦女的衣衫有極類似之處。綜上所述,客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即古稱中原地區。2。客家名稱的由來所謂客家人,如字面上所示的意思,就是「做客的人們」,也就是「不是土著,是從外地來的人」。據說他們本來就不是中國南方的人,而是為了逃避歷代中原戰亂,集體南下的北方民族。經過多次遷徙,最后才遷到嶺南「作客」的。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南齊書州郡志云:『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的。其后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的通稱,宋朝制作戶籍時,當時將自古以來即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以后從外地遷來的即稱作「客」﹔客家一詞于此誕生。客家名稱的由來,雖然出自晉元帝「給客制度」的詔書。但是這里所說的「客」,應該是廣義的「客」而不是單純地指今日客家人的「客」。這種廣義的「客」,一部份演化為「越海系」,一部份演化為「湘贛系」。各系演化后,各有各的專有名稱。宋以前,越海、閩海、湘贛、南海各系,已經形成,初雖為「客」,然長久居住后,已不自知其為客,在此情形下,便把宋以后由其它地區遷來的漢人,稱之為「客」了。因此,客家的由來,是在各民系形成之后。五胡亂華以后,直到唐末黃巢之亂,這一時期,客家民系尚未形成;客家名稱尚未確立。從黃巢之亂后,客家先民避難遷徙到閩粵贛三角地區,經過五代紛爭,及宋太祖的統一中國,客家民系才由其它民系的演化而自成一系;所謂「客家」的名稱,就在這個時候確立。3。客家族群南遷的時代背景客家并不是中國南方的土著,他們原本是北方的漢人,歷史上漢民族為逃避戰亂、饑荒和政治不安而發生了幾次的大遷徙,這些通常是以有豐富糧產的中國南部為目的地。客家人南遷大致上可分為六個時期:第一時期:秦始皇并吞六國統一中國。秦代為防止異族入侵,乃派遣大軍到廣東北部駐守,秦始皇死后他們也無法回到中原,其留下的后代子孫即被稱為『北江客人』或『先客』。第二時期:東晉永嘉以后,五胡亂華,『冠帶紳耆』的貴族,紛隨東晉政府南遷,這批相率南遷的漢人當時稱為『流人』。第三時期:唐朝末年,因藩鎮割據,黃巢作亂而受到迫害的人遷移到江西省西部、福建省西部與南部及廣東東部與北部。第四時期:南宋時期,金人南下及元人的入侵而入主中原,客家先民迫于外患,再次南遷。第五時期:明末流寇之禍,清兵入侵,許多客家的節義之士紛紛投入抗清行列,有些客家人因此隨著明鄭部隊遷至臺灣。第六時期:至清政權穩定之后的干、嘉年間,客家人做了最后一次大規模的族群遷徙,這次遷徙的理由卻和以往恰恰相反,而是生活安定之后,人口激增,山區的耕田本來就有限,因此,許多人只得向外發展,紛紛渡海至南洋或臺灣,建立全新的勢力范圍。客家族群每一次遷徙理由雖然都不同,但卻有著相同的不妥協、不屈服、獨立自尊的精神。 。

熱心網友

遠離祖宗,出門在外的都是客家。

熱心網友

少數民族

熱心網友

樓上說的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