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吃糖就容易得糖尿病嗎?如果不吃糖,喝牛奶時可以放蜂蜜嗎?
熱心網友
隨著我國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膳食模式和疾病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東方膳食模式西方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疾病模式由傳染病和營養缺乏病為主的疾病模式轉變為非傳染性慢性疾病為主的疾病模式,從根本上說,生活方式的變化,尤其是膳食模式的變化,促進了疾病模式的轉變。 簡略地說,東方膳食模式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植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占總膳食能量的三分之二左右;西方膳食模式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占總膳食能量的三分之二左右。當前我國的膳食模式從整體上看仍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但膳食模式西方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這種變化的突出標志是動物性食物和油脂明顯增多,動物性食物和油脂提供的能量顯著增加,而糧谷類和根莖類食物減少,糧谷類和根莖類食物提供的能量下降。從1982年至1992年,脂肪提供的能量占膳食總能量的比例明顯上升,我國推薦的脂肪提供的能量應占膳食總能量 的20-25%,而目前約有75%的城市家庭脂肪提供的能量超過膳食總能量的30%,農村家庭脂肪供能的比例也由14%提高到18%,而在同一時期,谷類和根莖類提供能量的比例由71%下降至67%,正是這種膳食模式的變化,特別是脂肪和動物性食物的增加,成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增加的重要原因。 在膳食模式和疾病模式的演變中,食糖作為碳水化物的一種形式,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對這個問題首要的是要從食糖在膳食中的地位加以分析。根據世界糖業組織提供的人年均食糖消費量數據,全世界平均為21。0公斤,亞洲平均為13。2公斤,中國平均為6。7公斤,表明中國居民的食糖消費量處于很低的水平,在160個國家中位居第136位。而全國營養調查提供的食糖消費量的數據比上述統計數據還要低很多。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被調查居民有25033戶,100200人,通過稱重法和記帳法相結合的調查方法所得出的每“標準人日”食糖和淀粉(純淀粉)的消費量是4。7克(“標準人”是以極輕體力勞動的成年男性為基準,將其他不同勞動強度和性別年齡的人群折算為標準人)。按照營養調查所得到數據計算,我國居民年均食糖與淀粉的消費量為:4。7×365=1715克,即1。7公斤。如果單獨計算食糖消費量還要低于1。7公斤。可以認為,經過周密設計和質量控制的營養調查所獲得的數據應該是更為準確。如此低的食糖消費量在總的膳食中處于什么地位呢?全國營養調查得到的“標準人”的每日食物消費總量為1110克,從這么多食物中獲得的能量是2328千卡。4。7克的食糖和淀粉占每日食物總量的0。4%,所提供的能量為4。7×4=18。8千卡,占每日膳食總能量的0。8。應該說如此少量的食糖消費在總的膳食中的地位低微,所起作用很小,在膳食模式的演變促成疾病的變化中所起作用是很小的。事實上,可以說膳食中脂肪和動物性食物的增加才是促成非傳染性慢性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食糖與肥胖癥 許多年輕人擔心食糖吃多了會導致肥胖。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應從造成肥胖的根本原因和各種營養素提供多少能量來分析。眾所周知,造成人體肥胖的根本原因是人體攝取的能量超過了能量的消耗,多余的能量以體內脂肪的形式積存于體內,造成機體的肥胖。我國居民肥胖流行的基本原因是食物日益豐富人們攝取的能量在增加而能量的消耗卻由于“坐著生活”的時間增加和體力活動的時間的減少而減低。在能夠供給能量并導致肥胖的營養素中,以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的結果為例,蛋白質供能的比例為12%,脂肪供能比例為23%,碳水化物供能比例為65%,食糖和淀粉提供能量占碳水化物供能的1。2%,占膳食總能量的0。8%。而從1992年至今,脂肪供能的比例在不斷增加,許多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脂肪供能比例超過了30%,甚至達到40%,脂肪提供的能量不但數量增加,而且多出來的膳食脂肪更易在體內轉化為脂肪組織中的脂肪,更易造成肥胖,所以預防和控制肥胖,關鍵是減少膳食總能量的攝入,尤其是膳食脂肪的攝取,當然高脂肪高糖的膳食會造成肥胖,尤其是對兒童青少年,高熱能高脂肪高糖的快餐食品和甜食含糖飲料攝取過多,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這也是應予充分注意和避免的。 食糖消費和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內分泌障礙引發的慢性全身代謝性疾病,目前糖尿病在我國發病率在不斷增高。在糖尿病的治療中,應該避免精制糖和甜食,因為簡單的糖如單糖和雙糖易于吸收造成血糖升高從而加重胰島負擔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但是卻不能把糖尿的發病原因歸結于食糖消費,食糖消費和糖尿病發病,沒有因果關系。糖尿病的發病原因既有遺傳也有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包括肥胖,應激和感染等各種因素,但至今未能發現證實食糖和糖尿病的因果關系。縱觀世界各國在經歷著社會類型、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改變的國家,占糖尿病的絕大多數的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都有較高的持續增高,同導致肥胖癥,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增高的基本原因一樣,生活方式、膳食類型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是糖尿病發病增多的基本原因。在傳統觀念中,糖尿病的防治重要是嚴格控制碳水化物,尤其是精制糖和甜食的攝取,而最新的研究結果認為,控制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關鍵是控制脂肪而不是糖分,血糖濃度增高是糖尿病本身的反應而不是造成糖尿病的原因。減少膳食脂肪的攝取并減少至很低的水平(動物實驗脂肪供能占機體消耗能量的10%)則糖尿病會很快好轉,這是我們應該充分注意的。 食糖消費和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和腦血管意外發病率不斷提高,那么食糖消費和心血管疾病有什么關系呢?我們知道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是高血壓和高脂血癥,控制心腦血管病從根本上說是控制高血壓和高脂血癥。對于高血壓,與其發病有關的膳食營養因素是能量過剩引起的肥胖,高鹽、飲酒和低鉀和鈣攝入,而與食糖攝入,尤其是低糖攝入沒有什么關系。對于高脂血癥,常見的高脂血癥有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及混合型高脂血癥,高膽固醇血癥與膳食總脂肪,動物性脂肪、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攝入量高有密切關系,與食糖的攝入沒有什么關系;高甘油三酯血癥的發生,除了上述膳食因素外,還與碳水化物攝入過多、肥胖和飲酒過量有關,由于我國居民食糖攝入量很少,在碳水化物提供的能量中所占比例很低,食糖攝入與高甘油三酯血癥也不會起到多大作用,相反面對心血管病高發病率,控制膳食脂肪及其他因素才是關鍵。 總之,在探討分析膳食營養與慢性疾病發病的關系時,應從膳食模式的變化加以分析,在與慢性疾病發病關系密切的膳食營養因素中,關鍵是控制脂肪攝入,不是碳水化的攝取,更不是食糖的攝入,控制慢性疾病應采取正確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膳食。
熱心網友
不能
熱心網友
糖尿病和吃塘沒有關系但是有糖尿病的人不能攝糖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