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艾虎,別名臭狗子、臭鼬 、艾鼬,體長40—45cm,尾長15cm左右。頸部較長且粗,尾較短不及體長的l/2。體背面呈淺黃褐色;頸與前背混雜稀疏的黑尖毛,后背及腰部毛尖轉為黑色;喉、胸部向后沿腹中線到鼠蹬部均為黑褐色,腹中線兩側乳黃色;四肢、尾部為黑色。 在我國的東北、華北、西北諾省、自治區及四川的西北部均有分布。分布:在西藏分布于東部和南部各縣區。棲息地海拔高度為4000m以下。常活動于高原的開闊山地、草原、森林草原、高寒草甸灌叢地帶。營獨棲生活,在有鼠類和喜馬拉雅旱獺的地方較為常見。多夜間活動。視覺和聽覺敏銳,行動敏捷。性兇猛,能攀緣,也會游泳。肛門腺能放出惡臭。食物以鼠類、鼠兔、喜馬拉雅旱獺為主,亦捕食魚、蛙和地面營巢的鳥類及鳥卵,還食漿果、堅果等。常侵占喜馬拉雅旱獺或其他動物的洞穴為巢。 艾虎是嚙齒動物的天敵,在日常活動中能捕食大量的鼠類,因此對控制林、牧、農業的鼠害,調節鼠類數量有很大作用。艾虎毛皮絨豐、毛厚,質地良好,是名貴的出口襲皮之一。在藏醫中,艾虎的肉、腦均可入藥。艾虎毛皮年產量極少,其原因是藏族人民無利用艾虎皮的習慣。這無疑對艾虎動物資源是一種間接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