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數學老師說的,是真的嗎~~
熱心網友
你聽錯了,是牛頓的孫子是愛因思坦!!~~~~
熱心網友
lz很幽默
熱心網友
拜托,牛頓比愛因斯坦早幾百年呢!牛頓是近代經典物理之父,而愛因斯坦是現代原子物理、太空物理的奠基人。你們老師絕對是個超級幽默的人!
熱心網友
可能愛因斯坦把他的孫子起名叫牛盾吧。現在網上可不乏牛頓呀,但絕不是我們常說的科學家牛頓。科學家簡介 牛頓 (1643-1727) 由于牛頓在劍橋受到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熏陶和培養,對探索自然現象產生極為濃厚的興趣。就在1665~1666年這兩年之內,他在自然科學領域內思潮奔騰,才華迸發,思考前人從未思考過的問題,踏進前人沒有涉及的領域,創建前所未有的驚人業績。1665年初他創立級數近似法以及把任何冪的二項式化為一個級數的規則。同年11月,創立正流數法(微分);次年 1月,研究顏色理論;5月,開始研究反流數法(積分)。這一年內,牛頓還開始想到研究重力問題,并想把重力理論推廣到月球的運行軌道上去。他還從開普勒定律中推導出使行星保持在它們軌道上的力必定與它們到旋轉中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牛頓見蘋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傳說,說的也是在此時發生的軼事。總之,在家鄉居住的這兩年中,牛頓以比此后任何時候更為旺盛的精力從事科學創造,并關心自然哲學問題。由此可見,牛頓一生的重大科學思想是在他青春年華、思想敏銳短短兩年期間孕育、萌發和形成的。 1667年牛頓重返劍橋大學,10月1日被選為三一學院的仲院侶,次年 3月16日選為正院侶。當時巴羅對牛頓的才能有充分認識。1669年10月27日巴羅便讓年僅26歲的牛頓接替他擔任盧卡斯講座的教授。牛頓把他的光學講稿(1670~1672)、算術和代數講稿(1673~1683)《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以下簡稱《原理》)的第一部分(1684~1685),還有《宇宙體系》(1687)等手稿送到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1672年起他被接納為皇家學會會員,1703年被選為皇家學會主席直到逝世。其間牛頓和國內外科學家通信最多的有R。玻意耳、J。柯林斯、J。夫拉姆斯蒂德、D。格雷果理、E。哈雷、胡克、C。惠更斯、G。W。F。von萊布尼茲和J。沃利斯等。牛頓在寫作《原理》之后,厭倦大學教授生活,他得到在大學學生時代結識的一位貴族后裔C。蒙塔古的幫助,于1696年謀得造幣廠監督職位,1699年升任廠長,1701年辭去劍橋大學工作。當時英國幣制混亂,牛頓運用他的冶金知識,制造新幣。因改革幣制有功,1705年受封為爵士。晚年研究宗教,著有《圣經里兩大錯訛的歷史考證》等文。牛頓于1727年 3月31日(儒略歷20日)在倫敦郊區肯辛頓寓中逝世,以國葬禮葬于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 《光學》和反射式望遠鏡的發明,光學和力學一樣,在古希臘時代就受到注意。用于天文觀測的需要,光學儀器的制作很早就得到了發展,光的反射定律早在歐幾里得時代已經聞名,但折射定律直到牛頓出生之前不久才為荷蘭科學家W。斯涅耳所發現。玻璃的制作早已從阿拉伯輾轉傳入西歐。16世紀荷蘭磨制透鏡的手工業大興。把透鏡適當組合成一個系統就可成為顯微鏡或望遠鏡。這兩種儀器的發明對科學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在牛頓之前,伽利略首先把他所制作的望遠鏡用在天象觀測上。枷利略式的望遠鏡是以一片會聚透鏡為目鏡、一片發散透鏡為物鏡的望遠鏡。還有當時盛行的由兩片會聚透鏡組成的開普勒望遠鏡。兩種望遠鏡都無法消除物鏡的色散。牛頓發明以金屬磨成的反射鏡代替會聚透鏡作為物鏡,這樣就避免了物鏡的色散。當時牛頓制成的望遠鏡長6英寸,直徑1英寸,放大率為30~40倍。經過改進,1671年他制作了第二架更大的反射式望遠鏡,并送到皇家學會評審。這臺望遠鏡被皇家學會作為珍貴科學文物收藏起來。為了制造反射式望遠鏡,牛頓親自冶煉合金和研磨鏡面。牛頓自幼愛好動手制模型,做試驗,這對他在光學實驗上的成功有極大幫助。光的顏色問題早在公元前就有人在作猜測,把虹的光色和玻璃片的邊緣形成的顏色聯系起來。從亞里士多德以來到笛卡兒都認為白光是純潔的、均勻的,是光的本質,而色光只是光的變種。他們都沒像牛頓那樣認真做過實驗。 大約在1663年,牛頓即開始熱衷于光學研究,磨玻璃、制作望遠鏡也在這個時期。1666年,他購得一塊玻璃三棱鏡,開始研究色散現象。為了這個目的,牛頓在他的《光學》一書中寫道:“把我的房間弄暗,在我的窗板上開一個小孔,以便適量的太陽光射入室內,就在入口處安置我的棱鏡,光通過棱鏡折射達到對面的墻上。”牛頓看到墻上有彩色的光帶,光帶之長數倍于原來的白光點,他意識到這些彩色就是組成白色太陽光的原始光色。為了證明這一點,牛頓進一步做實驗。在光帶投射的屏上也打一個小孔,讓光帶中彩色的一部分穿過第二個小孔,經過放在屏后的第二個棱鏡折射投到第二個屏上,又讓第一棱鏡繞它的軸緩慢轉動,只見穿出第二個小孔落在第二屏上的像隨著第一棱鏡轉動而上下移動。于是看到,為第一棱鏡折射最大的藍光,經過第二棱鏡也是折射得最大;反之,紅光被前后兩個棱鏡折射得最小。于是牛頓作出結論:“經過第一棱鏡折射后所得長方形的彩色光帶不是別的,正是由不同的彩色光所組成的白色光經折射而形成的。”也就是說:“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種彩色光所組成的非均勻的混合體。”這就是牛頓的光色理論。它是通過實驗建立起來的,牛頓自稱這個實驗為“關鍵性實驗”。這個實驗可說是一個半世紀后 J。von夫瑯和費建立光譜術的基礎。事實上牛頓在他的《光學》第 1卷命題4問題1中用過1~2英寸長、寬僅1/10或1/20英寸的長方形的孔代替小圓孔,他說所得結果較前更清晰,但沒有夫瑯和費線的記載。牛頓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驗之后,于1672年把他的結論用書信形式送交皇家學會評審。不料竟引起一場尖銳的論戰。當時惠更斯反對他,胡克攻擊他尤甚。早在1665年胡克就在英國提出光的波動理論,這只是一個假說。惠更斯則把它完整起來,認為空間的以太是無所不在的,他把以太作為振動的媒質,把媒質的每一個質點都看成一個中心,在中心的周圍形成一個波,惠更斯成功地用這個物理圖像來解釋光的反、折射、還以此來研究冰洲石的雙折射(但是光的波動學說的確立還有待于一個半世紀之后由英國的T。楊的干涉實驗來證明)。牛頓則持光的微粒說,他認為波動說的最大障礙是不能解釋光的直線進行。他提出發光物體發射出以直線運動的微粒子、微粒子流沖擊視網膜就引起視覺。它也能解釋光的折射與反射,甚至經過修改也能解釋F。M。格里馬爾迪發現的“衍射”現象。但對薄膜形成的彩色,牛頓則承認微粒說不如波動說解釋得明快。微粒說與波動說之爭在當時是十分激烈的,雙方爭論持續多年。當年光的微粒說與波動說之爭,現在可以引用E。T。惠特克的話來結束這樁公案:“當A。愛因斯坦以M。普朗克的量子原理來解釋光電效應,光的微粒思想經過一個世紀的沉寂而在1905年又獲得了新生,并因此而導致光量子存在的基本原理。他的思想為實驗所充分肯定,特別是光子與電子碰撞所產生的康普頓效應服從經典的碰撞力學定律。而同時,關于光的波動性的實驗并沒有失效,于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波動說和微粒假說都是正確的。”無疑,牛頓的《光學》(Opticks)是和他的《原理》同為物理學的巨著,也是科學界的經典著作。《光學》第一版印于1704年,在胡克逝世之后問世。《光學》最后部分以獨特的形式附上一份著名的“問題”表,共提出31個“問題”(第一版提出16個“問題”)。在“問題”中所談到的不僅是光的折射、反射等,還涉及光與真空,甚至重力、天體等問題。在多處談到光的波動,涉及太陽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問題,這些問題涉及物理學的諸多方面,富有啟發性,后人評價這些“問題”是《光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并非虛語。牛頓在《光學》一書中憑借實驗的結果與分析,建立了光的理論。但在全書中沒有提起不同玻璃具有不同折射率,在全書中也沒有做消色差的實驗,這或許是由于他當時還沒有獲得不同質玻璃的三棱鏡的緣故。但是牛頓制造反射式望遠鏡來避免物鏡的色散,卻是個妙法,迄今大型望遠鏡的制造還遵從此法。牛頓死后3年(1730)出版了經牛頓生前訂校過的《光學》第 4版。現在流行的1931年版本就是根據第4版重印的。 愛因斯坦在為牛頓《光學》1931年重印本所作的序中說:“牛頓的時代早已被淡忘了……牛頓的各種發現已進入公認的知識寶庫,盡管如此,他的光學著作的這個新版本還是應當受到我們懷著衷心感激的心情去歡迎的,因為只有這本書才能使我們有幸看到這位偉大人物本人的活動。” 萬有引力定律和《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世紀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對行星繞日運行作了長年累月的觀測,他死后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整理并分析了第谷的20年的觀測記錄,總結出行星運動的著名開普勒三定律。這個發現不僅為經典天文學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導致了其后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開普勒在得出行星運動三定律之前,1596年曾提出關于太陽行星間的吸引作用的思想;隨之提出物體作圓周運動時出現離心力問題。一般認為伽利略已領悟到離心力,但對它作進一步的認識和計算則有待于牛頓。1664年 1月20日牛頓在他的《算草本》上已提出如何計算物體作圓周運動時的向心力的具體方法。牛頓把推導、計算方法詳盡地寫入他的《原理》(第 3版)第一編第二章命題4定理4下面推論1中,明確地指出:“因此,由于這些圓弧代表運動物體的速度,向心力就是這個速度的平方除以圓周半徑。”從這里可以看出,向心力的求得對于距離平方反比定律的推導是不可少的。 1942年愛因斯坦為紀念牛頓誕生 300周年而寫的文章,對牛頓的一生作如下的評價“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為永恒真理而斗爭的舞臺上一幕才能理解他”。此贊語最恰當不過的了。愛因斯坦 (1879-1955) A。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物理學革命的旗手。1879年 3月14日生于德國烏耳姆一個經營電器作坊的小業主家庭。一年后,隨全家遷居慕尼黑。父親和叔父在那里合辦一個為電站和照明系統生產電機、弧光燈和電工儀表的電器工。在任工程師的叔父等人的影響下,愛因斯坦較早地受到科學和哲學的啟蒙。1894年,他的家遷到意大利米蘭,繼續在慕尼黑上中學的愛因斯坦因厭惡德國學校窒息自由思想的軍國主義教育,自動放棄學籍和德國國籍,只身去米蘭。1895年他轉學到瑞士阿勞市的州立中學;1896年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范系學習物理學,1900年畢業。由于他的落拓不羈的性格和獨立思考的習慣,為教授們所不滿,大學一畢業就失業,兩年后才找到固定職業。1901年取得瑞士國籍。1902年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鑒定工作。他利用業余時間開展科學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同年,以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蘇黎世大學的博士學位。1908年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從此他才有緣進入學術機構工作。1909年離開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語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年任母校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教授。1914年,應M。普朗克和W。能斯脫的邀請,回德國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應H。A。洛倫茲和P。埃倫菲斯特(即P。厄任費斯脫)的邀請,兼任荷蘭萊頓大學特邀教授。回德國不到四個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投入公開的和地下的反戰活動。他經過8年艱苦的探索,于1915年最后建成了廣義相對論。他所作的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要彎曲的預言,于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A。S。愛丁頓等人的日全食觀測結果所證實,全世界為之轟動,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在西方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同時也招來了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沙文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和排猶主義者的惡毒攻擊。1933年1月納粹攫取德國政權后,愛因斯坦是科學界首要的迫害對象,幸而當時他在美國講學,未遭毒手。3月他回歐洲后避居比利時,9月9日發現有準備行刺他的蓋世太保跟蹤,星夜渡海到英國,10月轉到美國普林斯頓,任新建的高級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國國籍。1939年他獲悉鈾核裂變及其鏈式反應的發現,在匈牙利物理學家L。西拉德推動下,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研制原子彈,以防德國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兩個城市上空投擲原子彈,愛因斯坦對此強烈不滿。戰后,為開展反對核戰爭的和平運動和反對美國國內法西斯危險,進行了不懈的斗爭。1955年 4月18日因主動脈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頓。遵照他的遺囑,不舉行任何喪禮,不筑墳墓,不立紀念碑,骨灰撒在永遠對人保密的地方,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為圣地。。
熱心網友
不是
熱心網友
他騙騙你的
熱心網友
開什么國際玩笑,牛頓出生于1642年12月25日,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國的烏爾姆,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國的普林斯頓
熱心網友
暈,你們這是什么老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