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上口徑達四百多毫米的巨炮,其后座力應該是巨大的,艦體、甲板是如何經受這巨大的沖擊力的?

熱心網友

火炮也有后盾,比如較為成熟的衣阿華級艦炮炮塔采用穿透五層艦甲板的設計,炮塔的重量接近3000噸,再加上自退、液壓減震、火藥氣體倒流和43000噸的排水就沒太大的問題了。

熱心網友

軍艦本身幾千、上萬噸的排水量就是艦炮巨大的底座。這也艦炮口徑可以很大的主要原因,此外,水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水就像一個巨大的緩沖器。陸基火炮的口徑則因此受到限制,因為射擊后的復位問題無法解決。

熱心網友

火炮本身有制退器來緩解后坐力.同時口徑越大要求平臺越大,船的質量大了也能起緩解后坐力的作用.

熱心網友

哈哈,看過相關報道,不過忘了,好象1,火炮彈藥改良。 2,艦炮位置后移,3,加寬艦身,但是是艦艇初期才出現艦炮60度位時射擊導致傾覆現象,還有是高于一定的航速不能90度射擊,等等,但后來隨著艦艇的噸位、吃水加大,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

熱心網友

火炮本身就有制退器用來緩解后坐力.同時口徑越大要求平臺越大船的質量大了也能起緩解后坐力的作用.同時要把后坐力分散在船的各個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以2戰時英國的納爾遜級戰列艦為例.其9門406毫米都在艦艏造成后坐力集中于艦艏當時設計時沒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造成3個炮塔在齊射時將船的主裝甲帶都震裂,后來只能規定這級船的主炮不準齊射只能順次設計.而將炮塔前2后1或前2后2設計的船就能實現了后坐力分散.

熱心網友

后座力的原因乃是因為動量守恒,當火藥在燃燒室爆炸時,對槍砲、彈藥各施與一相同的力(牛頓第三運動定律),而由f=ma及i(沖量)=ft=mv=p(動量)得知, 子彈質量較小,速度改變較大; 槍砲質量較大,速度改變較小;但總動量守恒。 而人所感到的后座力是為了抵抗槍砲的運動改變。 而像能量這種東西要分為兩方面解釋: 一、古典物理學認為能量無質量,故不會有任何后座力。 二、近代物理學認為,由于e=mc^2,故應有質量, 有后座力,但往往太微小而無法察覺。 若發射的能量有9*10^13焦耳(^是次方的意思) 就如同射出一公克的物質具有光速的速度 那后座力也不得了!(要產生如此能量,需將一公克物質完全轉換成能量,就如同氫彈一樣,似乎不太可能。) 補充:根據e=mc^2及p=mv可得知p=e/c e單位焦耳,c為光速,p為kg*m/s 因此若發射300000焦耳的能量,則其動量相當于 一公斤物質以每秒一公尺速率射出的后座力由i=p得知,若發射功率越高,則后座力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