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就在銀行理財產品賣得正火熱的時候,銀監會卻一聲令下暫停了銀行承諾保底收益的做法,并對各家銀行提出“警示”:要注意風險控制。  從今年“十·一”開始,光大銀行和民生銀行分別推出了三期人民幣理財產品,這類產品不僅購買的門檻比較低,而且承諾給投資者帶來比定期存款更高的固定收益。這對于有著根深蒂固的“保底保息”理財習慣的百姓而言,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銀行因此也上演了7天賣出30億的銷售神話。  然而,就在銀行理財產品賣得正火熱的時候,銀監會卻一聲令下暫停了銀行的承諾保底收益做法,并對各家銀行提出“警示”:要注意風險控制。銀監會的一腳“急剎車”驚醒了銀行和廣大投資者。那么,這腳急剎車究竟會不會給日趨火爆的銀行委托理財市場帶來當頭一擊呢?既然已經沒有保底收益,投資者所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究竟會面臨著多大的風險呢?

熱心網友

是的

熱心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