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謝謝
熱心網友
永嘉場與狀元橋 “永嘉場”就是現在永強的古稱。古語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鹽稅是歷代政府的重要財源,是國家的“專賣商品”和“特種行業”。因為永強地處東南沿海,自古以來就是盛產海鹽的地區之一。據《宋史·食貨志》載,宋廷為增加鹽稅收入,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在當時的溫州境內建立了五大鹽場,即樂清的長林場、瑞安的雙穗場、永嘉的永嘉場、平陽的天富南場、玉環的天富北場。斗轉星移,當年五個辦鹽場的地方,樂清的早就改叫“塔頭”,瑞安的變為“場橋”,平陽的成了“蘆蒲”,惟有“永嘉場”因人文資源與自然地貌的獨特優勢,一直沿用至今。難怪永強人仍頗為自豪地稱自己為永嘉場人。 盡管“永嘉場”僅是一個地名符號,但其本身就是個聚集物質(鹽)和精神(人氣)的“場”?!掇o源》上這樣解釋“場”:“就空地而關除之也?!奔醋匀坏孛蚕鄬ν暾帯S兰螆龅孛采献猿蓞^域,行政上單獨建制,唐時永嘉場的首任鹽官為皇室宗親李胥,清代永嘉場最后一位場官是五品銜的程云驥。離任之際,他講了一句肺腑之言:“好山盡在永嘉場”,至今為鄉人所津津樂道,引以為豪。此外,東海大堤內還有原鹽警駐地,永興街道萼芳村還有原鹽官衙門的遺址,便是歷史留下的有力佐證。另一層含義是人文環境也自成特色:“永嘉場,好商量”。做生意要做到和氣方能生財,這和今天溫州獨特的“熟人經濟”如出一轍。 “狀元橋”既是橋名,又是村(居)名,更是泛指狀元古鎮。迄今為止,狀元鎮下轄的大部分村(居)名都來自古橋,如三郎橋(明萬歷光祿寺署丞王至淙建),御史橋(明宣德御史朱良暹建)、太平橋(清乾隆年間知縣徐維鋼建)等等。可以說,每一座橋都是一段歷史。一旦撫去歷史的塵埃,就有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閃耀呈現,而首屈一指的狀元橋,據清光緒《永嘉縣志》載,為南宋嘉定年間文狀元趙建大所建。關于造橋的民間傳說甚盛,版本很多。總之,當地士紳鄉民為紀念這位狀元為人民造福的功績而特地命名,這一歷史事實不容置疑。又據史載,原橋設計“雄偉壯觀、境內鮮有與之儷者”。上建亭臺樓閣、雕欄畫棟,長約40多米,寬5米余,堪稱溫州石橋中的翹楚狀元。1983年,原橋被拆建為鋼筋混凝土拱橋。其時,著名書法家方介堪先生為之篆寫橋名“狀元橋”。1989年狀元鎮利用政府撥款、村民集資在橋東北道建造了古樸典雅的“狀元閣”。從此,橋、閣相得益彰:“晨曦暖透狀元閣,晚風涼拂狀元鎮”。狀元橋成為龍灣亮麗一景,聲譽鵲起。何況,“狀元橋,好彩頭”,中狀元歷來是詩書耕讀人家的夢想。 “永嘉場”、“狀元橋”兩地人氣旺,名聲響,歷來有口皆碑。如明代,溫州名人上《明史》這部官方權威排行榜的就有11人,而永嘉場這彈丸之地就占了4人,即內閣首輔張璁、抗倭英烈王沛、王德、“三元及第”王名世。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蔽羧盏摹坝兰螆觥焙汀盃钤獦颉保m已成為歷史記憶,但它曾經的輝煌永久地留在了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