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從一個才人一步步爬上皇后寶座,直到最后建立大周朝。登上帝位之后,武則天一方面消滅異己,一方面勵精圖治。在她統治時期,整個社會倒也安定,而民間關于武則天的傳說有很多。武則天本人也從不是個甘于寂寞的人,即使死了,也要留下一塊無字碑,千百年來引得人們紛紛猜測。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位于西安市西北80公里的乾縣梁山上。墓前有兩塊高均為6。3米的石碑,西面為“述圣碑”,碑文主要是歌頌唐高宗的功績,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書寫。該碑由7節組成,榫卯扣接,故又稱為“七節碑”,碑寬1。86米,重81。6噸。東面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碑由一塊巨大的整石雕成,寬2。1米,重98。8噸。碑頭雕有8條互相纏繞的螭首,飾以天云龍紋,碑座則用駿馬飲水、雄獅、云紋等線刻畫而成。如此精細的雕刻,在歷代墓碑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人們紛紛猜測武則天立無字碑的原因,最主要的說法有三種。一說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達的。在武則天看來,自己雖是女人,但高宗平庸,自己的才能絕對優于高宗,而且她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這應該算是她的一大政績。可惜的是,當時有很多人認為她是搶了大唐江山,是叛臣逆賊,對于她的功勞視而不見。因而,武則天要把自己的功勞讓后人去評述、去記載,于是就有了無字碑。二說武則天自知罪孽深重,刻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辱罵,還是不寫為好。也有人認為,武則天建立大周朝之后,內心感覺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后將江山歸還李氏。但由于自己稱帝的這段經歷,使她對自己死后的境遇沒有信心,更害怕世人責罵其篡位之罪,因而留下無字碑借以自贖。三說武則天想讓后人去評說她的一生。這種說法與前一種說法恰恰相反。武則天對自己一生還是頗感自豪的。作為一個女流之輩,能在政治斗爭中脫穎而出,并到達權力的巔峰。她要后人客觀地評價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與自己有利益沖突的兒子李顯肯定不會對自己作出客觀、公允的評價。鑒于此,武則天要將無字碑交與后人,就是要讓后人對自己一生的功過是非作出評價。這三種說法似乎每一種都很有道理,至于哪一種說法是她的本意,現已無從考證。 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以后,人們開始在無字碑上面添補題識,現在上面共有13段文字。令人驚異的是,這些文字中還有一種少數民族文字,而且長期以來一直沒有人能識別。這種早已廢絕的少數民族文字,被日本學者山路廣明視為“20世紀之謎”。經考證,金太宗的弟弟于1134年在無字碑上刻寫了《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記》(簡稱《郎君行記》),且在旁邊配有漢字譯文。這種失傳了的文字并不是金文,但究竟是什么文字呢?明代金石學家趙山函在《石墨鐫華》中說:“(《郎君行記》)碑字不能辨,蓋女真字……字刻乾陵無字碑上。”這種說法一直廣為流傳。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考古工作人員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附近發現遼代帝后的墓志,才將這一謎團解開。原來這些文字和墓志上的字相同,是早期的契丹文字。契丹文字始創于公元920年,但隨著國家的滅亡很快消亡,到了元代已幾乎沒有人認識,到了明代則徹底成為一種無人能識的“死文字”了。這一失傳的文字作為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字史料被保留下來,卻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的一大貢獻。。
熱心網友
功過自有后人評說.明智的女人.我佩服.
熱心網友
好
熱心網友
乾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同葬的陵墓,坐落在西安市西北八十公里的乾縣梁山上。墓道沿山逐級下降,兩旁列有真人一般大小的石雕像。在朱雀門前并排矗立著兩塊各高6米左右的墓碑。西面為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家書寫而用以歌頌唐高宗文治武功的“述圣碑”,東面就是頗為奇異的武則天的“‘無字碑”。武則天對唐高宗既樹碑又立傳,而為什么對自己只樹碑而不立傳呢?千載之下,眾說紛法,莫衷一是,歸納起來無外乎這樣幾種說法:“功德無基說”、“罪大惡極說”、‘咱知之明說”、“難以稱呼說”等。 持“功德無量說”者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自己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事實也正是如此。武則天從公元655年做是后開始,參與和掌握權力達五十年,如果從唐高家死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公認的我國歷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能夠扶植新興地主階級,打擊家門世族。獎勵農桑、興修水利、減輕括役和整頓均田制,使社會經濟不斷上升,民戶數不斷增長。同時,她還通過發展科舉制度,達到大量吸收新興地主階級進入政治舞臺從而推抑豪門的目的,武則天也能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勵各級官吏舉薦人才,并虛心細諫,故“累前得多土之用”。他還加強了封建帝國的邊防,改善與邊境各族的關系。總之,武則天是一個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統治期間作過大量符合人民利益的事,鞏固和發展了“貞觀之治”,奠定了“開元之治”,在歷史上起了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其功績確難用文字加以表達。 持’‘罪大惡極說“者認為,武則天篡權奪位,婦道為帝,古未有之。違反常倫,雖有功而不足評。武則天自知罪牙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這是因為,武則天是以阿澳奉承的手段騙取信任,從地位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權的皇后,最后竊居是位的。同時她還培養黨羽,建立宜廷好黨集團。打著李唐‘潮廷”的旗號,消滅異己,扶植親信,任用醋束,實行告密和監刑的恐怖政策。唐初社會經濟發展呈馬鞍形,而武則天當政時期則處于最低處,而且她執政期間還失去了安西四鎮,危害了國家的統一。此外,后富內多用男寵,生活荒建無度。因而武則天上臺是“歷史的一次逆轉”,她是無險為自己立傳的,只能用“無字碑”來由后人去判斷。 持“自知之明說”者認為,武則天有自知之明,立“無字碑”乃聰明之舉,是非功過留待后人評說,是為上策,因為武則天有其可以肯定的一面,也有應該否定的地方。在她當政期間,貞觀以來的經濟發展趨勢仍在繼續。面對錯綜復雜的政治局面,她力挽狂翎,表現出非凡的才華,單就“納傣’和“用人”這兩點來看,連許多具有封建正統思想的人也為之贊嘆不已。但她的消極面也十分突出,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她任用“酷吏”,濫殺無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費。尤其是地統治晚期,朝政日趨腐敗,形成了一批為其所縱容支持的新的特權貴族。武則天.I陸死前被這將權力交出,還政手后中宗,她知道對自己的一生,人們褒貶不一碑文寫好寫壞都是難事,因而決定立“無字碑”,千秋功罪任由后人評說。持“難以稱呼說”者認為,武則天自己死后與唐高宗合葬,稱呼自己是皇帝還是皇后,都難落筆,因為不管這種想法是出于她的驕傲還是謙虛,抑或是其它都很為成武則天曾君臨天下則是不可回避的事實,權衡來去,還是以“無字碑”傳留更為恰當。 武則天立“無字碑”為后世出了難解之謎,凡是路過此碑的,無不為之詫異、疑議;有碑無文,莫如說無文勝有文,成為趣談。一千多年來,人們對此猜測種種,至今依然難斷其故。。
熱心網友
功過由后人評述
熱心網友
武則天的功過已成事實,而且無需世人評價
熱心網友
是她覺得自己的功德蓋世無法用語言文字描述所以無字